她还会理我吗?

2024-08-08 00:00:00邢怡伦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24年6期

邢怡伦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意象对话初级治疗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就业导师。对焦虑哀伤、人格测评、自闭症等有多年工作经验,团体/个体咨询总计时长达600余小时。

即使是最好的朋友,也难免会有意见不同或者产生冲突的时候,就像牙齿难免咬到舌头一样。生而为人,很难保证能一直用最正确的方式处理问题,难免会有不恰当和疏漏之处。面对问题和冲突,不必惧怕,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面对它。

说说你的故事

晓彬和玉莹从小学起就是很要好的朋友,不仅升入同一所初中,还一起学拉丁舞。玉莹总能发现各种好吃的、好玩的,晓彬即使不感兴趣,也会陪玉莹一起去体验。

但是,最近她们遇到了问题。一个周六的上午,晓彬参加完数学竞赛后非常疲惫,但还是想如约和玉莹一起去看电影。她给玉莹打电话,发现她去近郊参加完舞蹈活动后,还要去附近一个网红店打卡,临时让自己去郊区找她。疲惫的晓彬感觉体力不支,只想找个地方好好睡一觉。她觉得自己总是在迁就玉莹,这次赴约意味着自己要饿着肚子、扛着不轻的资料赶去郊区,玉莹也太不体谅自己了。晓彬提出想先回家休息一下再会合,没想到玉莹还抱怨她不等自己就要回家。晓彬不愿意争吵,只是感到生气和沮丧。她发出一条“下次再约”的信息之后,便不想再说话了。

玉莹似乎感觉到朋友不是很高兴,但她也没理解晓彬此刻有多么疲惫和沮丧。看着手机里迟迟没有收到回复,她有些不知所措,也有些生气。她觉得自己确实难得去一趟郊区,想去那家很好玩的店看看。自己只是改变了一下约定的行程,为什么晓彬不能理解自己、来这边陪自己呢?玉莹不敢再给晓彬发信息,她害怕得不到回应。

听听我的声音

朋友之间即使形影不离,也难免有志趣不同的时候。发生冲突并不可怕,而我们应该从中学会更多交流,理解对方。这次矛盾的产生,其实源于玉莹、晓彬想要见到彼此;如果两人想分头行动,或者不渴求对方的陪伴,其实也不会引发这次冲突。玉莹、晓彬都不太适应彼此想做的事情不同,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这种局面。

不要害怕冲突,过多的压抑只会导致更大的情绪爆发甚至是远离。这次事件其实可以看作朋友融洽相处的一个契机:我们想要得到对方更多的理解,就需要更直接地坦露自己的心情与需求,也要接纳别人和自己的需求并不一样。玉莹虽然改变了行程,但她仍想和晓彬分享探店的乐趣与喜悦;晓彬也是试图和玉莹一起,才会在很疲惫的情况下想如约看电影。所以,当自己和朋友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要给彼此多一点理解和包容。

分开领略大千世界,并不意味着友谊的弱化。我们可以通过沟通和分享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心情。比如,喜欢旅游的人可以在旅途中拍下风景分享给朋友;内向的人可以从外向朋友的叙述中领略新鲜、刺激又好玩的事情。

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我们要相信友谊的强大,相信它可以经受住直抒胸臆的沟通,甚至是争执和辩论。面对不感兴趣的活动,也可以直接说出自己并不想去,或者自己是想陪朋友才去的。真实的表达,或许能让对方对你的付出多一些感谢和理解。对于玉莹来说,可以更早一点跟晓彬说出自己对于探店的热情和原因,而不是临时提出要求;如果双方因为时间、地点的改变而不易相约,也要接纳这种情况,对对方的为难之处多一些换位思考和理解。

当冲突出现,当失误和不成功的尝试存在时,出现畏难和羞愧的情绪也是难免的。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和勇于承担上,就能渡过眼下的难关,也能在摩擦和冲突中更加了解彼此,让互动更加顺畅,让我们的友谊更加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