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是特殊的,中考、高考,成年前几乎所有的重大人生转折都发生在夏天。对于我来说亦是如此,2019年的那个夏天,漫长且炎热,像是一个永远做不完的梦。
我高中生活的开场,并不像青春校园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充满戏剧性,没有和从天而降的男主角撞个满怀,生活里只有一摞摞的课本和试卷。陡然增加的课程量、学不完的新知识,让我压力倍增。
我像是一只一头扎进了黑湖的鸟儿,没有找到内心向往的广阔天空,反而在不属于自己的领域里感到窒息。枯燥无味的课程一度让我陷入自我怀疑:我坐在这里每天拼死拼活地“内卷”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为什么要把大好的青春年华浪费在这狭小昏暗的教室里?我逐渐被网络上的“毒鸡汤”洗了脑,认为十五六岁的少年就应该是自由的,认为高中所学的三角函数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用,认为在这个一本率低得可怜的高考大省我根本熬不出头……我开始偷偷看小说、玩游戏,用“上帝视角”来看待扎进学海里苦学的同桌,迟到和早退早已成了家常便饭。刚开始,看到日渐下降的分数,我还会心生愧疚,但转身又投入了小说和网游的怀抱中。日复一日,我仅剩的一点愧疚心也消耗殆尽,老师的叹息和父母失望的眼神都已经无法再刺痛我。
少年执着且可笑,以为自己是和命运对抗的勇士,却忘了提前透支的安逸生活是以未来为代价的。
廉价的娱乐只会给人带来短暂的快乐,时间一长,迎接你的将是一片杂乱的人生。疫情到来,我们只能在家里学习,我更加无拘无束,每天挂着网课却不听,而是打开手机玩游戏。直到一个寻常的午后,在网络世界里“奋斗”了一整天的我忽然觉得很没意思,辉煌的游戏战绩带来的他人的吹捧已经无法使我产生快乐的感觉,我想要抬头放松一下脖子。接着,我看到了让我至今难忘的画面:阳光透过纱窗射进屋内,空气中的灰尘四下飞舞着,闪烁着光芒。我的脑子里忽然闪过了高中刚开学的时候老师讲的“丁达尔效应”以及它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学习,还是很有意义的,不是吗?鬼使神差地,我放下了手机,看向了正在播放着网课的电脑,正好是我以前最感兴趣的地理课,于是我开始尝试认真听了起来。
之前落下的内容太多,我一时无法跟上,但好在我的地理基础还不错。我硬着头皮把整节直播课听完了,甚至还回答了地理老师的提问。课后,我意外收到了地理老师的私信:“刚刚的问题你回答得很棒,希望你再接再厉!最近看你的成绩有所下滑,但老师相信你能够及时调整好状态,在开学考试中成为一匹黑马。”如同废墟里照射进了一道光,这句话带给我无尽的力量。
总有人要赢的,那个人为什么就不能是我呢?逆风的方向或许更适合飞翔。我开始想改变这看似既定的结局。没有“躺赢”的命,那就站起来拼命奔跑。
我深知自己已经落下了许多课程,不过恰逢疫情,大家都不得不在家自学,我有了许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来弥补以前欠下的“债”。我把闹钟调到了早上六点钟,为了使自己闹钟一响就起来,我还将闹钟放在了较远的书桌上,在旁边备着可以用来提神洗脑的冷开水。
我把上午的时间留给了语文、数学、英语。早上六七点往往是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我用这段时间来背诵英语单词和语文文言文课文。作为一名文科生,我最大的薄弱项是数学,于是我把九到十二点留给了数学,据说这是一天当中人思维最活跃的时候。
一开始我像一只无头苍蝇,一头扎进数学的海洋里,还没来得及遨游,就快要溺亡。我向数学老师表达了我的困惑,老师了解情况后告诉我,应该先专注于把数学课本吃透,打好基础,而不是盲目地去攻克高难度的题,遇到不会的题也可以随时向老师发私信询问。我重新打造自己的“地基”,刚开始的确有些吃力,做一道中下难度的题,我可能都要耗费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之久。每当我陷入自我怀疑的时候,我都会在心里一遍遍地告诉自己:满怀希望就会所向披靡。慢慢地,我做数学题的速度提了上来,也学会了在做题时举一反三。
下午的时间最容易产生倦怠感,所以我坚持每天午休半个小时,再起来学习政治、历史、地理。我会先读一遍课本,再根据同学发给我的课堂笔记进行补充和记忆,以求加强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最后再坚持每天刷上一定量的题。遇到不会的题目,我会先自己独立思考,实在想不通,再向老师或同学寻求帮助。疫情期间在家学习的两三个月里,我每天都向老师提问,各科老师都已经对我有了深刻的印象,有时老师看到与我问过的题相似的题目,还会私发给我,让我多做几遍进行巩固。
皇天不负有心人,疫情后开学的第一次考试,我成功地从年级末尾冲到了年级30名左右。也许是钻了疫情期间大部分人容易松懈的空子,但我知道,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也是付出了无尽的努力才赶上来的。努力下去,或许并不能马上看到成效,但终究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让你明白坚持的意义。我也曾在无数个夜晚崩溃大哭,因为做题一错再错而烦躁,因为熬夜学习效率不高而痛苦,因为看不到希望而害怕甚至想要放弃……但值得庆幸的是,我坚持下来了。
事实证明,好习惯一旦养成,的确可以让人受益良久。高考中,我虽然没有超常发挥冲上“985”“211”,但也算正常发挥,超过一本线二十多分,最后选择了一所邻省的大学。对于那个一度连本科线都够不着的我来说,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向前看,前路漫漫亦灿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