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议会选举,一场阻击极右翼势力的政治较量

2024-08-07 00:00:00田小惠
世界知识 2024年15期

7月7日,法国国民议会第二轮选举结果出炉,左翼联盟“新人民阵线”以182席成为议会第一大党,马克龙领导的中间派执政联盟“在一起”以168席屈居第二,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以143席位列第三。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立法选举。一是首轮选举69.7%的投票率创下1986年以来法国国民议会选举的新高,二是这是一场提前了三年进行的国民议会重组,三是未能有任何政党获得国民议会绝对多数席位。面对这一选举结果,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承认“败选”,并表示尊重“法国人民的选择”。

随后,马克龙向法国民众发表公开信,首次就国民议会选举发表评论,他强调了本次选举中民众高投票率的重要性,指出选举结果既表明了法国民众对极右翼政党执政的拒绝,也同时意味着“并无赢家”。作为核心立法机构,国民议会的重组势必对于马克龙政府维护法兰西共和理念、其执政的可持续性以及未来法国乃至欧洲政治外交的走向产生重要影响。

“意料之外”的结果

6月9日结束的欧洲议会选举中,极右翼党团取得重大进展,欧洲政治光谱“向右转”已成既定事实。其中法国极右翼政党最具代表性,国民联盟获得超过31.7%的选票,远超执政的复兴党选票两倍以上。加之28岁的总理候选人乔丹·巴尔德拉在胜选演讲中的“总统腔调”,似乎国民联盟上台执政之日已近在咫尺。而马克龙早在2017年首次当选总统后,就曾信誓旦旦地表示五年后要让法国民众再无意愿支持国民联盟。然而,七年后玛丽娜·勒庞领导的国民联盟民意支持率不断走高,几乎实现上台执政。

在国民联盟迅速崛起的强弩之下,依据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第12条赋予总统的权力,马克龙于6月9日晚即刻宣布解散国民议会,提前举行新一届议会选举。6月30日,国民议会第一轮投票结果显示,国民联盟以33%的选票位列第一,左翼联盟以28.5%的选票位列第二,而马克龙领导的中间阵营仅以22%的选票屈居第三,这再次印证了国民联盟的影响力不可小觑,甚至有预测认为国民联盟有可能在第二轮投票中拿下国民议会240个以上的议席。

按照法国国民议会选举规则,首轮选举中未有政党赢得过半数席位,将进入第二轮选举。而仅一周后,首轮选举中国民联盟的压倒性优势就已不复存在。7月7日,国民议会第二轮选举后,左翼联盟和中间阵营后来居上,国民联盟所获席位与“绝对多数”的目标相去甚远,滑落至议会第三大党。

多重策略阻击极右翼势力

毋庸置疑,这场提前三年的国民议会选举是马克龙政府力图阻击极右翼政党的一次政治“豪赌”,结果尚差强人意,在一定程度上成功阻挡了国民联盟前进的脚步。简言之,马克龙主要通过“劝退”反对者、与左翼政党联合和披露国民联盟“正常化”转型等策略对极右翼势力进行多重阻击。

事实上,马克龙政府应对策略的提出略显迟缓,并非一蹴而就。6月9日,马克龙宣布解散议会后,其所在的复兴党并未能立即提出进一步的应对方略,致使党内有成员批评马克龙“无远见、无准备、不专业”。直至6月13日至15日召开的七国集团峰会结束后,马克龙才首次参加党内关于国民议会选举的讨论。

一方面,在首轮选举前马克龙强硬表态,采取“劝退”和“披露”策略。一是马克龙坚定重申不辞职立场,以此“劝退”反对者。6月24日,马克龙公开表态,不管立法选举结果如何,哪怕彻底溃败,也不会辞职。同时,马克龙试图把本次议会选举和2027年总统选举区分开来,从而达到“劝退”因反对自己而投票给国民联盟的选民的目的。二是披露国民联盟所标榜的“正常化”转型。在国民议会第二轮选举前夕,左翼媒体《解放报》等调查指出了国民联盟候选人的反犹主义和种族歧视等极端言论,以此强化国民联盟“非共和”。国民联盟领导人巴尔德拉擅长使用网络社交媒体,颇得法国18~25岁年轻人好感,在TikTok有1600万订阅量,有效流量互动率达到9%,远超马克龙的影响力。在此背景下借助广泛的媒体力量,利用舆论阻击国民联盟,是一剂良方。

2024年7月7日,法国国民议会选举第二轮投票结束,左翼政党联盟“新人民阵线”获多数席位,“不屈的法兰西”党领导人梅朗雄出席集会。

另一方面,在二轮选举前“联手”左翼联盟,采取“退选”和“阻拦票”策略。早在6月14日,“不屈的法兰西”党、社会党、法国共产党和绿党组成了左翼联盟“新人民阵线”。虽然在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曾有过三次“左右共治”的历史,但当前左翼联盟与马克龙领导的中间阵营则长期保持“泾渭分明”之势。马克龙和总理阿塔尔也曾在不同场合发表过“不可能和梅朗雄共事”和“永远不会和‘不屈的法兰西’党结盟”的言论。然而,国民联盟在第一轮选举中史无前例的“好成绩”,倒逼马克龙与左翼联盟进行“权宜式”合作,210多名中间阵营和左翼联盟议员参选人宣布退选。此外,多数选民还成功将选票集中在反对极右翼政党候选人上,投出“阻拦票”,使得国民联盟在第二轮选举中最终落败,消除了极右翼政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的可能。但是,这也促使左翼联盟意外地成为国民议会第一大政治联盟。

选举之后的法国

通过国民议会的提前重组以及与左翼联盟的策略性合作,在客观上,马克龙政府成功阻拦了国民联盟以议会选举实现政治“主流化”的上升路径,是对法国极右翼政治力量的一次有效遏制,维护了法兰西共和精神的内政外交传统。但与此同时,新一届国民议会选举之后,法国政治外交将面临着不稳定、碎片化和极化形势加剧的可能。

一是左翼联盟内部的复杂性将使得“左右共治”难度系数陡增。左翼联盟虽然已成为国民议会第一大政治联盟,但一方面,无论是“不屈的法兰西”党这样的激进左翼政党,还是社会党、法国共产党这样的老牌左翼政党,亦或是绿党这样的新兴政党,联盟所囊括的广泛的左翼政治光谱使得其内部党派林立,分歧颇多,特别是当前总理一职悬而未定,而巴黎奥运会又即将开幕,使法国政治外交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左翼联盟内部的“不团结”将可能令“左右共治”前途未卜,从而不利于法国国内政治的稳定发展。虽然双方能够联手共同阻击极右翼势力,但下一步如何实现“共治”尚不明朗。另一方面,未来左翼政党特别是激进左翼的政策主张势必会对法国内政外交的影响大大增强,这也或将成为不同于马克龙主义的一次新“转向”。

二是国民联盟极右翼势力的影响仍将长期存在。相比之前,国民联盟在新一届国民议会的议席上升至143席,表明极右翼政党在议会中的影响力稳中有升。而马克龙领导的中间阵营仅领先国民联盟25个席位,这一微弱优势使得马克龙难以拥有阻绝极右翼势力的绝对主导权。勒庞曾公开表示,“国民联盟的胜利只不过是被推迟了。”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国内经济、社会危机压力,勒庞提出的反移民、保护法国文化、加强国家安全等“法国优先”政策吸引了大量选民,支持率不断走高,而法国民众对于马克龙领导的中间派解决法国社会问题的能力则显得信心不足。早在欧洲议会选举前,法国《世界报》的民调已显示出国民联盟33%的支持率遥遥领先于复兴党17%的支持率。因此,欧洲议会选举结果也并非意料之外。此外,在欧洲范围内,国民联盟也在积极“抱团取暖”,不断扩大影响。7月8日,国民联盟加入欧洲议会新党团“欧洲爱国者”,使得该党团成员增至12国,成为仅次于欧洲人民党和欧洲社会党的第三大党团,这不仅将极大拓展国民联盟乃至欧洲极右翼势力的影响力,还可能成为未来法国以及欧洲政治发展的重要变量。

三是马克龙未来执政将可能面临更为严峻的“左右掣肘”的窘况。马克龙通过与左翼联盟的合作,成功实现了共同阻击极右翼势力的目的。但在未来三年,国民议会“三足鼎立”乃至“三方共治”的格局将进一步分散总统的政治权力,由于各派之间彼此缺乏基本共识,组阁面临巨大压力,议会辩论也将更趋激烈,各项政策提案极有可能因党派分歧而陷入僵局,这些都将加剧马克龙作为“少数派”总统的决策困境。特别是随着左翼和右翼势力的同时崛起,梅朗雄信誓旦旦地提出,马克龙应“捐弃前嫌”,与左翼联盟尽快展开接触;而巴尔德拉则宣称,此次议会选举将使得法国“陷入瘫痪”。处于中间阵营的马克龙“左右逢源”的处境或将更为艰难,在2027年总统选举来临前,法国政治走向无疑将面临诸多新的未知。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