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英国议会选举公布官方统计结果,保守党在650个下院议席中仅获得121席,比2019年选举锐减244席。基尔·斯塔默领导的工党赢得411席,比上届多208席。工党对此欢欣鼓舞,斯塔默在就职演说中称,英国的“改变将立刻开始”。工党真能改变英国经济增长迟滞、民生困难丛生、政治信心下降的现状吗?英国选民的信心明显不足。
此次工党上台有助于让英国政坛回归平静。这些年,保守党政府“折腾”得实在有点“乌烟瘴气”。2010年议会选举中,大卫·卡梅伦领导保守党击败连续执政13年的工党上台执政。此后14年间,保守党做成的最大一件事就是促成英国退出欧盟。从2016年6月23日举行脱欧公投开始,到2020年1月31日23点正式退出欧盟,英国政坛整整折腾了1317天。
英国脱欧是卡梅伦政治豪赌失手的结果,他自己是明确的“欧洲派”,但始终受到党内“脱欧派”,尤其是以脱欧为目标的独立党的困扰。2010年议会选举中,保守党赢得307个席位,比工党多52席取得优先组阁权,但没有达到326席的绝对多数,最后与获得59席的自由民主党联合执政。2015年,保守党在选举中以326席的压线成绩单独执政。在民调显示“留欧”意见始终占优的情况下,卡梅伦决定尽快诉诸全民公投,一劳永逸地消解脱欧话题。可最终在3357万参加投票的人中,支持脱欧的居然比支持留欧的多了122万。很快,412.5万英国民众签名请愿要求举行“二次公投”,遭到下院拒绝。
事态“脱轨”后,卡梅伦辞职并把“脱欧困局”甩给继任者特蕾莎·梅。由于议会内部“脱欧派”和“留欧派”始终无法达成妥协,拖了一年只得提前大选。2017年,保守党在议会选举中得到318个议席,与北爱尔兰民主统一党组成联合政府才保住执政地位。这使得梅首相更加弱势,三次提出脱欧协议都被下院否决,2019年5月被迫辞职。同年7月,保守党“脱欧派”头领鲍里斯·约翰逊出任党首。为强化执政地位,当年12月英国再次提前大选,保守党以359个席位赢得绝对多数。在英国和欧盟都不胜其烦的情况下,双方草草签署英国脱欧协议,然后继续围绕北爱关税安排、英法渔业争端等问题争吵。
签完脱欧协议不久,英国就进入新冠疫情防疫状态,其间约翰逊内阁丑闻不断,2022年7月被迫下台。同年9月,保守党代表大会选举伊丽莎白·特拉斯接任首相,两天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去世并举行国葬,特拉斯“送走”英女王。随后,她执意推行的“迷你预算”引发英国股债汇市场“三杀”,险些又“送走”英国经济。同年10月,特拉斯迫于党内压力辞职,任期总共45天。同月,苏纳克出任首相,他在稳定英国宏观经济形势方面取得一些成效,但毕竟留给他的时间太少,而且其印度裔身份和富家女婿的人设也都限制了选民对他的好感度。
回顾这条充满“折腾”色彩的时间线,不难理解英国选民为何抛弃保守党。此次选举中,包括国防大臣沙普斯和保守党下院领袖莫当特在内的十名苏纳克内阁成员丢掉议席,打破了1997年保守党内阁丢掉七个议席的纪录。由此可见,这次选举与其说是选民支持工党的执政纲领,倒不如说是借这个机会惩罚“折腾”的保守党。
在就职演讲中,斯塔默骄傲地声称,“我们的国家已经果断地投票支持变革、国家复兴和将政治回归公共服务。”从工党竞选纲领看,改善民生占据核心位置,内容包括增加国民医疗服务系统投资,缩短患者等候时间;强化治安,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增派1.3万名巡警和社工;增聘6500名教师,为英格兰所有小学提供免费早餐;建造150万套新住房,优先建设社会租赁住房,保障首次购房者对新开发住房的优先购买权和租赁权。显然,这些承诺对守住工党中下层选民基本盘具有重要意义。
从工党自身看,这次获胜的主要原因是从科尔宾的“激进左翼”回归“温和左翼”或“中左翼”路线。2015年议会选举失败后,工党领袖埃德·米利班德引咎辞职,66岁的“激进左翼”代表人物杰里米·科尔宾以接近60%的得票率当选工党党魁。他的政策主张包括给富人增税、经济国有化、批评欧盟、废除核武器等。其实,科尔宾的政治立场只是回归工党传统路线,反对撒切尔夫人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和托尼·布莱尔掌控工党后“打左灯,向右转”的趋势。科尔宾路线在英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却始终难以得到中间选民的认同。结果,工党在2017和2019年两度选举失败,等于是助力了保守党连续执政。
2019年选举失败后科尔宾引咎辞职,斯塔默继任领袖,标志着工党回归温和路线。斯塔默出身于工人家庭,从小学习成绩优秀,是家里第一个上大学的人。1987年从牛津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成为律师,逐渐在法律界声名鹊起。2008年至2013年,斯塔默担任英国皇家检察署总检察长,2014年被封为爵士后投身政坛。斯塔默的人设是奋斗、温和与平民化。与此前的工党领袖相比,斯塔默显得“不善言辞”甚至稍显木讷。但是,在领教了保守党2016年脱欧公投后八年更换的四任首相,以及激进的科尔宾之后,斯塔默的这种平淡反而成为他的加分项。在英国人心思定的时候,老成持重的斯塔默走向前台。
英国是西方政治制度的发源地。对西方选民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对政治的有效性缺乏信心。这次英国议会选举的投票率约60%,与2019年相比下降7.6%,为2001年以来最低。这种对选举结果“无所谓”的态度,说明英国选民对于政党、政客乃至政治的信心不足。
第一,在票决中胜出的政党,未必就是得到多数选民支持的政党。这次英国议会选举中,斯塔默领导的工党在议席上取得压倒性胜利。但是,投票支持工党候选人的选民其实只占全部选民的33.7%。与失败的2019年选举相比,工党这次得票率只多了1.6个百分点,却收获了63%的议会席位,而保守党这次得到23.7%的选票,比上次选举锐减19.9%。就是说,这次选举与其说工党胜利了,倒不如说保守党被选民抛弃了。这是因为,英国议会选举采用的是简单多数制,每个选区得票最多的候选人直接获胜,不要求超过半数。这使得英国下院每个议席所体现的得票率有着天壤之别。这次选举中,自由民主党以12.2%的得票率得到72个席位,而前独立党领导人法拉奇领导的激进右翼改革英国党以14.3%的选票只换来五个席位。有分析认为,改革英国党分化右翼选票才是保守党惨败的首要原因。也就是说,“极右翼”这次成为“中左翼”的神助攻。
第二,西方选民对政客的竞选承诺缺乏信心。这次选举中,投票支持工党的选民对于斯塔默政府能否切实改善民生也未必很有信心。英国舆观调查公司的数据显示,关于支持工党的理由,48%的人表示是为了“赶走保守党”,占比最高;排名紧随其后的“国家需要改变”和“同意工党政策”占比只有13%和5%。不过,从选举策略来说,工党这次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与苏纳克相比,斯塔默至少强调“经济增长和社会公正必须齐头并进”,把改善民生放到和经济增长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同时改变了苏纳克那种有钱人掩盖不住的傲慢做派,表现出对中下层民众疾苦的理解和关心,承诺打造服务型政府,这明显更容易得到中下层选民的支持。
第三,西方选民对政治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信心有限。与多数欧洲国家相比,英国面临着更严重的阶级固化、社会撕裂、公共服务质量下降、经济增长乏力问题。这是英国的经济社会模式乃至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结果,绝不是换一套政策就可以改观的。在就职演讲中斯塔默说道,“如果我现在问你们,你们是否相信英国会对你的孩子更好,我知道——你们中有太多人会说不。因此,我的政府每天都会战斗,直到你们再次相信为止。”这里面明显包含着“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味。竞选过程中,斯塔默的成功之道是把承诺聚焦在具有较强可行性的改善民生方面,放弃工党传统高税收、高福利、国有化等需要大幅增加公共支出的政策主张。虽然即使是这些相对而言的“小改变”其实也是困难重重,但是肯定有助于得到更多选民的支持。
在保守党长期的“折腾”之后,也许斯塔默所有的承诺中最容易做到的是带领英国走向“平静的水域”。若真能做到,其实已经是英国之幸了。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