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教育教学带来了变革。在“互联网+”背景下,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化学教学能够有效改善传统课堂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思维固化、课堂氛围沉闷等问题,有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参与学习活动,将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进一步提高整体课堂效率。为了增强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本文运用经验总结以及案例分析法,提出以微课视频、创设教学情境、复现化学实验、分享多样学习资源、指导学生参与复习等方式开展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深度融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独特优势,在信息化环境下,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深入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显现信息化对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基于文件要求,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推进信息化课堂的建设,构建智慧化课堂,逐步展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虽然已经有部分教师尝试开展实践,但在具体探索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善,下文将细致阐述“互联网+”背景下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互联网+”背景下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价值
(一)增强信息和知识获取的便捷性
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使得学习者能够轻松获取到各种领域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搜索引擎、在线课程、视频、博客、论坛等途径辅助教学,帮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增强获取知识的便捷性,促使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提高技能水平[1]。
(二)提高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传统教学以单一的知识讲授为主,枯燥的教学氛围难以将学生带到课堂中,导致课堂教学质量始终无法获得质的突破。而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获取各种教学资料,如图片、视频、文本等,继而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出更生动、有趣的学习内容,以混合式教学的方式,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传统课堂与在线学习的优势互补,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并提高教学质量。
(三)为个性化学习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一对多”的模式,为个性化学习带来新的机会。教师可以整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预习或复习资料;学生则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与需求,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在线上平台中参与学习。线上平台还会根据用户的学习进度与成绩,为其推送合适的学习资源,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互联网+”背景下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在“互联网+”背景下,个人和社会都将受益于知识的传播和技术的进步,实现共同发展和进步。而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高效课堂,也是广大教师所关心的焦点话题。笔者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细致地阐述“互联网+”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使用方式,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借鉴参考,共同推动初中化学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借助微课引导学生参与课前预习
微课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与传统课程相比,微课具有时间短、内容精、知识点突出等特点,能够补充传统课堂的学习内容,并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实现在线学习。为了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分享微课视频,将本课重点知识与信息纳入视频当中,指导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初步了解本课重点信息,以此为后续开展教学活动做好铺垫[2]。
以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全一册 “海洋化学资源”一课教学为例,本课重点知识包含了海水中的物质、海底矿物以及海水淡化技术等相关信息,学生需要通过学习,说出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了解海水及海底所蕴含的主要物质;掌握海水提取镁的方法;掌握蒸馏法淡化海水的基本操作流程。依据本课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设计微课视频,引导学生利用课前5—8分钟时间观看。视频中包含了关于海水化学资源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根据统计图表,初步了解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含量最多的盐、含量最多的金属离子分别是什么。在完成视频浏览后,教师需要根据微课视频中内容进行提问,并鼓励学生质疑视频中不理解的部分内容,在此期间,学生可能会提出:海洋中有哪些丰富资源?人们是如何开发并利用这些资源的?等相关问题。基于学生的反馈,教师可以梳理问题,并在后续教学中带领学生共同参与探究,继而达成本课教学目标。
上述案例中,教师先在课堂中为学生播放了微课视频,指导学生借助针对性强的视频,辅助初步掌握本课重点知识,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了重要帮助,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直接向学生分享知识。这样的导入方式难以激活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甚至可能会影响教学质量。为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围绕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素材用于创设情境,将抽象且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印象,以此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3]。
以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全一册 “酸碱中和反应”一课教学为例,导入阶段为吸引学生探究酸碱之间是否能发生化学反应,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分享以下视频内容作为情境素材:
1.在被蚊虫叮咬后,涂上肥皂水等碱性物质,可以减轻皮肤的痒痛。
2.根据土壤的酸碱性和植物生长的需要,可以利用中和反应原理,向土壤中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将土壤的pH控制在最适宜作物生长的范围之内。
3.在处理工业废水期间,如果污水中的含酸量超标,可以利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
通过情境创设,教师可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引发学生的思考。根据情境内容,教师可以导入问题,指导学生思考:酸和碱反应的规律是什么?中和反应原理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此时,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当中,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利用情境创设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为学生分享酸碱中和反应应用与生活中的相关事例,吸引学生关注的同时,帮助学生搭建化学知识与生活的桥梁,使学生充分感知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提高学生对学科学习的重视程度。
(三)复现实验内容,突破重难点知识
实验是化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反应现象的理解,以直观的方式巩固化学原理。但在初中阶段,由于场地、材料、安全问题等限制,部分实验无法在班级中顺利开展,导致学生在抽象化的讲述中难以构建直观印象。针对此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实验资源,指导学生观看实验视频,以此降低实际操作的风险,让学生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和掌握技能。
以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全一册 “酸及其性质”一课教学为例,考虑到酸有强烈的腐蚀性,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盐酸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以及比较硫酸与盐酸的化学性质,然后再播放视频让学生观看,在视频播放期间,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细致观察视频内容。视频展示了实验人员在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分别滴入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试液,再分别向盛有镁条、碳酸钠粉末、生锈铁钉、硝酸根溶液、氧化钡溶液的试管中各加入少量稀盐酸等操作。接着,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其现象。在此期间,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准确地观察实验现象,教师还可以适当对视频内容进行放大处理,或在重要处暂停视频,方便学生浏览。在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根据视频中的实验内容归纳镁条、生锈铁钉、碳酸钠、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等物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帮助学生深化本课所学知识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明显增强。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弥补了无法在课堂内开展化学实验的遗憾,有效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
上述案例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可视化实验视频,帮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化学实验的具体步骤以及化学现象;在课后,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在网络平台中自主搜集化学实验资料,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为后续参与高中化学实验学习奠定基础。
(四)分享多样化学习资源,拓宽学生文化视野
教材所提供的学习资源有限,难以满足部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此,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文化视野,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围绕教学内容,为学生补充丰富的学习资料[4],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中积累经验,使学生意识到网络的便捷性,驱动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以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全一册 “海水‘晒盐’”一课教学为例,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总结并整理海水“晒盐”的方法,帮助其感受到海水中蕴含的丰富资源。在讲解粗盐提纯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在了解知识后向教师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将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去除后得到食盐晶体中,还会有许多可溶性杂质,那么这些杂质应该如何去除呢?基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原有教学基础上进行补充,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其提供以下阅读资料:
除去难溶性杂质后的食盐水中还含有SO42-、CA2+、Mg2+等杂质离子。为了去除它们,可以向食盐水中加入过量的BaCL2、NaOH、Na2CO3等物质,将杂质离子转化为沉淀;接着,在过滤去除后,加入适量盐酸,将溶液pH调为7,除去多余的SO42-、OH-,得到精盐水再通过蒸发结晶即可。
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学生能够进一步拓宽自身文化视野,充分了解除去食盐中可溶性杂质的方法,强化核心素养。
上述案例中,教师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借助“互联网+”技术手段的优势特征,让学生了解更多化学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并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五)利用资源参与复习,提高教学收益
复习环节是教学期间的重点。常言道“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如何利用复习环节帮助学生顺利记忆和巩固知识,已经成为广大教师所关心的重点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技术手段,为学生设计微课视频,并在视频中提供思维导图,指导学生结合思维导图内容,系统地梳理本课重点知识,以此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学习和复习的效率和收益。
以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全一册 “钢铁的锈蚀与防护”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家庭使用的铁制工具为情境素材导入,带领学生共同分析导致钢铁锈蚀的原因,让学生在整理钢铁防护方法期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为了系统性地帮助学生实现高效复习,在课堂结尾期间,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为学生播放本课精讲内容,并向其提供思维导图(图1)。
基于教师提供的思维导图内容,学生能够充分理清知识内部的逻辑关系,并在原有基础上对思维导图内容进行补充、完善,进而提高复习的效果。
上述案例中,教师利用思维导图作为辅助工具带领学生参与预习,学生可以更为清晰、直观地理解化学知识,并形成系统性的化学思维,凸显“互联网+”背景下技术手段在复习环节的优势、价值。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背景下,新兴技术的使用对广大教师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以初中化学为范例,讲述了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学期间以及教学结束后各个环节中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方法,阐明了“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教育与新技术融合的优势,为教学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应当严格遵守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以传统教学为主、技术为辅,构建智慧化、生态化的课堂,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刘会芳 桓台县荆家镇后刘中学
参考文献
[1]吴建楚.“双减”背景下建构初中化学高品质课堂的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35):134-136.
[2]马芳勤.浅谈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化学教学[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12):1-3.
[3]周文成.可视化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家长,2022,(34):117-119.
[4]周璇璇.浅谈初中化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教学[J].中国新通信,2022,24(20):21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