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中,要想实施核心素养教育,教师可以巧用“互联网+”模式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以此增强课程教学的多样性、深度性与有效性,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数字化学习意识,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为了使课程教学真正达到上述目标,本文从“互联网+”教育视角出发,通过创建微课探知、生活探知、合作学习、翻转课堂、技能实践等活动,阐述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核心素养;信息科技
信息科技课程具有数字化、信息化和实操性强的特点,若想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教育要求,教师需要依据课程特点,巧妙运用“互联网+”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活动,如多媒体情境探知、问题情境认知、生活情境实践等,让学生在完成此类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扎实地掌握学科技能的运用方法,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促使学生拥有较强的信息价值判断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运用计算思维和创新思维解决信息科技问题的水平,并产生一定的信息社会责任感,从而形成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定位与走向
在学科核心素养教育要求的指导下,教师能够更加明确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定位,了解学科的教学特色及教学要点,把握课程的教学走向,设计出更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应当立足于班级学生这一课程主体,深入了解学生的求知需求、发展方向、实际学习能力以及未来应当具备的信息科技学科技能和学科综合素养;再以此为依据,合理设计课程教学方案,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知识讲授与技能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完成各种探知任务,积累有意义的信息科技知识,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流程,从而提升技能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此外,教师需要让学生意识到信息科技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作用,真正认识到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主动求知的欲望以及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认知过程中得到思维启发和能力提升,进而逐渐形成良好的学科综合素养。
二、“互联网+”背景下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在使用“互联网+”模式开展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教学时,教师应当遵循主体性原则,不能盲目设计信息化知识探究活动,而要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实际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求知需求,再结合上述信息,创设更加灵活、更加生动的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在完成信息化探知任务的过程中得到思维启发和能力锻炼,并提升个人学习能力和课程学习质量。
(二)深度性原则
在以核心素养教育为基础的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中,教师应当遵循深度性原则创建教学活动,在知识讲授过程中巧妙渗透学科素养要素,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更多计算机领域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数字化探知意识、知识应用意识等,使其在知识深度思考和生活化应用过程中形成较强的信息社会责任感,进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科技核心素养。
三、“互联网+”背景下小学信息科技实施素养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优化导入环节,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意识
对于信息科技学科而言,数字化学习意识指的是学生能够自行选择合适的信息化探知方式;能够对学科知识进行自主性探索与研究;能够根据各种学习资源对学科理论进行深度理解;能够对学科技能的正确运用方法进行合理探究,从而初步掌握信息科技知识,增强自主探知的意识和能力。课堂导入环节是课程教学的起点,有着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使学生初步了解单元基础知识的作用。为了改善导入环节的教学质量,教师应当增强学生的数字化学习意识与能力,结合互联网资源,开展单元知识自主探究活动[1]。
以小学信息科技教材四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闪亮登场打招呼”课程为例,此节课要求学生初步认识Scraino软件,知道软件的界面,了解坐标的概念以及程序运行的一般原理,理解应用积木实现角色移动和说话的方法。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小猫翻跟头”动画视频,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再提供几个关键词,引发学生对Scraino软件的好奇心,并鼓励学生根据上述信息,运用搜索引擎自行探索Scraino软件功能和用法,以此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具体来说,在动画视频中,学生可以看到卡通小猫依据指令在画面中翻跟头以及自行穿越迷宫,甚至说出完整的句子。针对此视频内容,教师可以给出如下关键词,如Scraino软件、Scraino窗口分区、指令分类区、功能按钮、脚本区、舞台区等,借此让学生对Scraino软件产生强烈好奇心。接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上述信息,自行在搜索引擎中查找与Scraino有关的知识。例如,通过查找互联网资源,学生能够初步了解Scraino软件的作用和特点,知道Scraino图标以及Scraino的窗口与组成区域。这是一款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图形化编程软件,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的特点,由标题栏、菜单栏、舞台区、角色区等六大区域组成。之后,教师再结合导入视频和学生自行查找的信息,细致地讲解此单元重难点知识;利用搜索引擎和互联网资源,创建自主探知导入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数字化学习意识,让学生对学科知识产生浓厚学习兴趣,进而改善导入环节的探知质量。
(二)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在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中,若想更加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需要合理优化教学手段,根据单元知识点开展多样化“互联网+”教学活动,例如“互联网+生活探知”“互联网+问题解答”“互联网+技能实践”等,让学生在信息化课程认知过程中增强信息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1.构建生活探知情境,培养信息意识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形象思维较为活跃,对现实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信息科技课程中,教师需要快速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根据上述特点,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事物,创建信息化知识探索活动。教师可以利用现实事物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利用生动画面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主动探知的兴趣;接着,鼓励学生运用有效的信息科技技能探究生活情境背后的学科知识,从而掌握正确的信息化探知方法,逐渐提高信息意识[2]。
以小学信息科技教材三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植物信息大搜索”课程为例,此节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认识“搜索引擎”,掌握用搜索引擎查询文字、图片等信息的方法,并且学会用“以图搜图”功能探索不明事物的信息,进而提高科学甄别信息的能力。针对上述课程目标,教师可以利用现实事物,构建生活探知情境,开展信息化自主探知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让学生对“搜索引擎”有初步了解,并掌握使用“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中查找信息的方法。其次,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校园中各种动植物的图片,如树木、花卉、麻雀、喜鹊等,利用真实事物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图片信息的兴趣。第三,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百度、谷歌、360等搜索引擎,通过输入关键字或关键词的方式,查询图片中植物、动物的名称等信息,并甄别查找的信息,筛选出科学、有价值的内容。例如,学生可以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杨树”两个字,单击搜索按钮,跳转到与杨树有关的信息列表页面,再点击列表名称,进入信息页面,判断信息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杨树的分类、特点、生长环境、生长特点的等。最后,教师可以创建生活情境探知活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探索知识的意识,助力学生扎实地掌握搜索引擎的用法,学会科学甄别互联网信息,并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素养。
2.巧设互动认知问题,培养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指的是学生在解决信息科技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学科思想方法,如抽象理解、算法设计、建模认知、模拟操作等。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提升其知识学习的效率,教师可以围绕单元知识点设计信息化探知问题链,开展逐步探知活动。在活动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以协同合作方式,采用多种思想方法,运用各种信息化手段,深入探究单元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以及计算思维素养[3]。以小学信息科技教材三年级第三单元第十课“应用模板提档次”课程为例,此节课要求学生学会基本的文档操作技能,能够使用添加、删除等功能对文档模板进行二次创作。为此,教师可以根据文档软件的基础功能设计探知问题链,并结合微课视频,开展小组互动问题解答活动。
首先,教师根据单元知识点设计如下问题链:
(1)如何获取电子报刊模板?
(2)如何在电子报刊模板中删除和添加文字信息?
(3)如何在电子报刊模板中添加图片?
(4)如何在模板中添加个性元素?
(5)如何调整版面布局?
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各学习小组观看微课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文档软件的基本功能,如文字添加功能、图片添加功能、排版功能等。
第三,教师需要鼓励各组学生自行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索、亲自体验的方式,了解基础功能的作用,从而真正掌握文档软件功能的正确用法。例如,各小组需要用搜索引擎查找电子报刊模板,下载模板并将其载入到文档软件之中;接着,使用删除功能删掉模板中的提示文字或例文,并用文字添加功能填入本组的报刊主题内容。随后,教师需要引导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添加与删除功能的含义和作用,再让学生以类似的方式在模板中添加图片和个性元素,从而美化电子报刊。
最后,各小组需要优化电子报刊的布局,让版面变得更加整齐清晰。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实践问题解答活动,让学生加深对单元抽象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认知体现,促使学生掌握模拟操作、抽象理解的思维方法,并提升计算思维能力。
3.布置翻转课堂任务,培养创新意识
若想增强信息科技课程的开放性和实用性,让学生掌握单元知识与技能的运用方法,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布置实操学习任务,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单元重难点知识,布置自主实践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应用学科技能完成信息化事物制作任务。其次,在信息科技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实操成果,讲述制作步骤、技能用法和注意事项,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4]。以小学信息科技教材四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课“电子贺卡送祝福”课程为例,此节课需要学生掌握用Scraino软件编写脚本制作电子贺卡的方法,能够应用“下一个背景”“将造型切换为”“说…秒”等指令编写程序。首先,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应用Scraino软件自行制作一个祝福他人的电子贺卡,要求为:包含动态背景,有具体人物造型,人物角色可以说话,但背景样式、角色形象、说话内容不限。此时,学生可以运用创新思维,应用网络资源和软件功能进行灵活创作。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电子贺卡,并讲述制作过程,讲解背景切换、造型切换、角色发声的程序编写思路。最后,教师再针对上述知识点进行补充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让学生真正掌握软件指令的编程方法,提高实践认知能力。
4.构建生活实践情境,培养责任意识
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用科技改善生活的能力。对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构建生活实践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灵活运用学科技能的水平,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5]。以小学信息科技教材四年级第一单元第七课“安全停车有感知”课程为例,教师可以利用自动驾驶汽车倒车场景,构建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用Scraino软件中的“碰到角色”“碰到颜色”两个“积木”编写倒车程序,使模拟软件中的自动驾驶汽车能够自行探测车周围的情况,从而保障停车安全。例如,学生可以用“碰到颜色”“积木”编写探测程序,让模拟汽车在倒车时碰到白色停车位线便能及时停止。同理,学生还可以编写自动驾驶汽车在碰到角色时的不同指令程序。学生通过完成生活情景模拟实践任务,既可以提高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又能认识到所学知识在现实场景中的具体作用,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从而形成较强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中,教师若想更加高效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可以采用“互联网+”教学模式,开展多种以互联网资源、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知识探索与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各种信息化认知活动,提高技能实践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形成较强的信息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进而提升学科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王薇薇 淄博市淄川区教学研究室
参考文献
[1]黄丽仙.核心素养下小学信息科技学科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3,(47):1-6.
[2]余小龙.新课标理念下小学信息科技高效课堂的构建方法[J].新课程导学,2023,(32):64-67.
[3]吴彩云.计算思维理念下小学信息科技教育方法探析[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3,(10):58-60.
[4]杜春梅,杭晓峰.例谈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3,(11):49-51.
[5]张林庆.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J].山东教育,2023,(28):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