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高校教育中占据着核心地位。高校辅导员作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其职业道德优劣直接影响立德树人成效。在“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内涵有了新变化,包括坚定理想信念、站稳工作立场、全心服务学生、涵养师德情操四方面。目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参差不齐,且对提升职业道德缺乏动力,高校也对职业道德建设不够重视。为此,本文提出完善用人机制、增强内生动力、提供职业发展路径、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等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道德建设;问题;对策
一、引言
在高校教育体系中,辅导员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不仅承担着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指导工作,更是校园道德和文化的守护者。但要想有效地促进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仅靠口号呼喊是远远不够的。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激励,实现辅导员职业道德的全面提升。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的内涵
(一)坚定理想信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辅导员的主要职责之一,也是发展主业之一。只有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感、思想认同,才能扎实有效开展辅导员工作。因此,理想信念建设是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的坚实保障。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迭代升级,思想潮流催生渗透,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立德树人”总任务要求高校辅导员明确自身理想信念,认识到“培养什么人”这一重要课题,进而把握好“怎样培养人”这一重大使命,完成好“为谁培养人”的责任担当,回答教育的根本问题,解决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
(二)站稳工作立场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角色面临多条发展方向。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是其建立社会形象的必由之路。在辅导员工作过程中,需要与其他职能部门、学生家长、社会企业等多方接触,涵盖各行业、各群体。只有以身作则,作出表率,主动积极提供社会服务,才能为学生树立好榜样,鼓励学生积极有为,参加社会实践,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难看出,遵纪守法是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辅导员需严于律己,坚决杜绝任何违纪违法现象,具备廉洁职业素养和品质意识。此外,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的模范,因此还需要有效管理大学生,自身学习法律,运用法律,同时掌握应急处突的能力。
(三)全心服务学生
根据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所有与学生相关的事务都与辅导员息息相关,因此全心服务学生是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也是贯彻“三全育人”要求的核心要义。高校辅导员工作琐碎,在日复一日的日常事务中如何保持对学生工作的热情是门必修课。高校辅导员要关心所有学生的成长,利用更多时间和精力了解并动态掌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变化;要始终保持初心,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生离校都保持认真负责的作风,潜心总结钻研学生管理规律和成长需求;要全面推进,明确职业要求,无论是心理需求、团员发展、资助育人,还是学生日常生活,都应有所把握,积极主动提供帮助,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四)涵养师德情操
德教在我国由来已久,传承深远。以德育人的传统历久弥新,传统师德在互联网时代仍然是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传统师德与现代社会发展内涵相结合是新时代的新课题。传统师德中的爱国观、思想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等仍是当前职业道德的标准,仍需遵守并践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催生各类思想发端、发展、融合,核心思想和主流价值观在时代背景下有新的变化,人们的理念和想法在碰撞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因此,师德的内涵价值也非一成不变,而是适应社会新的发展阶段,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时代性。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步入大学生活也是人生新的起点。短短几年的大学生活深刻影响着个人发展的未来走向。高校辅导员作为服务学生第一线,接触学生最广面,在日常交往中传达着自身的道德修养,从而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学生,产生深远影响。高校辅导员应加强自我约束,培育扎实学识、君子人格、仁爱品格、道德情操,践行德教内涵。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在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其言行既代表学校,也引导学生,毫无疑问,辅导员是立德树人的践行者。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化手段飞速发展,青年一代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样,内容丰富。进入新时代,百年变局交织叠加。高校学生心智不够成熟,易受多边主义、不良言论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摇摆不定,言行可能出现偏差。加之高校学生长久处于象牙塔中,分辨能力不足,难以识别诱惑和危机。因此,只有高校辅导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信心,客观看待社会事件,培养优良德行,才能给予学生正向的价值引领,助力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政治修养,涵养道德品行,成长为敢担当、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二)建设教育强国,助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学生在高校接触的第一人是辅导员,他们传达、宣传教育政策、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校规校纪。只有高校辅导员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了解最新的理论政策和人才培养观,业务能力过硬,才能让学生融入学校,深刻领会国家教育政策,增强认同感,为建设教育强国奠定稳定的软环境。
三、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参差不齐
在高校招募辅导员时,通常并未将职业道德列为参考依据之一,导致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参差不齐。部分高校辅导员可能是应届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因此工作方法可能不够成熟。如果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与工作内容不匹配,可能导致工作适应速度缓慢,影响工作质量,降低工作积极性和荣誉感。此外,有些辅导员可能将辅导员工作视为短期跳板,而非长期职业发展道路,从而缺乏提升职业道德水平的动力。另外,部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理念可能缺乏科学性,过于随意或者与学生形成过于亲密或疏远的关系,可能会传递不良影响,导致育人效果出现偏差。互联网信息多元、复杂,辅导员群体易受负面信息影响,造成职业道德差距加大。
(二)高校辅导员对提升职业道德缺乏动力
一方面,由于辅导员工作繁忙,学生日常事务琐碎,辅导员需要关心学生、管理学生、负责条块工作,承担教学任务,实现个人成长。同时,辅导员一般具有双重身份,兼具科研职能。为完成职称评定,高校辅导员关注面很难转移到职业道德建设中来。另一方面,职业道德的提升耗时耗力,难以衡量。学生的德行更是无法量化。互联网充斥各类短频快信息,对于追求个人提升的辅导员而言,更倾向于选择成效显著的工作任务。
(三)高校对辅导员队伍职业道德建设不够重视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大多数高校已经认识到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但实质性的推进举措尚未落地。首先,形式主义现象时有发生。职业道德建设文件的学习往往只是表面功夫,未能深入人心。相关会议仅仅是为了归档记录,效果不尽如人意。这种认识也没有转化为实际行动,只是口号式的宣传。其次,部分高校仍然存在“科研论英雄”的不良导向,过于追求项目、论文数量和就业指标,而忽视了职业道德和师德师风的建设。他们片面地认为只要没有发生不良事件,就认为职业道德良好,认为无需改进。最后,现有的职业道德建设方式单一,吸引力不足,缺乏综合考核和长效
机制。
四、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用人机制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把关高校辅导员“选、育、用、留”四大阶段。在基础“选”阶段严格把关。扩充招聘方式,采用数字化招聘积极吸纳职业道德优良的人才进入辅导员岗位。使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严格筛选,慎重选择过往经历有瑕疵的人员,保证辅导员队伍职业道德守好底线。加强职业道德水平测试,提供在线课程和培训资源,引导辅导员提升职业道德。采用线上绩效管理方式,及时跟踪,严肃处理职业道德违纪人员,实行零容忍淘汰制度。
(二)强化内生动力
职业道德建设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了高校辅导员自觉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只有发自内心认同职业道德观,才能驱使高校辅导员行使职责。首先,高校辅导员应培养与学生的师生感情,发自内心热爱学生工作,将育人作为终身事业去发展。正确看待职业懈怠期,尝试不同的工作方法,采用不同的工作角度思考,及时调整工作观念,将育人与自我价值紧密结合。其次,高校辅导员应对职业道德有准确的认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谨言慎行、言出必行,以高尚德行润泽学生品行,做好学生和社会的道德榜样。再次,高校辅导员应主动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入理解职业道德建设的深刻意义。主动参加职业道德培训,学习最新的理论成果,与时俱进,常学常新。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学以致用,提升道德修养,真正将职业道德理论践行到个人品德中。最后,合理运用互联网媒介,不断学习,争取进步。主动尝试互联网新思路,运用互联网新方法,走进学生。利用调查研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补足短板。
(三)提供提升路径
一方面,高校要定期开展职业道德培训,建立完备的培训体系。首先,要了解辅导员现有需求,优化现有课程内容,补充具有吸引力和针对性的职业道德课程,结合线上资源的灵活性,激发高校辅导员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要拓展职业道德实践培训,将职业道德理论融入各项线上线下教育活动中,增强趣味性,引导高校辅导员加强职业道德思考。另一方面,要全面部署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工作。首先,要严格要求职业道德,定期总结反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防患于未然。其次,要将职业道德纳入考核体系,置于评价体系首位,合理设定相关指标,有效结合自评和他评方式,有机统一领导、学生、同事等评价对象,力求客观呈现职业道德水平。最后,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设立专栏用于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公开评价方式,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建议,实现有效监督。
(四)健全激励机制
只有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激励,才能促进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一方面,高校应采用线上考核系统,完善绩效管理方法,将职业道德建设指标融入常规考核体系中。同时,高校也应结合官方媒体,宣传报道职业道德先进事迹,形成良好的社会导向,展现辅导员的个人价值,增强其光荣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高校还应完善奖励政策,将职业道德建设与职称评定、资格认定、人才选拔等条件相结合,对于职业道德表现突出的个体给予优先考虑。
五、结束语
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激励,可以不断提升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使他们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和指导。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并促进高校教育体系中辅导员工作的进一步改进和发展。
作者单位:蔡卓嵘 湖北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任航,方鑫.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建设[J].现代教育科学,2019(03):90-95.
[2]邵政.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09):60-62.
[3]冯亮.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互联网+”时代视角下的探索[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3,40(01):12-17.
[4]王旭.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品位·经典,2021(09):84-87.
[5]王玮.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建设研究[J].长治学院学报,2021,38(01):118-12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