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运动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4-08-06 00:00:00顾海艳
健康之家 2024年6期

摘要: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开展康复运动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22年1月~2023年9月收治的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康复运动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腰椎前屈、后身、侧屈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疼痛评分、ODI评分低于对照组,JOA评分、平均功率、峰力矩、腰背屈伸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康复运动操可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活动度和活动能力,减轻患者疼痛,降低复发率,改善患者腰椎生物力学指标,提高整体康复效果。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运动操;疼痛;腰椎功能;腰椎活动度

腰椎间盘是人体腰椎骨之间的一个软骨垫,主要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纤维环出现破裂会使髓核物质突出,如果压迫到脊髓或神经根,会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1]。症状较轻时,临床常给予患者保守治疗,如休息、物理治疗、药物、康复训练等[2]。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可通过手术将椎间盘中的突出物质清除,进而达到减压、缓解症状的效果,但术后仍需进行康复训练,以加快患者康复进程,降低疾病复发率[3]。本研究旨在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开展康复运动操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22年1月~2023年9月收治的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7.20±3.70)岁。观察组男20例,女19例;年龄42~68岁,平均年龄(56.50±3.30)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符合康复运动操适应证;患者及家属知情并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合并腰椎骨折或肿瘤;处于妊娠期;交流不畅或精神异常。

1.2 方法

1.2.1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每天定时打扫病房环境,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调节适宜的温湿度,病房中装点绿植、标语等,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同时加强其对疾病的了解。根据患者体质特征进行合理的饮食指导,从而达到整体调护的效果,促进患者健康。指导患者进行被动、主动康复训练,根据其实际情况确定训练内容,保坚持循序渐进,每天训练1 h。向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知识,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及护理的配合度。

1.2.2 观察组行康复运动操护理

指导患者保持卧位,适当进行一些床上运动,如腿部抬高停留、踝关节背伸运动等。根据患者耐受程度,确定锻炼频次和时间,每次控制在10 min左右。建立耐受后加大训练强度,指导患者将腰、臀、脚跟紧贴在于墙面,保持该动作20 min左右,每天锻炼2次。对于难以坚持该动作的患者,可以让其保持仰卧姿势,将腿部弯曲,双手紧抱住膝盖,尽力将膝关节靠近胸部,每次坚持20 min,调整脊椎姿势,增加腰椎柔韧性。

指导患者保持站立姿势,将双腿分开与肩同宽,双手保护腰部,尽可能向后伸展,保持该动作约30 s。随后指导患者取俯卧,去掉枕头,将双手放在背后,抬高胸部和头部,身体离开床面,伸直膝关节,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调整锻炼次数。

此外,指导患者进行对角线支撑训练,将膝盖和双手作为支撑点,髋部和膝盖弯曲为直角状态,上肢伸直,用一侧手和对侧膝盖作为支撑点,将另一侧上臂和膝盖抬高,维持15 s,另一侧进行同样的训练,该动作可以多次进行,之后让患者保持侧卧,用膝盖、肘将膝关节以上的身体抬起,保持10 s。每天进行上述锻炼,并在4周后评估患者恢复效果。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并告知其疾病相关注意事项,通过电话、邮件、复查等方式了解患者恢复情况,及时解答其疑问。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腰椎活动度:包括腰椎前屈、后伸、侧屈度。(2)比较两组康复效果和复发率:显效,疼痛消失、肢体功能障碍情况好转;有效,腰腿疼痛情况缓解、肢体功能障碍症状改善;无效,上述情况均未缓解。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例数×100%。(3)比较两组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分数越高疼痛程度越剧烈。(4)比较两组腰椎功能和功能障碍程度:分别采用腰椎功能评分量表(JOA)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腰椎功能越好。(5)比较两组腰背肌群生物力学指标:包括平均功率、峰力矩和腰背屈伸比。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腰椎活动度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腰椎前屈、后身、侧屈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康复效果和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

两组干预前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干预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2.4 两组腰椎功能和功能障碍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JOA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JOA评分高于对照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2.5 两组腰背肌群生物力学指标比较

两组干预前平均功率、峰力矩、腰背屈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平均功率、峰力矩、腰背屈伸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以中老年人群患病率较高,肥胖、长期从事体力劳动、意外损伤、长期久坐等为常见病因。由于当前社会工作压力较大,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影响下,近些年该病有年轻化发病趋势[4~5]。该病不仅使患者身心倍受煎熬,还会影响其工作和生活质量,临床需及时予以干预。

康复锻炼操是专门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设定的康复锻炼,基于康复医学理论知识和患者疾病特点,针对性分析患者所需锻炼内容,使康复锻炼操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康复锻炼操练习可以使患者腰背部肌肉组织张力提高、肌力提升,很好地协调脊柱韧带和肌肉组织之间的关系,抑制腰椎结缔组织增长,提升脊柱整体稳定性,从而改善腰椎活动度。康复运动操还可以改善患者腰背部软组织及腰椎血供运行,显著减轻其疼痛程度。与此同时,康复运动操还更好地建立神经运动关联系统,提高腰椎连接处的强度,增强其协调性,改善腰椎功能,患者骨骼、关节、肌肉组织等均获得了全面锻炼,从而有效减轻其症状,加快患者康复进程,进而尽快投入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床上直腿抬高、膝盖弯曲等运动可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神经根粘连等并发症;紧贴墙壁站立、身体支撑等运动有利于患者脊柱状态恢复恢复,同时提高柔韧度,改善腰椎活动;对角线支撑训练可提高患者腰部肌肉力量,缓解疼痛程度,改善肌肉组织痉挛,提升整个脊柱的稳定性。康复运动操动作简单,患者接受程度较高,经过长期的锻炼可以改善患者生活中的许多错误姿态,更好地稳定脊柱。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腰椎前屈、后身、侧屈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康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ODI评分低于对照组,JOA评分、平均功率、峰力矩、腰背屈伸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康复运动操可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活动度和活动能力,减轻患者疼痛,降低复发率,改善患者腰椎生物力学指标。

参考文献

[1]徐燕青,董丽娟,李丽萍.综合康复护理策略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3,29(24):47-49.

[2]张靖媛,张扬,王雅囡,等.共治理念下阶段性量化运动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训练依从性、腰椎功能恢复影响[J].老年医学与保健,2023,29(5):1040-1044,1051.

[3]郭卿,刘会玲,李身泰,等.基于运动疗法的预康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2(20):2902-2905.

[4]缪友云,高娟,彭小强,等.时机性康复训练联合渐进肌肉放松训练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20):114-116.

[5]陈辉,陈南萍,马久力.针刀结合运动康复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调控干预疗效观察[J].中医药通报,2022,21(10):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