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阶段性抗阻训练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综合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阶段性抗阻训练,比较两组肩关节主动活动度、症状、上肢运动功能、生活质量及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前屈、后伸、内旋和外展主动活动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后,观察组S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MA评分、GQOLI-74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在综合康复护理基础上应用阶段性抗阻训练的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肩关节主动活动度和上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关键词: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阶段性抗阻训练;综合康复护理
大多数脑卒中患者会后遗不同程度的肩手综合征,严重影响其预后[1]。肩手综合征患者通常会出现肩关节或腕关节疼痛、肿胀感,情况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关节僵直、畸形,影响其上肢功能。临床通常采取药物、理疗等方式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2]。在传统治疗基础上联合实施综合康复护理,能有效加强患者的自我康复能力、自我管控能力,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有待提升[3]。本研究旨在探讨阶段性抗阻训练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52~70岁,平均年龄(63.49±10.03)岁;患肢位置:左肢32例,右肢28例。观察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53~70岁,平均年龄(62.18±9.52)岁;患肢位置:左肢31例,右肢2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常规影像学检查、症状表现等综合诊断为脑卒中;由于偏瘫后肢体误用/失用而引发肩手综合征;症状表现以感觉功能异常、疼痛感明显等为主;50岁≤年龄≤80岁;了解本研究,自愿签署协议书。排除标准:认知/精神/交流等功能降低;原发性肢体功能异常/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实施综合康复护理
(1)良肢摆放:在康复阶段,护理人员需辅助患者尽量维持健侧卧位,患肢朝上,患侧肩部朝前方伸展,患侧上臂放置在胸腔位置。若患者处于坐位姿势时,不宜空悬患肢,需将其放置于胸部前方的桌子上,降低患肢弯曲的时间、频率。
(2)自主康复训练:引导患者主动开展患肢自主康复训练,训练过程中尽量保持平卧位,根据其耐受程度适当举高患肢,动作维持30~60 s/次,20次/组、2~3组/d。开展患肢手部抓取、紧握训练,引导患者抓握手机、牙刷等物件,提高手部的稳定性与协调性。嘱咐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开展耸肩运动,加强肩部肌肉组织的舒张力、收缩力。
(3)冷热水浴护理:患肢定期(2次/d)给予冷水(10 ℃)和热水(50 ℃)交替浸泡(10~20 min),改善患侧血管收缩反应和舒张反应。
(4)患肢按摩:康复医师采取轻柔手法反复按摩患者患肢痉挛肌的肌腹组织,5~10 min,1次/d。
(5)饮食护理:根据患者身体营养状况,为其制定针对性、个性化的饮食方案,保证每日营养摄入的充足,增加新鲜蔬果的摄入量,饮食口味以清淡、少油为主。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阶段性抗阻训练
(1)第一阶段:将最大单次负荷50%视为阻力训练目标,通过健侧肢体运动来拉动患肢肩关节屈曲训练、肘关节伸展和旋后训练、腕关节背伸训练等,缓解患侧屈肌痉挛等不适情况,从而改善患者肩关节主动活动效果。30~60 s/次,频率为2~3组/d,20次/组。
(2)第二阶段:结合患者耐受程度对应调整训练阻力大小,以患侧抗痉挛训练为主,采取手拉弹力带、沙包负重等阻力训练方式,对指关节、腕关节实施滚法阻力训练,每日推拿、按摩患侧肩关节、痉挛部位肌群组织,力度需根据患肢耐受程度对应调整。30~60 s/次,频率为2~3次/d,20次/组。
(3)第三阶段:以腕关节、手指等主动活动为阻力训练的重点,尤其是手指伸展和外展训练,并联合开展日常生活能力康复训练,如运用患肢进行洗漱等日常活动,后续开展四肢功能康复训练。训练需坚持循序渐进的康复原则,按照耐受程度,将患肢视为支撑点并实施躯干阻力康复训练,持续强化指关节伸展训练,30~60 s一次,2~3组/d,20次/组。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肩关节主动活动度:采用量角器测量肩关节前屈(正常范围:0~180°)、后伸(正常范围:0~90°)、内旋(正常范围:0~90°)和外展(正常范围:0~90°)主动活动度。(2)比较两组症状、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分别采用肩手综合征量表(SHSS)、运动功能量表(FMA)和生存质量量表(GQOLI-74)进行评估。SHSS评分越高,患者症状越严重;FMA评分越高,患者运动功能越强;GQOLI-74评分越高,患者生存质量越好。(3)比较两组满意度:采取本院自制的满意度量表进行评估,总分为0~100分,分为十分满意(80~100分)、一般满意(60~79分)和不满意(0~59分)。满意度=十分满意+一般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肩关节主动活动度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前屈、后伸、内旋和外展主动活动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各项指标干预效果评估
干预后,观察组S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MA评分、GQOLI-74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3干预满意度评估
观察组干预总满意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得到85.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研究显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可能和神经末梢血流异常、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4]。脑卒中导致的血液流动循环异常,可能会造成上肢精静脉血流异常,导致上肢组织出现水肿情况或处于缺血状态,加大肌肉痉挛、肌肉萎缩等不良情况的发生风险,进而诱发肩手综合征[5~6]。
阶段性抗阻训练可通过结合患肢耐受程度,开展不同阶段的康复训练。第1阶段开展患肢基础姿势训练,有利于加快患肢神经渠道的恢复速度和重建速度;第2阶段可通过搭建神经通路调整患肢运动功能,如患肢主动、被动活动,联合采取按摩、推拿等方式提升肌张力;第3阶段开展最大阻力训练,倾向于日常生活功能的训练,有利于加强患者的自护能力与自理能力。该训练措施始终按照循序渐进的干预原则来调整康复强度、难度及力度,可持续提高锻炼效果[7]。综合康复护理则可以通过对患者实施自主康复训练、冷热水浴护理、按摩干预等干预,加强其肩部肌肉组织的舒张力、收缩力。二者联合应用的效果更佳[8]。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前屈、后伸、内旋和外展主动活动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后,观察组S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MA评分、GQOLI-74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联合运用阶段性抗阻训练、综合康复护理,可充分发挥协同作用,加快肩关节活动功能恢复速。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实施阶段性抗阻训练、综合康复护理联合方案,可有效缓解症状,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与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广莉,李芸,吴宁.抗阻训练联合空气压力波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3,35(15):78-80,84.
[2]赵蓓蓓.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22,26(36):82-84.
[3]张羡,黄娟.热敏悬灸配合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四川中医,2022,38(1):208-210.
[4]张之娟.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应用康复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12):192-195.
[5]何静,寇玉珠,于怡然,等.临床-康复-护理全周期管理模式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14):7-10.
[6]梁洁.黄芪桂枝五物汤+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分析[J].甘肃科技,2021,37(22):133-135.
[7]王国英.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阶段性抗阻训练康复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21,28(12):71-74.
[8]管华,杨蓓,徐晨婕,等.阶段性抗阻训练联合综合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2,26(11):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