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刺络拔罐配合中药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效果

2024-08-06 00:00:00刘亮
健康之家 2024年6期

摘要:目的 探讨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实施刺络拔罐配合中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2021年9月~2023年9月我院收治的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80例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参照组接受普瑞巴林口服联合利多卡因凝胶外敷治疗,观察组接受刺络拔罐配合中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和炎症介质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疼痛程度、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参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P<0.001);两组治疗前hs-CRP、WBC、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hs-CRP、WBC、PCT均低于参照组(P<0.001)。结论 刺络拔罐配合中药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抑制炎症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带状疱疹;气滞血瘀型;后遗神经痛;刺络拔罐;中药汤剂;疼痛程度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皮疹多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如肋间神经,患者在病程后期可能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疼痛与疱疹发作面积密切相关,可表现为阵发性触电样剧痛发作、持续性灼烧样针刺样疼

痛[1~2]。西医主要给予抗病毒、减轻疼痛等治疗,但病情易反复,且病程较长,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也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负性情绪,加重病情。本研究旨在分析刺络拔罐配合中药治疗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21年9月~2023年9月我院收治的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80例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参照组男16例,女24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59.66±4.12)岁;发病至入院治疗时间1~14 d,平均时间(6.08±1.13) d;发病部位为四肢11例,腰腹19例,胸背10例。观察组男17例,女23例;年龄16~73岁,平均年龄(59.81±4.50)岁;发病至入院治疗时间1~14 d,平均时间(6.17±1.22) d;发病部位为四肢9例,腰腹20例,胸背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参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

参照组给予普瑞巴林胶囊口服,150 mg/次,2次/d;盐酸利多卡因凝胶外敷,1次/d,共治疗4周。

1.2.2 观察组给予刺络拔罐配合中药治疗

主要为梅花针刺络、拔罐和升降散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方治疗。梅花针刺络:指导患者取俯卧位,医生佩戴医用橡胶手套,采用无菌操作,用75%乙醇消毒针刺部位,按照疼痛部位神经分布区域选择梅花针进行叩刺,注意腕部均匀发力,先轻后重,以螺旋状逐渐向疼痛中心移动,控制频率为100~120次/min,使患处皮肤微微泛红为宜。随后进行拔罐,根据发病部位选择适当大小的火罐,采用闪火法拔罐,保留罐约5 min,随后用无菌纱布擦拭患处血块,再次使用碘伏进行消毒,操作频率依据罐印消退情况而定,一般隔日治疗1次,每周3~4次。同时配合升降散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方治疗,方中包含黄芪、白僵蚕、川芎、红花、蚕蜕、当归尾、桃仁、地龙、赤芍、姜黄、大黄、全蝎等中药,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用,共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显效为患者疼痛评分降低至少70%,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有效为患者疼痛评分降低30%~70%,神经功能有一定改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一般为患者疼痛评分降低10%~30%,神经功能改善有限,生活质量受到影响;无效为症状无明显改善,疼痛评分降低10%以下。总有效=显效+有效。

(2)比较两组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分值0~10分,0分表示无痛,1~3分表示轻度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10分表示重度疼痛。

(3)比较两组生活质量:采用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表(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评估,分值0~30分,0分表示生活没有受到任何影响,30分表示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4)比较两组炎症介质水平:主要检测指标为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 ,WBC)和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参照组的80.00%,两组比较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疼痛程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参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2.3 两组炎症介质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hs-CRP、WBC、P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hs-CRP、WBC、PCT低于参照组(P<0.001)。见表3。

3讨论

带状疱疹可治愈,但疱疹消失后患者可遗留较长时间的疼痛,称之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4]。气滞血瘀型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常见病理类型,表现为气机瘀滞、血行不畅,引发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应,进而导致神经痛症状[5~7]。中医认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由毒邪化火与干活湿热搏结阻遏经络,以致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或日久邪毒虽去,瘀血留滞未化,脉络不通所致,治疗原则在于活血化瘀、通络止痛[8~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疼痛程度、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参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P<0.001);两组治疗前hs-CRP、WBC、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hs-CRP、WBC、PCT均低于参照组

(P<0.001)。说明刺络拔罐配合中药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整体疗效。刺络拔罐结合中药治疗对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具有显著的临床优势[10~12]。梅花针刺络可疏通气机、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改善局部气滞血瘀情况[13~14]。同时,拔罐可引导毒邪向外排出,加速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祛除寒湿,配合升降散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进一步调整体内阴阳平衡,有助于缓解患者症状[15~16]。

综上所述,刺络拔罐配合中药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抑制炎症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郑金玲,张洋,姜永梅,等.扳机点针刺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22):107-109.

[2]王菲.小柴胡汤合瓜蒌红花散加减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23,39(31):57-59.

[3]吕雪青,程祝强,刘红军,等.血清钙离子水平、神经肽Y、CX3C趋化因子受体1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预测价值及其与神经系统损伤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3,22(19):2057-2061.

[4]汤霞,尹小花,黄港.金黄膏外敷联合情志顺势心理干预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病人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23,21(26):3671-3673.

[5]张雷.高能量激光照射联合竖脊肌平面阻滞对胸段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疼痛介质及免疫状态的影响[J].医药论坛杂志,2023,44(17):58-61.

[6]刘智勇.刺络拔罐配合中药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分析[J].系统医学,2023,8(14):159-162.

[7]符烨.红蓝光照射联合加巴喷丁、甲钴胺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疼痛程度、神经递质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3,36(11):1893-1896.

[8]李非铭,舒雅.细银质针导热疗法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23,39(05):26-30.

[9]王雨欢.加味桃红四物汤联合中药复方精油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型)及对血清IL-6水平的影响[D].南昌:江西中医药大学,2023.

[10]邢亚情.双重围刺法配合刺络拔罐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D].石家庄:河北中医学院,2019.

[11]吴家民,谭汶键,吴锦镇,等.皮肤针叩刺联合身痛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8,40(2):283-286.

[12]李燕,彭聪.针刺联合拔罐放血疗法对早期带状疱疹疼痛及相关因子的影响[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25(2):96-98.

[13]程连顺,熊珍,陈汪俊,等.隔药回旋灸联合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23,42(4):381-384.

[14]彭博,李海燕,邓淦,等.截龙针刺法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临床研究[J].光明中医,2023,38(17):3423-3426.

[15]魏巍,张红星,徐祖森,等.电针、围针刺配合铺棉灸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31(10):678-680.

[16]胡成想,林宝城,李知行,等.单一针刺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39(11):2709-2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