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宫颈癌重视程度的提高,成年女性对HPV的认知较过去有了明显提升,接种HPV疫苗的意愿也逐渐加强。但是,公众对于HPV仍有一些误区及疑问:所有类型的HPV都能导致宫颈癌吗?HPV是不是只通过性生活传播?感染HPV的高危因素有哪些?感染了HPV怎么办?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逐一进行解答。
HPV的分型
HPV可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
(1)低危型HPV,如6、11、42、43等,是引起皮肤和肛门生殖器疣的主要原因。典型的疣多为丘疹,颜色呈棕色或灰褐色,乳头样或菜花样,表面粗糙,大小不等,常见于外生殖器、会阴、肛周或口腔。
(2)高危型HPV,如16、18、31、33、35、39、45、51、52等,与口咽癌、肛门生殖器癌(肛门癌、宫颈癌、阴道癌、外阴癌和阴茎癌等)有关。持续的高危型HPV感染是导致宫颈癌的重要因素。HPV亚型在宫颈癌中的分布与宫颈癌的病理类型、病变分级、分期密切相关,提示不同病毒致病能力不同。人乳头瘤病毒的基因组DNA由三个不同区域组成,E6和E7的活跃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相关。HPV 16型 和 HPV 18 型为导致宫颈癌的主要类别,70%的宫颈癌与之相关。
HPV传播方式不只有性传播
(1)性接触传播:如果与携带HPV的患者进行性生活,且没有进行防护措施,可能导致交叉感染。
(2)母婴传播:如果孕妇属于HPV感染者,病毒可能会通过胎盘传染给婴儿,导致婴儿出生后被感染。
(3)间接接触传播:如果接触了被HPV感染的物品,如内裤、浴巾、牙刷等,在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也可能导致交叉感染。
HPV感染的高危因素有吸烟史、多个性伴侣、宫颈癌家族史、艾滋病史、初次性生活过早、多孕多产、免疫力低下等。中国女性HPV感染率按年龄呈双峰分布,第一个高峰在17~24岁,第二个高峰在40~44岁。由于宫颈病变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提示高危人群应做好监测,定期筛查。
接种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研究证明,HPV疫苗接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宫颈癌的方法,可诱导产生针对HPV的免疫力。
疫苗接种主要目标人群为9~14岁未发生性生活的女性,次要目标人群为15岁以上的女性或男性。目前,有3种HPV疫苗可用于接种计划:包含HPV 16、HPV 18的二价疫苗,包含HPV 6、HPV 11、HPV 16、HPV 18的四价疫苗和包含HPV 6、HPV 11、HPV 16、HPV 18、HPV 31、HPV 33、HPV 45、HPV 52、HPV 58的九价疫苗。这些疫苗可以针对2~7种致癌的高危型HPV。
接种疫苗不会影响月经
部分女性出于对接种HPV疫苗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而顾虑重重。为此,医学界进行了大量关于HPV疫苗接种与女性不孕症、卵巢功能不全、月经量减少、闭经等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大多数不良事件均为轻度至中度,且为一过性症状,主要为接种部位疼痛、发热,还可见月经不规则、潮热、盗汗、睡眠障碍、体重减轻等,为小概率事件,且从第一剂疫苗接种至出现相关症状的时间间隔不一,最长达2年。除相关症状均出现在接种HPV疫苗后外,无其他证据支持月经不规则与HPV疫苗接种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此,HPV疫苗接种与女性不孕症及卵巢功能不全等疾病缺乏关联,其致病的可能机制为佐剂或疫苗的免疫原成分导致了自身免疫反应或毒性作用。
HPV疫苗接种小贴士
为了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建议在接种前提前了解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孕妇或计划怀孕的女性不适宜接种,建议HPV疫苗接种半年以上再准备怀孕。由于疫苗进入机体后会引起免疫反应,因此建议在免疫力强的时候进行接种。如果出现感冒、发热等症状,要暂缓接种,待症状消失至少1周后再接种。如有慢性基础疾病,需要在基础病控制尚可的情况下进行接种。尽管接种HPV疫苗一般不会影响月经,但女性在生理期抵抗力差,接种后容易增加身体的不适感,建议还是避开月经。
接种疫苗后需要留观30 min,以防出现过敏、发热、恶心等不良反应。饮食上注意清淡,忌吃辛辣刺激、海鲜等食物,接种后24 h禁止饮酒,做好避孕措施。如果接种疫苗期间怀孕,需要暂停接种,待哺乳期结束后完成补种。
生活管理不可少
减少危险性行为的发生,推迟第一次性行为的年龄,保持良好的性卫生习惯。为减少HPV感染的机会,不要使用公共物品,如毛巾、浴巾等;去公厕时,最好选择蹲式厕所;游泳时,选择消毒指标合格的游泳馆。
对于性活跃的人群,可以使用避孕套,通过物理屏障的方式,降低病毒的感染。养成规律检查的习惯,如果发现感染,要尽快治疗。
此外,增强自身免疫力也非常重要,要做到均衡饮食、适当运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戒烟限酒。积极、规范诊治各种阴道炎和子宫颈炎,恢复下生殖道正常的微生态环境。研究发现,下生殖道感染、阴道微生态失调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相关。
筛查时间及方式的选择
对于免疫力正常的女性,宫颈癌首次筛查年龄应为25~30岁。25~29岁建议每3年进行1次细胞学筛查。30~64岁建议选择以下任意一种方式进行筛查:每3年单独进行1次细胞学筛查,每5年进行1次细胞学联合HPV筛查,每3~5年进行1次HPV筛查。65岁及以上女性,若过去10年筛查结果阴性(连续3次细胞学检测阴性或2次联合筛查阴性),无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病史,终止筛查。子宫切除术后女性(因良性病变切除),既往无CIN2+病史,无需筛查。此外,接种疫苗者的筛查方法同普通女性。
感染HPV后该怎么办
感染HPV后,如果人体免疫系统正常,病毒最终会被控制并清除。50%~80%的性活跃个体一生中至少会感染1种高危型HPV。大约90%的HPV病毒可在感染后1~2年内被清除或进入休眠状态。在不到10%的患者中,感染持续2年以上,病毒长时间在体内存在,可造成病变,导致恶性肿瘤。因此,早发现,并增强抵抗力,对清除HPV十分重要。
感染后,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医生会结合临床特点,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全身情况、医疗技术水平及设备条件等,综合考虑制定适当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如果发生子宫颈病变,对局部病灶的治疗方法包括消融性治疗(也称物理治疗)和切除性治疗。前者包括冷冻疗法或冷凝固、激光汽化、电凝疗法等;后者包括子宫颈锥切术等。
对于生殖器疣,可以使用局部药物,如咪喹莫特、三氯醋酸等。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明显有效,疣也可能复发。如果局部药物不起作用,可以通过激光、电灼、冷冻疗法,或手术方法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