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羊 吃出人间烟火气

2024-08-06 00:00:00仝潇洋乔勇进
食品与生活 2024年8期

羊肉营养丰富,富含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无机盐和钙、磷、铁等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算作“肉中上品”,因此常被人们用作冬季御寒和滋补佳品。虽然多数地区以秋冬季节食用羊肉较多,但在长三角地区则有伏天吃羊肉的传统习惯。其中上海庄行的“伏羊节”更是上海市奉贤区庄行地区数百年来形成的一种特色传统饮食文化,享有“千年伏羊看庄行”的美誉。

“伏羊节”始于农历初伏之日,至末伏结束,持续1个月。在此期间,好食者会集中在各个酒店、饭庄以及专门的羊肉馆、烧烤摊等场所,品尝羊肉,享用羊肉汤,品吃与羊肉相关的多种食品,烟火腾腾间,人大汗淋漓,好不快活。

看到这个场景是否让你想到去年爆火的淄博烧烤?非也,伏天吃羊肉并不是快餐时代的产物,该习俗由来已久,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汉代,西汉杨恽的《报孙会宗书》中写道:“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由此可见,那时“排汗祛湿、以热制热”的食疗理念已成常识。到宋朝后,宫廷宴席便大都开始以羊肉为主。进入元朝后,羊肉更是成为宫宴上的主角,占全部菜肴的半壁江山。从“羊方藏鱼”的食欲追求到“食羊为养”的食疗观点,无不彰显了人们对羊肉的美食追求和养生理念。这种对羊肉的热爱和追求,不仅体现在宫廷盛宴中,也广泛流传于民间。“伏羊”文化在中国土地上存在的时间已千年有余,在整个江南地区更是广为流传。作为江南饮食文化风行之地,奉贤区庄行镇的伏羊文化据记载已有600多年的历史,2009年,庄行羊肉烧酒饮食民俗被评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海奉贤庄行的“伏羊节”自2008年首次举办以来,已经成为沪上夏季乡村旅游的主打品牌之一,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品尝羊肉美食,感受“羊”文化,也为当地的乡村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节庆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内容的

不断丰富,庄行“伏羊节”已经成为了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的一张饮食文化名片,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的饮食文化和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

“伏羊节”上的羊肉筛选也是大有学问的,多是13个月月龄的本地白山羊,此种白山羊已发育成熟,但尚未进入发情期,其肉嫩而不膻,是烹饪烂糊羊肉、白切羊肉和羊肉汤等美食的上等原料。伏羊节庆的庄行羊肉也开发出自己的烹饪理念——烂糊流派。其中白煮是烂糊流派最地道的制作方法,需要将羊肉以皮下肉上式放入铁锅炖煮至少3个小时,直至羊肉酥烂软糯、皮肉不分,达到羊肉料理的最理想状态。同时,羊肉的脂肪和蛋白质也逐步溶于汤水中,使得羊肉汤呈现令人食欲大开的乳白色。精心烹制的羊肉,在出锅后一个小时内食用口感最佳。遥想当年,能坐于庄行街头巷尾,吃羊肉、喝头汤、品烧酒、聊趣事,虽吃得满头大汗,热汗腾腾,但的确是酷暑中的一大享受。

关于三伏天食羊,这里还有“伏天一碗羊肉汤,不用大夫开药方”之说。在中医看来,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气温日渐上升,地表层的热量逐渐积累直至达到顶峰,上蒸下煮的状态成为典型的天气特征。此时人体阳气最旺盛,血管处于扩张状态,腠理开泄,此时一旦着凉,寒邪便容易趁机入侵。因此,人们在夏季食冷饮,吹冷气等过度贪凉行为都可能让身体被寒邪伤害,容易在伏天落下“病根儿”。然而在伏天食用羊肉,发挥其补益脾肾、温中祛寒的特性,以热制热,固本正源,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

现代研究表明,羊肉富含蛋白质及钙、铁等矿物质元素,伏天气温高,人体消耗较大,适量食用羊肉可以补充蛋白质及一些营养物质,促进机体新陈代谢。

虽然伏天吃羊肉好处多多,但也要适量饮食,适度而为,切勿大开肠胃,无尽收纳。毕竟羊肉属于温热性质的食物,过多食用可能导致上火症状,出现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等。同时,过量食用也可能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导致消化不良。另外,对于特定人群,食用羊肉时则更需小心,例如患有高血压、痛风等疾病的人群不宜过多食用羊肉,以免病情加重。食有时也食有节,既能享用羊肉饮食,享受传统饮食文化,又能在酷暑中吃出更多的健康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