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学习任务群4“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中指出要“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体会汉字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学习任务群13又专门设置了“汉字汉语专题研讨”,指出要了解汉字的表意性质以及汉字的系统性特征。全国新高考卷关于“汉字、汉语的现象和理性认识”的考查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词语使用与填空、分析词语使用效果;而对与古代汉语的字、词相关知识的考查,主要体现在文言词语的理解以及分析题和翻译题。对此,考生要完成以下两个备考任务:
1.掌握汉字表意和构形特点。考生要掌握汉字构形与表意的关系,对汉字“因义构形”的特点有初步的认识,从汉字的表意性质出发理解字义,建立汉字可解释的理念,培养“在符号不断重复情况下的归纳概括能力”及“在认同归纳中所产生的分析能力”,促进对汉字表意性和构形系统性特点的深刻感受和理性把握。
2.科学进行语言积累、梳理。在复习过程中,考生要通过汉字现象,梳理汉字学理知识,并在梳理的基础上掌握探究汉字特点与规律的方法,还要注重阅读“汉字、汉语普及读物”。要从生活中发现语言现象,探究语言规律,并将这种语言规律应用于自己的写作当中,建立自己的语言库。
知识整合
汉字的表意性特点及其构形中所蕴含的独特文化信息,是文本解读的有力抓手。因为文章的精妙处往往在于一个或几个关键词,所以文意的解读、文本的品析必然也必须从字词入手。考生要在大量积累的基础上,善于挖掘教材当中存在的语言文字现象并探究其中蕴含的语言文字规律。
1.综合分析语言、文学、文化。如“雀小脏全”,是由“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一八字熟语紧缩而成的。此类熟语还有:“抱佛脚”(由“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紧缩而成)、“明枪暗箭”(由“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紧缩而成)、“月晕础润”(由“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紧缩而成)、“见仁见智”(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紧缩而成)、“瓜田李下”(由“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紧缩而成)、“黄钟瓦釜”(由“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紧缩而成)、“千虑一得”(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紧缩而成)等。
2.分析汉字构形的理据。(1)同源分化产生形声字。如:“卑”的本义是酒器,古代奴隶常执卑服侍主子,因而“卑”有了“卑贱”义。“卑”是源字形,凡由“卑”所分化、派生的同源词都有低矮、琐小、卑微之义。为了区别分化后各自独立的词,便在源字形上加形符以示其个性:执“卑”的多是女奴,便加“女”成“婢”;“髀”指股,是大腿,在人的下体,所以加“骨”成“髀”;“碑”是竖石,便加“石”成“碑”;“埤”是指低洼潮湿之地,加“土”成“埤”。(2)同音假借产生形声字。如:“师—狮”,“师”字本当师众讲,汉代时人们假借它来表示狮子的“狮”,后来为了将两个词区分开,在“狮子”义的“师”上加“犬”旁分化出从“师”声的“狮”字。
考题连线
一、阅读下274f2a03c6ee0a635edfe2c122a2843b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字构形的学术解释和社会俗解并没有截然的界线, 学术专著《说文解字》 引用了不少俗解。如,“王”字在《说文解字》里没有正面解释,只是引用了几个不同的说法:一是引东汉班固的《白虎通》,将其释为“天下所归往也”,这是用“往”释“王”,属于声训;二是引孔子说的“一贯三为王”,主要讲字形;三是引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也……”分析了形义关系,比孔子更具体。后来,唐代李阳冰对孔子和董仲舒的说法作了进一步补充:“中画近上。王者,则天之义。”这些解释 出自大学者, 都是通过主观解字来美化王权,可以看作俗解。又如现代人讲“聪”字:“同学们要用耳朵听讲,用心想问题,用口提问、答问,用两只眼睛(指右边上面的两点)看黑板,这样你就会变聪明。”“聪”字从耳总声,构形理据很清晰,之所以这样讲解,显然是为了教育学生们好好学习。
除了汉字俗解外,猜字谜、写春联以及其他文字游戏等,都是因为有了汉字才产生的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今天,古老生僻字在现代网络中的流行、年度汉字的评选狂欢等,也正在形成新的民俗,而它们也是以既有汉字为前提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 也 虽然 但
B.即便 就 非但 也
C.即便 也 非但 且
D.即使 就 虽然 还
2.下列句中的“你”和材料中“这样你就会变聪明”中的“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钟扬曾说:“培养学生就像我们采集种子,每一颗种子都很宝贵,你不能因为他外表不好看就不要,说不定这种子以后长得很好。”
B.鲁侍萍(怨愤):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C.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D.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3.材料列举了汉字“俗解”的方法,请从以下几个字中任选一个进行合理的“俗解”。
信 功 舒 忌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终于“收蚕”的日子到了,四大娘心神不定地淘米烧饭,时时看饭锅上的热气有没有直冲上来,老通宝拿出预先买来的香烛点起来,恭恭敬敬放在灶君神位前。阿四和阿多去到田里采野花。小小宝帮着把灯芯草剪成细末子,又把采来的野花揉碎。一切都准备齐全了时,太阳也近午刻了,饭锅上水蒸气嘟嘟地直冲,四大娘立刻跳了起来,把“蚕花”和一对鹅毛插在发髻上,就到“蚕房”里。老通宝拿着秤杆,阿四拿了那揉碎的野花片儿和灯芯草碎末。四大娘揭开“布子”,就从阿四手里拿过那野花碎片和灯芯草末子撒在“布子”上,又接过老通宝手中的秤杆来,将“布子”挽在秤杆上,于是拔下发髻上的鹅毛在布子上轻轻儿拂;野花片,灯芯草末子,连同“乌娘”,都拂在那“蚕箪”里了。末了,四大娘又拔下发髻上那朵“蚕花”,跟鹅毛一块插在“蚕箪”的边儿上。
这是一个隆重的仪式!千百年相传的仪式!那好比是誓师典礼,以后就要开始一个月光景和恶劣的天气和恶运以及和不知什么的连日连夜无休息的大决战!
1.请用谐音方式就文中的“秤杆”“灯芯草”联想一个成语,以表达蚕农祈求顺遂的心愿。写出该成语,以及与它意思相近和相反的成语。
①谐音成语: ;②近义成语: ;③反义成语: 。
2.下列对文中语言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时”“恭恭敬敬”“轻轻儿”等叠音词的运用,既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也强化了语意。
B.第一段通过一连串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撒”“挽”“拂”等,具体细致地展现了收蚕的全过程。
C.“布子”“乌娘”“蚕箪”等词,是蚕事活动中特有的名词,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农事色彩。
D.用“誓师典礼”“大决战”形容普通蚕事活动,大词小用,极尽夸张,增强了诙谐幽默的效果。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拓展延伸
汉字的基本特征是它的双重身份——这个形音义结成的立体化的统一体,既是标注音节的符号,也作为汉语的最小结构单位——语素。作为语素的字有两个特点。一是字可以组合成词,词语可以连接成句,通过字词句的组织就能实现表达和交际,而且组字成词和组词成句的规律是一致的、主要决定于字义和词义。因此,认字就可以同时识词、学话。另一个特点是字数虽多,但字频差异大,加上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核心、双音词为基础,少数字形比较简单的高频字、高频词可以组成大量词语,生成各种句子。利用频度之差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字的形音义三个方面中,字音虽然不能准确地标注一时一地之音,初学时确实不如拼音文字方便,但是字音归属于“音类”,而每个音类在古今汉语、南北方言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对应,中国人学习字音可以利用自己熟悉的母语音类进行类推,化难为易;字形方面是比较繁复,但是基本笔画并不多,除少数独体字外,都有声旁和形旁,多数部首可以有效帮助理解字义;字义方面,在中心义(主要义)、引申义、比喻义、边沿义之间总有一段逻辑联系。
(摘编自李如龙《汉字的历史发展和现实观照》,《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