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暖小坝子

2024-08-06 00:00:00普文海
含笑花 2024年4期

小坝子,顾名思义就是山间小平地,去之前从这个名字就可以判断出,这里的地貌类型主要以山地为主。果不其然,从艺术边城马关出发,穿过夹寒箐的山峦,才抵达那个国界线有三十八点五公里的边陲小镇——小坝子。

对于大地的一道道脊梁,我们都只是匆匆的过客,大梁子的苗族,已经先于我们千百年来到了这一片梁子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地、日月,是永远绕不开的意象。在这里国门就是家门,去山里干活就相当于去放哨,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他们都不曾后退一步,他们的灵魂早已深扎进祖国的沃土里。当炊烟在两国三县交界的梁子上缓缓升起。我试图在这一缕人间烟火中,寻找着记忆的尘埃。现代化的阁楼、平房之间,还能听见鸡鸣狗吠的声音,画眉鸟不停地在树枝上歌唱。我听说,主人家给它吃的是炒熟的牛肉末拌上鸡蛋清,鸟长得肥壮,声音才更加悦耳。在这一点上,人和动物是无比相似的,俗话说,财大气粗,从大梁子村民们自信满满的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山村、田野,流水,是我这一生都绕不开的意象。回想过去的日子,我的文字始终没能离开山村的底色,山村是我生活的地方,也是我文字的归宿。春天,油菜花开了,很多人都发出“风景这边独好”的感慨,但谁又真正地去关注过这一片片金色的油菜花,对于它的主人又意味着什么?正所谓你眼里的风景,在别人眼里有可能只是人间寻常之物。比如,我的母亲比我更关心这一年油菜籽的收成,对她而言花只是装饰物,但无论如何,我们都深爱着脚下的土地,深爱着自己归宿的山村。从小我就偏爱流水,可能是因为我们村子在半山腰上,严重缺水,有时遇上干旱,人畜饮水都非常困难。因此,村里人,都非常羡慕那些水源丰富的地方,不用靠天吃饭。更让人感到遗憾的是,绿汁江,从村子下面的坝子里蜿蜒而过,然而,我们村子在坝子里的田地很少,大部分土地都在半山腰上,正所谓田高水低,远水解不了近渴啊。越是自己缺少的东西,就越觉得无比向往。几年前经常听村子里的人说:“要是村子旁边有一股清泉流下来,我们这日子肯定要比现在好过啊。”今年过年回到家里,就没有听到谁还这么说,原来是赶上了乡村振兴项目,从几十公里外的地方引水到了村子里,水龙头一打开,清澈的水在阳光下光彩夺目,乡亲们笑了,我也笑了。

离我老家千里之外的小坝子大梁子村,实现了溪流从山顶流经村庄,虽然这是人为的景观,但很美,也很实用。他们是将其他地方的溪流改道引到村子背后的山上的。大梁子村就是山多,有的村民说,早几年,你抱个大南瓜,不小心掉落的话,直接滚到村子下面的箐里了。可想而知,大梁子的山高坡陡。这么一改,大梁子村就有高山流水的景致。这个景观被称为“显山露水”,我们从中读出了一种从容和自信。

石榴花开了,像一盏盏红色的灯笼,在枝头闪烁。悬崖峭壁撑起的寨子,多少有点令人生畏。冲天树也开花了,整棵树就像大地上蓬松的头发,直指蓝天,那白色的花朵,已经按捺不住了,总想着飞上九霄云外,一树又一树的花开,点缀着这里的古色古香。

来到边界村寨大梁子,每家每户都插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如果你来到这两国三县交汇的地方,你会更加深刻地领悟“中国”这两个字意味着什么?它就是镌刻在我们心中永远抹不去的底气和自豪,我们以生为中国人而自豪,因为我们在强大的国度里,才有了大梁子村群众投工投劳,奋战九十天就建成如今的美丽乡村的动人故事。门前花开,院子干净,干好农活,奋斗新生活,是这里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真实画卷。人民富,国家强,边疆就安宁。虽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但我们是有自己的祖国的,我们的底色就是那边界上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

从村子右侧还有一条用石头铺成的小路通向另一座山峦,据说这是以前的茶马古道,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千年不变的生活物资,回想那些年马锅头赶着马队,在这崇山峻岭中穿梭,除了山间响起马铃铛的浪漫声响,更多的是艰辛与奔波。如今的大梁子村,出门就可以开着车去街上采购各种用具,曾经的茶马道,已经不再具有当年的功能。但大梁子村的人,一直保留着这段古道。除了是前往新建观景亭的必经之路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希望大梁子年轻的后生们记住昨天的苦日子,让明天生活得更好。

最令人惊叹的是,这个曾经臭水横流、房屋老旧、鸡粪牛粪随处可见的寨子,如今已经打造成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小康村。周末、节假日引来众多游客来此打卡、游览山水,观赏边界风貌。

的确,以大梁子村为代表的一些边界村寨,搭上了乡村振兴的快车,实现了弯道超车,边境群众齐心协力地把自己的家园建设成生态、绿美、宜居,幸福的日子一直在路上,祝愿他们越来越幸福。就像石榴广场上,那两个用石块垒起的石榴造型一样,各民族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未来的康庄大道才会越走越宽阔,越走越远。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新时代,以大梁子村为代表的边界地区,一定会越来越美,在边界上形成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你看,不同肤色的人们,在向我们竖起大拇指;你听,边界以外的地方,各国人民在用不同的语言在向我们点赞。这样的场景,在新时代,即将变成一种习以为常的举动。“中国”这两个字,深入我们的灵魂,变成无穷的力量。

【作者简介】普文海,男,彝族,云南双柏人,现居文山。小学教师,在读硕士研究生。现为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文山州第七届青联委员。有作品见于《中国校园文学》《边疆文学》《西部》《滇池》《散文诗》 《椰城》 《散文诗世界》《教师文学》《牡丹》等刊物,偶尔有文章在各类比赛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