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百年历程,百年荣光!风华正茂,初心如磐!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河北省档案馆和河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推出33集系列微纪录片《红色档案印初心》。该片通过珍藏至今的红色档案,深情讲述在百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燕赵大地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坚守誓言英勇奋斗的故事。本刊将连续刊载该片文字脚本和部分图片,同读者一起翻开珍贵的燕赵红色档案,共同追寻蕴含其中的那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红色印记和初心故事。
■河北省档案馆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档案先导:在河北省档案馆,珍藏着这样一份档案,这是1966年6月14日出版的《河北日报》,其中头版刊登了一篇关于作者人生体会的文章,题为《十个为什么?》,作者是吕玉兰(图1)。吕玉兰是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被称为“铁姑娘”“一代中国妇女的骄傲”。20世纪50年代中期,15岁的她已经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农业合作社社长。吕玉兰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
解说:在临西县东留善固村,有玉兰小镇、玉兰公园、玉兰纪念林、玉兰学校……这一切,都是为了纪念吕玉兰而命名。吕玉兰1940年出生在东留善固村,15岁时,她从高小毕业后,坚决响应党和政府当时提出的知识青年回乡务农的号召,回到家乡参加生产劳动,并被选为初级农业社社长。
那时候,东留善固村是有名的穷沙窝,村里都是白茫茫的沙荒地,一年四季风沙肆虐,给村民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临西县玉兰精神研究会执行副会长孙俊嘉同期声:咱这个村,有4500亩沙荒地,这儿还有个顺口溜:春天刮风沙满天,夏秋雨水把地淹,收沙收水不收粮,三年两头过歉年。咱这的麦子收个几十斤百八十斤都非常困难,你不治住沙,庄稼也就长不成。
解说:吕玉兰下定决心要改变东留善固村沙荒地的面貌。她克服重重困难,组织起40多人的“妇女造林队”,在冬闲时背上自己育的小树苗,扛着铁锹,揣着窝窝头来到几里地外的沙滩上植树,一干就是一整天。
吕玉兰纪念馆馆长王玉婧同期声:吕玉兰带头苦干实干,数九寒天,每天天刚蒙蒙亮,吕玉兰就带领姐妹们下了地,一气儿干到天黑才回家,几天顾不上梳头洗脸。她经常是满身尘土,被乡亲们笑称为“土地奶奶”。有一阵子玉兰天天睡觉不脱鞋,母亲想帮她把鞋脱下来,刚往下一扽,玉兰就大喊一声,哎呦,一下子坐了起来。原来,她脚上的冻疮化了脓,(脚)和袜子鞋子粘在了一起,一动就疼得钻心,根本脱不下来。
临西县玉兰精神研究会执行副会长孙俊嘉同期声:她可是干出来的,那可真不是吹出来的。玉兰的精神也感动了老干部、群众,所以(大家和玉兰一起齐心协力)植树造林。
解说:“为什么要带头干?”吕玉兰在其《十个为什么?》这篇文章中说道“那年东风渠开口子,天寒水冷,我用嘴招呼,没人下水,我带头跳下水去,大家也随着下去了……做领导工作,实干省很多劲,实干是最省力的领导。‘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带头干’”。
就这样,吕玉兰带领乡亲们在那片沙荒地里植树11万棵,打井40多眼,平整土地4000多亩,动土50多万方;开挖渠道15条,长达30多里……锁住了肆虐多年的风沙,实现了几代人绿化沙荒的梦想,吕玉兰成为远近闻名的“铁姑娘”,全国劳动模范。
吕玉兰曾在多个岗位工作过。不管在什么岗位,她始终不改劳动人民本色,总是喜欢到群众中去了解民情民意,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她自编了一首顺口溜儿,表达了她的理想和信念。她说:“参加劳动不能忘,艰苦朴素最高尚。全心全意为人民,保持本色第一桩。”(图2)
吕玉兰纪念馆馆长王玉婧同期声:吕玉兰任河北省委副书记、临西县委第一书记期间提出了一句口号,“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吕玉兰带领大部分机关干部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和基层干部同吃同住同劳动,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头扎白毛巾,可以说是吕玉兰的一个惯常打扮,她也因此被人民亲切地称为“头扎白毛巾的女省委书记”。而这其实不过是吕玉兰同志最本色、最真实的一个打扮。
解说:1981年,按照组织安排,吕玉兰到正定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她骑着自行车几乎跑遍了全县的所有村庄。吕玉兰提出“下去一把抓,回来再分家”,也就是不论哪方面的情况、哪方面的反映都要听、都要看,回来以后再分门别类加以分析研究,而后将有关情况向其他同志反映,分头解决、落实。
她还支持刚到正定工作的习近平,一起向上级反映解决正定粮食征购过重问题。中央很快派调查组了解情况。经过核查,调查组把当地粮食征购的实际情况摸清了。当年,全县粮食征购任务减少了2800万斤,给正定人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吕玉兰喜欢荷花。她说,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它的高洁品质可以提醒领导干部勤政廉明。吕玉兰从不收礼、不占公家便宜,即使按规定发的生活补助也不要。她也因此被人送了一个外号——“赔本干部”。
临西县玉兰精神研究会执行副会长孙俊嘉同期声:(吕玉兰)处处想着集体,不考虑(下转24页)(上接13页)个人,外边来人指导工作了,她领到家里去吃饭,从没有报销过,(在村里工作时)她开会去,路费从来没有报销过,也没下过馆子,就是带着干粮去开会。
吕玉兰纪念馆馆长王玉婧同期声:吕玉兰为什么甘当“赔本干部”呢?这在她的人生体会文章《十个为什么?》中可以找到答案——她说,“有人说:‘当干部没落头。’我不理解这话。我们天天说为人民服务,是真的还是假的呢?真为人民服务还找什么‘落头’呢?其实当干部赔本的思想,说穿了,就是因为有找‘落头’的思想在作怪。”
解说:1993年,吕玉兰因病去世,终年53岁。正是始终保持一心为公、大公无私的赤诚之心,吕玉兰成就了自己光辉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无论走到哪儿,她都一直保持着质朴热忱的劳动人民本色,艰苦朴素、无私奉献。
2019年,国家授予吕玉兰“最美奋斗者”称号,这也是对她无私奉献的一生最好的注解。如今,吕玉兰苦干实干的事迹依然在当地口口相传,而其“爱国为民、艰苦创业、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玉兰精神”,也在一代一代传承中历久弥新(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