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孝经》之一日一字:道德

2024-08-05 00:00:00陈景新
当代作家 2024年4期

《古文孝经》中的蝌蚪文字(齐鲁古文字、或者说孔壁古文字),是孔子写文章时使用的文字。公元前221年被禁用时藏进了孔府的隔墙,西汉初期,汉景帝的儿子鲁恭王刘余扩建王府时,孔府拆迁而被发现。曾一度在精英阶层的小众范围内重见天日。

因为不再适用于社会大众,被称为蝌蚪文,后来再次失传至今。通过对这些文字的解说,我们可以了解孔子的生活环境(春秋时期的齐鲁、现在的山东)和思想(孔子参与了中国文字的设计)。如果有兴趣,还可以穿越时空,与孔子握手、谈心、交朋友。

今文来自于李斯的秦篆(在石碑或竹简上刻写),发展为汉隶(能用墨与毛笔在锦帛上书写,就有了书法)、楷书(就是造纸术与活字印刷普及后文化下沉到民间,穷人家的孩子可以逆袭)和今天的仿宋体简化汉字(通过扫盲运动全民普及)。通过李斯的秦篆,我们可以了解秦王朝的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秦朝的法治。

台湾邢老用他的《古文孝经》,为我们提供了383个失传了2000多年的齐鲁古文字,让我们可以通过这383个重见天日的蝌蚪文字,与我们今天熟悉并使用过的李斯秦篆来进行对比,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分析出不同之处的深层次社会原因。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深入地了解秦国与齐鲁的不同社会属性、特征和差异,从而对中国历史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为学术研究和时代的创新提供新的灵感和启示。文字属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齐国与秦国是截然不同、甚至完全针锋相对的二元社会。齐国是商人管仲治国(代表作《管子》),重商抑农。秦国是法家商鞅治国(代表作《商君书》),重农抑商。几千年来,李阳冰、赵孟頫、吴章硕等无数文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就是通过文字研究,来探索秦文化与齐鲁文化的异同和差别。

任何文字的发展都是先由语音,然后才生出文字。汉字的构成首先是表音:齐鲁古文字与李斯秦篆的表音,是百分之百高度一致的。比如说道德的道,音源于“到”:道。就是我们从哪里来、到那里去的哲学命题。德,音源于得,是得到了什么。

汉字由许多不同的零部件组成。齐鲁古文字与李斯秦篆的“道”,相同的部件是“走”,不同的部件是“白”与“首”。齐鲁古文字与李斯秦篆的“德”,相同的部件是“上直下心”(最原始的德字就是一个直字,表示公平正义),不同之处:李斯秦篆添加了一个双人旁,抽去了“直”字下面的那一条优雅的弯折。

走,是相同的:无论是齐鲁,还是秦楚三晋,所谓走,都是向目标前进,一步一步走近目标,最终实现目标。齐鲁之道与秦国之道德不同之处是道的起点,道,从哪里开始走第一步。齐鲁之道是从白起步,秦国的道,却是从首开始。

道的目标也不同。齐鲁之道的目标是不确定的“一片空白”。而且知识越多越反动:就像登山一样,见到的、知道的越多,无知的范围也就越宽广。因此,齐鲁之道的道路的方向是模糊的、长期的、曲折的。秦国之道的目标是由皇帝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确定的,是清晰可见的,是集中一切资源向选定目标的前进,可以在短的时间内走近目标,比如秦朝本身,时间虽然很短,只有十几年,却干成了筑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与兵马俑、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等功在千秋的大事情。

儒家以白为贵:一切从无开始。《淮南子》说:“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白,是开始、开头、开端,又是最弱小、最卑微、最低级。世间万物、人间真情,一切都从白开始。孔子齐鲁古文的“道”字,就是这样从白从走,从白开头是闯、是创:创造、创新,是从零走到一,从有走到新,从新走到优,最后再走到万物生的。白色是大自然所有色谱的总和,却被古人误解为是颜色的零,是“无色”,象征着一无所有的纯洁、神圣和开始。对于大自然,白就是宇宙的开头,这个开头,是混饨的空白,对于人类,就是一个新生儿人生的起点,是人从先天带来的初心、是个人的本心、是私人的真心。对于社会,是社会从零到一的“道生一”,就是整个社会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原生性创造力。

法家以“头”为贵:目标是领头羊的带头作用下,大家目标一致地跟着领头羊走,准没错。于是,一切都要先由最高领导(皇帝)立个法律法规(圣旨)。然后依法行事。李斯秦篆的“道”字从首从走,一切都从“头”向下灌输。秦王朝一统天下,很有点踌躇满志、君临天下的心理状态,是胜利者用暴力让秦法从秦国走向全中国的霸主心态。是意识形态从皇帝这个天花板向社会底层的说教与灌输。李斯秦篆的道,是社会教育的结果,强调的事后天的教育,是社会的需求,要求的事对社会的适应。赵高的指鹿为马,是让权力来决定对错。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让一家之言独霸意识形态。科举考试、八股文,是让程朱理学独占中国的教育事业。2400多年以来,李斯秦篆的这一个道字,基本上摧残了中国文化中从零到一、从无到有的创造力:创造是从零到一,结果就是发明创造西方比中国多了不少。仿造是从一到二:中国人仿造能力很强、买船是从二到三,租船是从三到四:就是用花钱来买断创造力、仿造力。

道在人类社会分出了两大类,齐鲁之道重个人自身的修养,就是《古文孝经》的“德”字,特点是没有双人旁。秦国之道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就是合作,就是李斯秦篆的“德”字,左侧加了双人旁。

李斯秦篆的“德”字,特地添加了双人旁,强调了德的社会意义:德,是做给别人看的,特别是给上级领导(皇帝)看的。

德,甚至本身就是上级领导(皇帝)对下级(功臣)的评价和褒奖,是精神上、名誉上的一个赏赐。德,与人类社会的羞耻感相关。是社会的评价,是社会荣誉。这样的德,重在演戏:当一个好演员,即使是满肚子男盗女娼,只要表面上能够仁义道德,在政治舞台上过得去,就是德高望重。

孔子齐鲁古文的“德”字上直下心:正心修身,德,与他人无关,是做给自己享用的。把自己的心摆的正直,心无挂碍、问心无愧,就是死而无怨无悔的德,孔子的“德”没有双人旁:君子之德,从来不在乎别人的评价!不接受任何来自于世俗的约束!这个德,是君子自身的修养,是君子慎独,是君子吾日三省吾身,是君子的自信、自强、自立、自豪。孔子使用的这个“德”字,在383个蝌蚪文字中,是最令我喜爱的一幅君子的自画像:下面是一颗心,表示德的基础是人类的初心,或者说德只属于精神世界。“直”字最底下的那一弯折,是举止非常优雅的姿态,有人说非常像敦煌壁画里的飞天仙女。我却想起了孩子们上课时举手提问的那一双小手:古代直字最下面的,并不是今天直字最底下的一横,而是一条优雅的曲线,就像孩子们举手质疑提问的那一只小手!

——1987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奖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老人:“您在哪一所大学里学到了你最重要的知识?”老人平静地回答“幼儿园。”接下来的问答是:“您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知识?”“我学到了质疑、学到了提问。”

——这,就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们的“道德”!道。从白从走,从一无所知的月儿圆开始。德,就是优雅地举手提问,从无知走向有知!

德字上直下心,直字下面的一横,就是孩子们举手质疑提问的那一只小手,被李斯秦篆给简化掉了。唐高宗李渊在武德元年亲自书写的“德”字(见《中国书法史国录》),中间就是没有一横的。唐朝中期的李阳冰在研究齐鲁古文字的时候异军突起,把“直”字最下面的这一横,给补进了“德”字,并且还得到了李氏本家唐玄宗李隆基的认可。但是,写字多写一横,毕竟让绝大部分文人感到非常不愿意。于是,一直到康熙年间编撰《康熙字典》的时候,康熙才动用国家权力。硬生生地把德字中间的一横,给塞进了钦定的《康熙字典》而固定了下来,1716年(康熙56年)前,中间加一横的德字是错别字,1716年后,中间烧掉一横的德字,却反过来,自己成了错别字。这样的规定,一直到现在,已经得到了全世界汉族人的普遍认同。

德字上直下心,孔子的德字,下面的心,还多出了一条尾巴:德,是楷模,是给子孙后代做榜样。德字的这一条尾巴,让中国有许多家族因德高而世世代代兴旺发达,至今家族还是绵延不绝。

孔子对《古文孝敬》的“德”字,从来没有设立标准。子贡问老师:“老师的德太高尚,所以到处容不下您。您为什么不能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再好的农夫也不一定有好收成,再能干的工匠的制成品也补一点能让人人都满意。君子之德,虽然不被世道所接受,但如果你不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反而去迎合这个错误的世界,赐(子贡名赐)啊,你的格局太小了啊!”这个故事,完美地体现了“道德”这个词语的精神内涵。这个故事。可以作为本文的小结:

——道德是内修(参考书: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