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曼彻斯特(散文)

2024-08-03 00:00崔玉松
滇池 2024年8期

那段时间,曼彻斯特是我最牵挂的地方。

这个在地球另一端的城市突然间好像变得很近,好像就在公交车的下一站,好像我一出门,它就会扑面而来。

记得是八月,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读研究生的女儿说,论文已经上交,有一段时间空闲,她突然就想我了。

当然就请假、办签证,开始准备出国的东西。袋装饵丝、米线、单山蘸水……女儿说,不用买,在曼彻斯特待不了几天。想了想,还是买了一些,不管几天,总得让女儿吃到她心心念念的味道吧。

在机场,遇到了一个男孩,登机箱放在面前,低着头玩着手机,一看就是中国人,我赶紧搭讪。对于一个没有出过国还不懂外语的人来说,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终于有个可以帮我说话的人啰。不知道为什么,突然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土地和自己的语言,在那个金发碧眼的环境里,说的欲望反倒变得如此强烈,我在登机口无数次想过,是不是一个人离开了语言和说,真的会变得无处安身?

还好,这男孩就是曼彻斯特大学的学生,他说他高中就在国外留学,来来回回已经熟悉得像回家一样了。听我说去看曼大读研的女儿,自然热情客气。我长长松了口气,像是突然又回到了这个世界中来,赶紧给女儿发微信,说,不用担心了不用担心了。

顺利上飞机,长途飞机可以充电,可以连wifi,该吃吃,该睡睡,该看电影看电影。身旁坐着两个香港女人,化着精致的浓妆,也不说话。后座的一个婴儿一直在哭,哼哼唧唧,没完没了,我和身边的女人们习以为常,孩子嘛,有什么不能容忍?

十六个小时的时间并不十分难熬,快到曼彻斯特的时候,空姐开始发入境卡,男孩问,要不要他帮我填?我抽出女儿填好寄给我的卡片,说,我女儿早帮我填好了。他接过去看看,说,阿姨,你女儿真细心。右边的座位上坐着一个中国男人,带着两个孩子,听我们说话,忙过来搭腔。问我去曼城干嘛?又夸了夸我女儿。我指着那两个孩子问,你家小孩?他说,是的。又指了指前排,说,我媳妇那儿还有两个。我一看,见两个小孩靠在一个睡得正香的女人旁边,笑笑,问,你们在英国定居?他说,是的,十多年了。说话间,飞机已经到曼彻斯特,孩子们早把背包背在身上,叽叽喳喳等着下飞机。

那个男孩很负责,并没有随着人流走远,一直跟在我身边,我知道,他是怕我过关的时候,听不懂海关的盘问。

曼彻斯特海关好慢啊,英国人的工作效率实在不敢恭维,本国客人那边走了一波又一波,外国客人这边还排着长长的队。我赶紧给女儿发微信,说,到了,等候过关,海关太慢。女儿回,没事,他们就这样。一个多小时后,终于轮到我了,我忙把女儿准备好的学生证、入学通知以及写给海关的信一并交给工作人员。

那人很认真把女儿的信读完,一句话没问就让我过了海关。我等着那个男孩一起出关,下了电梯往出口走,一眼就看见女儿了。

她坐在地上玩手机,根本没看我们,我喊了一声,女儿抬起头,朝我“嘘”了一下,接过旅行箱,我们一同谢过同行的男孩,告别分手。女儿问,早点想吃什么?我问,到曼彻斯特要多久?女儿说,二十多分钟,我说,回去吃吧。女儿说,那好,我们赶火车吧,错过这趟要等十分钟了。

曼彻斯特的火车站又小又旧,我有些不习惯,女儿说,英国的地铁、火车站好多都已经上百年的历史了,在这里,大多数建筑只能修,不能重建,修修补补一直在用。我没再问,其实,旧东西也有旧东西的好,有历史,给人一种安稳的沧桑感。就像一个老奶奶,虽然没有年轻女孩的青春貌美,却多了一份沉稳和慈祥。

老曼彻斯特,正在向我露出它慈祥的微笑。

火车站旧,铁轨也旧,火车不大,却非常方便。火车票买了以后,一天之内有效,不受时间限制,坐哪一趟都行,根本不用为赶火车忙得昏天黑地。火车上也很少有人查票,也似乎很少有人逃票,买票坐车已经成为习惯。英国的火车票并不便宜,当然,这是与国内收入相比,二十多分钟的车程,三到四英镑,折合人民币三十多,如果到伦敦,就该要七八百块人民币了。

女儿拿到曼彻斯特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年,我正好在北京治病,怎么考雅思?怎么申请学校?怎么办理相关手续?我们根本顾不上,准备好给女儿上学的钱也都用来治病了。女儿捧着offer说,要不,我不去了,还是找工作吧?那怎么行?肯定不行,我们说。

一个朋友提醒我,千万不能让她在外面找男朋友。他的女儿七年前到英国留学,谈朋友后就留在那里。他为了让女儿回国,可算是绞尽脑汁,女儿刚毕业那三个月,他甚至停了女儿的生活费。谁知她女儿更倔,靠给英国人补习中文赚生活费,咬紧牙关留了下来。

我们这代人,出生在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经历了中国所有的改革,独生子女政策、企业改革、房改政策等等,工作不能放,孩子不能丢,还得辛辛苦苦存钱买房,到头来,房款还没有还完,孩子已经长大,自己也已经老了。独生生的一个孩子如果留在国外,实在是晚景凄凉。大多数的家庭总是希望孩子能够留在身边,实在不行,至少也得在国内,想的时候,一张机票飞过去看看也好,总比在国外容易。

我女儿一贯听话,继承了父辈的孝顺,加之国外政策的变化,乖乖听安排,在国外找工作的想法刚有一点火星子,就被我们硬生生掐灭了。有了朋友的前车之鉴,在我们的循循善诱下,男朋友也没有找,当然,也可能是缘分不到。反正,去国外只是读书、长见识。

她飞到曼彻斯特,报过平安,说,妈妈,我先出去看看世界,然后带你一起去。这不,快毕业了,就要带我看世界去。

比起伦敦、约克、爱丁堡、巴斯这些城市来说,曼彻斯特旅游资源不多,很多慕名而来的,大概也是因为曼联和曼城两只足球队吧。我不是球迷,自然与此无关,如果女儿不在这个城市读书,我想我是不会来的。

对自己的选择,女儿从来不会有什么抱怨,从温暖如春的云南来到阴雨绵绵的曼彻斯特,似乎也能很快适应。她说,没有倒时差的说法,天黑就睡,好睡得很。不过,她告诉我,曼彻斯特,一年十二个月,能有一个月出太阳就不错了。“太阳一出,草地上就长出各种各样的人。”女儿用这样的句式给我描绘这座城市。

老旧的火车站、铁轨以及铁路两旁古旧的红砖房,是我对这座世界著名工业城市最初的印象。下了火车,按照惯例,我们该打个车,至少也该坐一下公交车吧。女儿提着我的行李往前走,我跟在后面,说,打个车吧,别省这点钱。女儿说,曼彻斯特有免费巴士,不过,我们从来不坐,这座城市不大。火车站到我的出租房,几分钟就到,我们正好顺路买点菜。

曼彻斯特确实不大,城市面积115平方公里,比我在的云南曲靖大不了多少,却是英国的第二大城市,世界上第一座工业化城市,棉纺织工业的发祥地。两百多年前,就是在这座城市,发明了珍妮纺织机,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近代棉纺织工业,从而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吃过饭,女儿把碗收进洗碗机里,我说,就这么两个碗,我洗,洗碗机废水。女儿说,我们的水电费含在房租里,你就别心疼了。

国外大学有很多大学的食堂,中国孩子都吃不惯,选择自己做饭。女儿比较了一下,说学生公寓跟外面租房价格相差不大,还有单独的厨房,就约了同学在外租房住。在曼彻斯特做生意的中国人很多,他们把国内很多业务引到国外,比如餐饮、外卖、共享单车、房屋中介等等,方便了大家,也赚取一点报酬。

女儿租的房子自然也是中国中介,按周计房租,一年一交。最早到曼城,女儿租的房子离火车站近,屋子小,漏雨,中介上门维修几次,依然无法解决,就主动跟女儿提出换房,为了补偿,不收水电费。这样,孩子们才能够无所顾忌用水用电。

曼彻斯特的清晨,黑压压的云覆盖在城市上空,阴沉得让人郁闷,女儿说,已经不错了,平时几乎天天下雨。这样的时辰原本应该出去走走,女儿担心我坐飞机累,又担心我不习惯七个小时的时差,让我睡觉倒时差。女儿也跟着躺进被子里,上幼儿园以后,女儿就再也没有跟老妈我一起睡过了。一年没见,又为条件所限,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睡在妈妈身边。我怎么也睡不着,女儿也有些兴奋,我们就这样躺在床上胡乱聊着。

下午就到附近的超市买菜,英国超市的菜自然是按英国饮食习惯准备,全都洗净切好包装出售,肉磨好,牛排切好配上料,炸鸡腿、鸡翅也是用料拌好,回家直接煎、烤就行,蔬菜更是连沙拉都配好,买回来一拌就可以吃。看来,在国外做饭不是个事,样样都是现成的。所有的肉类里,鸡肉最便宜,包装也各种各样,有鸡脯、鸡腿、鸡翅分开装,也有整鸡,整鸡特别便宜,折合人民币也就三十多块钱。

女儿说,虽然整鸡便宜,却从来不买整鸡,因为没办法砍小。她拿了一袋鸡脯,说,我的拿手好菜就是黄焖鸡,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吃。我们还买了鸡蛋、番茄、小瓜等一些能做出中国菜的小菜。

英国的鸡蛋分得很细,价格相差也很大,我看到有的一盒才四个,价格却比一盒十个的还贵,很奇怪,女儿说,英国的鸡蛋分为四种,一种是机械化孵化母鸡生的。一种圈养,生存空间有限的母鸡生的。一种农场放养、有活动空间的母鸡生的。还有一种是最“幸福”的母鸡生的,它们吃有机食物,享受自由运动,能够以一只鸡的意愿过完正常的一生,英文名字organiceggs。我说,买这种幸福的鸡妈妈生的吧。女儿不同意,她说,没必要,营养价值其实一样,只是口感有点区别,划不着。一年多的国外生活,孩子们都养成节约的习惯了。

很多留学生交完论文都回国或者旅游去了,剩下几个,要么论文还没写完,要么事情还没处理好,也有像女儿一样,等爸妈过来一起出去旅游。几个平时比较来往的学生每天来女儿他们公寓混饭吃,这在留学生里非常平常,只是孩子们来自各个省市,不知道能不能吃得惯云南菜?

据说,国外的电饭煲太复杂,不好用。女儿出国之前,有朋友建议我买个电饭煲给她带过去。女儿说,太麻烦,毕业后,是带回来呢还是不带?女儿的室友是她国内大学里最好的朋友,原本不准备出国,后来急急忙忙申请曼大,先过去学语言。早早在那边就租了房,必须品也早早就准备好了。女儿很高兴,说,样样都是现成的,连朋友也一并帮我交了。

电饭煲有了,二手的,上一届留学生留下来的,其实也不是二手,不知道都转了多少手了。我去这几天,女儿他们还在做一件事,就是把手里的生活用品转卖出去,每天收东西,剔除无法带走或者没必要带走的,比如,电饭煲、电吹风、锅、热水壶等等,甚至镜子、衣架都可以转让,大多数留学生都选择这种方式处理那些用品,很多东西就这样一届一届传下来了。

我的到来,女儿更忙了,收东西、转卖、处理学业上的事,更重要的,是带我看看曼彻斯特。

作为工业城市的先驱,曼彻斯特早已远离“蒸汽和汗水”的岁月,成为英国西北地区的创意产业集散地,拥有众多全英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文化和媒体制作机构,驱动当地创意经济的发展。这里拥有六十多家国内外商业银行,五十多个会计事务所,以及十多家风险资本机构组织。不过,这些我不感兴趣。我只是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看那些维多利亚时期留下来的哥特式建筑,看金发美女,看老旧的铁轨上崭新的轻轨……

还有流浪者。这些人,其实国家有补助,据说,一些社会救助机构还会对他们的狗进行救助,给予一定的补助,我想,这或许也是每个流浪者都要养一条甚至几条狗的缘故吧。他们一般蜷缩在超市门口,裹着毯子、睡袋昏睡,或坐在门洞里,用无神的眼睛盯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好心人进超市买东西,会顺便给他们买一个面包、一瓶可乐。

从他们身边走过,我始终紧张着,在英国这种老牌的高福利国家,养活自己非常容易,之所以成为流浪者,就一个字,懒,还有就是大麻。每个流浪者蜷睡的地方都飘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我以为是他们的衣服和常年不洗澡的缘故。女儿悄悄对我说,是大麻。在英国,大麻很多。这些人嗜睡,大概也是大麻所致吧。

除了流浪者,曼彻斯特的街头艺术家也很多。

格兰纳达电视台及衍生的众多独立媒体制作公司,BBC也将部分业务转移到曼彻斯特地区,大大丰富了曼彻斯特本地的创意氛围。北角、角屋、劳瑞的剧院、乐团、芭蕾舞剧团、跳舞俱乐部、艺术中心、先锋演出场所、画展中心等等,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游人。街头也随处可见卖艺的艺术家,一把提琴、一只吉他、一个鼓、一台手风琴、一只音响、一个话筒……就成了他们谋生的工具,也让这座古老而又新兴的城市显得像个杂乱的后现代艺术装置现场。

逛街、看景之余,我和女儿都会买一些做菜的食材,回屋做饭。曼彻斯特的唐人街是英国第二大的唐人街,也是英国北部地区最集中的华人社区,仅次于伦敦唐人街。不过,曼彻斯特唐人街的楼牌比伦敦唐人街的还大,标准的中国建筑,二柱一间三楼不出头的牌楼,斗拱、额枋、牌匾一应俱全,雕龙画凤,金碧辉煌。红红的灯笼挂满了整个中国城,这些中国元素在英国的呈现,是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思乡之情吧。中国城里,中国超市、中国餐馆、商店、理发店、中医诊所等等,种类繁多,不过,这些餐馆、超市多以家庭式经营为主,装修规模到底差了很多。

离女儿租的公寓不远,也有几家中国超市,比中国城里的大,大多数时候我们就在这里买食物。大米、辣椒、豆腐、汤圆,甚至螺蛳粉、方便面都有,最有中国特色的还有大白菜。大白菜只有中国超市才有,英文名字叫“中国叶子”,大白菜按棵卖,1.75英镑一棵,算算,十五六块人民币,实在是我这一生中吃过的最贵的白菜。

女儿要好的几个同学来自东北、江浙、上海、北京,口味各不相同。而我,只会做我们云南的菜。无法兼顾,只好按自己的想法做。英国的房子都有烟雾探测器,油烟稍大就会报警。女儿说,公寓的抽油烟机实在不给力,炒菜的时候,烟雾探测器经常报警,害得保安天天往她们公寓跑。女儿笑笑,有些得意,说,现在习惯了,警报一响,就知道这群中国娃娃又在做饭了。

在曼彻斯特,炒肉是个技术活,就连我这种以实打实的家庭主妇都炒不好英国的小炒肉,火力太小,实在不给力。女儿说,国外基本不炒菜,蔬菜一般拌沙拉,面包、肉、鸡翅鸡腿多用烤箱,偶尔煎个牛排,只吃五六成熟的,用不着多大的火。火小当然难不倒一个在灶台上奋斗了几十年的我,减少炒的菜,多用炖、煮。大白菜清水煮,放几丝姜,出锅的时候再滴几滴油、撒点盐。肉嘛,就炖排骨吧。小瓜切丝,油热以后,用蒜爆锅,味道也不错。洋芋,可炸、可烤,还可以和茄子一起炖……不管怎么做,孩子们都说好吃。

女儿他们平时忙,最常做的菜就是番茄鸡蛋了,味道好,营养价值高,最重要的是不需要什么技术,喜欢吃汁放点水,不喜欢就不放水,不管怎样做都非常下饭。回国以后,偶尔炒一次番茄鸡蛋,女儿就会想起在曼彻斯特的日子。女儿的拿手菜是黄焖鸡,用的是鸡脯,香菇,姜蒜,一看就是从网上学的,不是她妈妈的真传。不过,在她的留学生朋友中间,还小有名气,大概是调料恰当,火候合适吧。

一到吃饭时间,孩子们就会三三两两过来,不管怎么说,我的手艺也算正宗,再加上从国内带来的单山蘸水、饵丝、米线,每顿饭都吃得精光。孩子们边吃边议论,说,这个我们老家也会这么做,但味道不大一样。女儿有些得意,说,我们这是云南菜系。

女儿最先带我去的地方是阿黛尔购物中心,这是曼彻斯特最热闹的购物中心。她说,在英国这一年,她自己也挣了点钱,想给我买一两样东西作纪念。她说,英国,奢侈品便宜得多。我哪里舍得用她的钱,可我也不好拒绝孩子的一片孝心。只好跟着她逛上逛下,其实,那些包啊衣服啊,也有喜欢的,只是一看吊牌,我心里那把算盘就会噼里啪啦响了起来,太贵,总是舍不得,只好装作看不上的样子,淡淡而过。

女儿跟在我身后,眼睛盯着我,只要我的眼光多停留一秒,她就问,喜欢这个吗?我摇摇头,继续往前走,女儿跟上来,说,没事的,喜欢就买,机会难得,以后不会再来了。我还是摇头,说,这些东西又不是必须品,买了干啥?女儿没有办法,又提出给外婆买块表。

女儿小时候,我常常外出读书、开会,每次出门都打电话让我妈从老家赶上来带她,女儿对外婆有很深的感情,从大学开始,每次回家都会给外婆买保健品、糕点什么的,这次说买表,让我有些诧异。毕竟,表这种东西,便宜不到哪里去。我说,其实也不用买这些,买点保健品就行了。女儿不同意,说,我外婆辛苦一辈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我就想给她买点贵的东西,我知道外婆喜欢表。

表店都是关门营业,门关着,进门有专人引路。表店有一个服务员是台湾人,同样的黄皮肤黑眼睛让我觉得轻松。劳力士、江诗丹顿、欧米伽就长成这样啊?我眼睛到处瞟,其他服务员很客气,问我什么,我也听不懂,只好不停摇手,慢慢挪回台湾男孩的柜前。女儿对他说,给外婆买表。男孩说,老人戴,买天梭和浪琴就行。女儿说,你得给我打折。男孩笑笑,说,行,我尽量争取。我悄悄问女儿,国外也玩讲价、打折?女儿没回答,只说让我看表,喜欢哪种?我说,我从来没有戴过表,对这玩意没有兴趣。只要是白底就行,你外婆眼睛不好。

我选了一块三千多的,女儿有些不满意,说,她朋友请她带一块给她外婆,都是一万多的。我说,她家条件跟我们不一样,买这块就行,外婆一定很开心了。

买到了表,我再也不想逛商场了。

我们在城里到处溜达,曼彻斯特的大街小巷都是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痕迹。古老的红砖房,老旧的铁轨,运河街铁路下另类的仓库式酒馆,那些停在河边的轮船……

市政厅在修缮,不对外开放,我们只好围着绕一圈。

图书馆也闭馆,幸好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仍然开放,曼大有十三个图书馆,约翰瑞兰德图书馆是曼彻斯特最有特色的图书馆,据说也是英国最美的图书馆之一。

这是一栋标准的哥特式建筑,是约翰·瑞兰德的遗孀为纪念丈夫而建的。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的中世纪手稿和印刷本、个人信件,包括一本世界上最早的新约印刷本——古登堡圣经。

参观的人不太多,每个人都安安静静,轻手轻脚,柜子里的书也安安静静,像一个个智者注视着每一个来回走动的人。书柜、桌椅两百多年了,依然发挥读书写字的作用。昏黄的灯光把图书馆渲染得古朴优雅。书桌前有人沉浸在书香水墨之中,不顾游人来来往往,安静得像一座雕塑,好像已经在这里坐了两百年一样。

从图书馆出来,我们又去了曼彻斯特教堂、圣彼得广场等等。在曼彻斯特,维多利亚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随处可见,也有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之一——帝国战争博物馆北方馆,大胆使用尖利的钢铁和玻璃残片设计的洛利艺术中心、以及国家足球博物馆。街上,老旧的铁轨依然在用,来回奔跑的现代电车把两根铁轨碾得亮亮的,古老的建筑旁忽然又窜出一栋栋现代建筑,高楼、矮榭,古老、前卫,看上去却非常协调和谐。只有枕木下的碎石散发着陈旧的光亮,有一种说不出的苍凉。

其实,我最想去的地方,当然是曼彻斯特大学。

学校非常安静,这座一百九十多年历史的学校跟整个曼彻斯特一样,古老与现代并存、历史和新潮同在。古老的校舍、礼堂上挂满了爬山虎,各种颜色的灯笼花、秋海棠、天竺葵开得正艳,一滴一滴从花瓣上跌落的水珠让它们变得有些羞怯,它们垂下花茎,水珠落到叶片,慢慢掉到地上,迅速消失在地上,积成一汪浅浅的水塘。

因为周末,也因为雨,学校里很少有人,我一直对着那些花、礼堂不停拍,直到一对老夫妇闯进我的镜头,才从侧边往教室、图书馆、实验室走。除了大门、礼堂以及礼堂旁那几栋红顶斜面的小屋,曼彻斯特的其他建筑都非常现代,时间的流逝,学校的不断扩大,曼彻斯特大学古老的建筑也越来越少了。

这里是英国的六所红砖名校之一,英国“常春藤联盟”罗素大学集团创始成员之一,是享有国际声誉的综合性大学。2017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居英国第7名、世界第34名,THE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居英国第8名、世界第54名;在2017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居英国第6名、世界第38名。有25位诺贝尔奖得主,其中有三位诺奖获得者是这里的任职教师。这些,在女儿选择学校的时候已经查过,也是她同时收到布里斯托、格拉斯哥的offer时,作出选择的原因。

其实,曼彻斯特大学更多的校舍散落在曼彻斯特这座工业城市里,这里是最早的校舍,这座两百年前的古老建筑,成了曼彻斯特大学的标志。

吃过晚饭,我们又到北校区,这里离女儿住的地方近,也是她去得最多的地方。这座城市似乎到处都有这所大学的房子,这两天,在城里逛,走着走着,女儿会忽然指着一栋楼说,这是我们学校的。有一次,我一抬头就看到一串紫色的英文,我问,这也是曼彻斯特大学?女儿点点头,曼彻斯特大学跟国外很多大学一样,没有围墙,没有统一的楼房,我忽然觉得这所学校就像星星,悄悄隐藏在夜空里,虽然不起眼,却一直在,并一直在闪烁。

我对古老校舍感兴趣,女儿却指着那些现代化建筑介绍里面的功能设施。人老了就喜欢回忆,年轻人总是向往现代,或许我们要做的就是相互帮衬相互融洽吧。周末,教室关门较早,我们没法进去,只能各处转转、看看。不管怎么说,这所大学接纳了女儿,于我也是一种安慰。

看着女儿,我忽然在想,女儿在一一介绍、指点的同时,会不会也在心里做一个告别?

回去的路上,女儿有些伤感,她说这是个包容多元的城市,她还没有在够。她曾经提出在英国递简历,我们不同意。太远太辛苦,还是回去吧。或者我们的想法已经落伍,或者绊住了她的脚步,或者她以后会后悔,但是,语言、习惯、文化、观念终究不同,融入太难。我想,总有一天,女儿会明白的。

伤感是暂时的,回到屋里,要收要捡,要打包要装箱,一忙就忘了,连同学之间的离情别绪都没时间流露。不管怎样,这段生活将是她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也是她迅速成长的一个过程。

所有东西收好,论文已经审核通过,是该走的时候了。

女儿并没有丢下我去跟同学们狂欢告别,她说,走的都走了,没有走的这段时间也常常在见。告别,没有必要了。她的同学来自世界各地,很多人,一别就是永别。

走的那天早上,同屋的朋友还在梦中,我们没有叫醒她。

拖着行李箱到火车站,再从火车站到机场,女儿准备带我到几个风景优美的欧洲国家逛逛,第一站,是比利时,我们要从这里转机到挪威、瑞士。到了机场,女儿让我在咖啡馆找个位子,稍作休息,她到自助机上托运行李。

没过安检,没有坐的地方,咖啡馆也都坐满了人。我不会说英语,看不懂文字,有些拘谨,在咖啡馆门口站了片刻,回头找女儿,想跟她同往,才发现早就看不见她的身影了。这一刻,我忽然发现我像一粒被抛入大海的细沙,找不到一个可以停靠的地方。

就在这时,我听到一个声音,她说,阿姨。我回头一看,一个女孩在一张餐桌旁对着我笑。在一群白皮肤黄头发的外国人身边,听到有人用中国话叫阿姨,瞬间有了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她向我招招手,我就情不自禁朝她走去。

阿姨,她又叫了一声,指指对面空着的椅子,说,坐这里。我一边道谢一边坐下去。她又问,你吃点什么?我忙说,不吃不吃,我坐一会儿,等女儿。她笑笑,说,我刚送走我爸妈,吃点东西,马上回去。我问,你在这里读书?她说,是的,你女儿也是?我看见她了。她是哪所大学?我说,她在曼彻斯特大学,马上毕业了。她说,曼彻斯特大学很好。她接着说,我是工作以后才来的,我老公在这边。为了他,我辞掉工作,过来读研,希望五年以后能够留下来。

我忙夸她,说,你真厉害,工作以后读研,更难。看来,你可以长期留在这里了?她停了一会,眼光暗了下来,轻轻叹了口气,说,可是,我老公变心了,他不要我了,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愣住了,不知道该说什么?安慰?我真找不到什么话安慰她。她好像也不在乎我的表情,絮絮叨叨跟我说起她自己的事。

老公为什么变心?变成什么样?她没说,她说的是,她不能离婚,如果离婚,毕业以后就得离开英国。她说,她不能回去,她已经辞掉工作。她还说,她也不敢让她爸妈知道,父母来的这段时间,他们都在演戏,怕爸妈知道心里难受。她就这么安安静静讲着,好像在说别人的事。

我忽然明白她为什么会给我让座?为什么跟我讲这些近乎私密的话题?她实在是憋不住了。英国是个尊重别人隐私的国家,不喜欢跟人诉说,也不喜欢别人介入自己的生活。可是,对于我们,对于中国女人来说,有些苦只要能说出来,就不算苦了。我们需要诉说,需要安慰。在曼彻斯特机场,我,一个素未谋面的妈妈,一副久违的中国面孔,马上就要离开,永远不会再见,确实是一个适合宣泄诉说的对象。

我就这么看着她,心里充满了怜惜。我用我对英国可怜的一点认知建议她,要不回去?要不再找一个?她摇摇头,说,不行,英国的法律,如果离婚,再婚的话,居留时间得重新计算,我都过来快两年了。她又说,我也不能回去,我不能让爸妈伤心。在英国,如果有配偶签五年以上就可以申请永久居留权,如果离婚,我就没有任何理由留下来了。

女儿回来,看我居然在跟别人聊天,有些奇怪,又不好多说,忙买了面包咖啡过来,听她聊。女儿买完面包以后,她不再说老公的事,反倒像个大姐姐那样跟女儿聊学校,聊曼彻斯特。

女儿看了看手机,说,妈,我们得走了,还得安检。她赶紧挥手跟我们再见,说,谢谢阿姨。我说,赶紧回去吧,回去再说。

一路上,我都在想,她要谢我什么呢?难道,只身一人,异国他乡,就连最平常的打个招呼、说说话,都那么奢侈?

过了安检,女儿笑我,说,我妈厉害嘛,在英国还有熟人?我说,熟啥?这孩子怕是憋得太难受了。跟女儿说了她的大体情况。女儿叹了一声,说,人怎么这么善变?

女孩的经历让我坚定把女儿带在身边的想法了。我们这一代人,只有一个孩子,能不能成才不去奢求,重要的是当她有了伤痛受了委屈,我们可以陪着她,让她有个说话的地方。

是的,说话的地方。我越来越确信,一个人离开了自己的语言和倾诉絮叨之地,真的会变得无处安身。

为了省钱,女儿买的是廉价航空,飞机不大,不是很舒服。但因为女儿的陪伴,一点儿也不觉得累。女儿出国这么长时间,此刻,踏踏实实靠在我身边,我觉得,那就是一种幸福。

责任编辑 包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