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力宇与推进祖国统一

2024-08-02 00:00:00文钦梅
百年潮 2024年7期

杨力宇是知名的国际学者。我母亲的爷爷与他父亲是同胞兄弟,但杨力宇比我母亲小一岁,儿时他们一起在南京生活读书。杨力宇自小学习天赋极高,少年时因避战乱,随亲戚前往台湾求学,从台湾大学毕业后,他考取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公费留学生,1970年获得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双博士学位后在美国西东大学亚洲系任主任、教授,终身致力于研究中国问题,是权威的中国问题专家。

我与杨力宇的交往点滴

我第一次见杨力宇是在1980年端午节的前一天,母亲带我和哥哥回到她阔别20多年的娘家—江西宁冈参加家族聚会。召集这次家族聚会的是杨力宇的三妹,为迎接哥哥,她特意建了一栋两层楼带院子的红砖大房。我们走进院子,只见一个玉树临风、气宇不凡的学者正与大家聊着,他就是杨力宇。母亲领我到他跟前,我害羞地说了声:“外公好!”他呵呵大笑:“我当了舅舅,还当外公了。”那时,我上初中,个子娇小,他俯身问我:“读几年级?”我昂起头大声说:“我上中学了。”“不错,小小年纪就上中学了,好好读书。”然后,他举起傻瓜相机招呼我和哥哥在厅堂门口拍照,给我拍了平生第一张彩照。

我们一起吃团圆饭时他讲述思乡之情,他说:“我虽然入了美籍,但我还是一个中国人,对中国怀着赤子之心。”他最喜欢杜甫的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说这首诗不知陪他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晚上,大家一起在宁冈宾馆看电影《海外赤子》,他触景生情、泪洒衣襟。

母亲总鼓励我要向杨力宇学习,好好读书。我后来在广州考取了中共党史专业的硕士。我打电话给杨力宇,表达自己想研究他的愿望,他马上跟我谈起中美关系、台海关系,我因没做准备回答时支支吾吾,他批评我没看他的东西,然后告诉我去查阅他的资料,翻看他的文章。读过他的很多资料后,受他赤子情怀的感染,我想把这个家族的故事写成书,但一直犹豫。2016年8月,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李非教授,应邀到广州讲学,多次提到杨力宇对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所作的贡献。讲座结束后,我与李非教授交流了自己的想法,李非教授很赞同,认为:“一国两制”是我国基本国策,不会变;国内对杨力宇了解不多,这样的书能写出来就有价值。动笔之前,我去了趟美国见杨力宇,他已年逾八十,满头银发,脸色苍白,已无昔日风采。他遗憾地说,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不谈政治。

不久后,我听姑婆说他住院了。当地时间2019年8月17日晚,杨力宇与世长辞,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了国务院台办发言人马晓光就美国西东大学退休荣誉教授杨力宇先生逝世应询表示:杨力宇先生毕生致力于两岸关系,主张国家和平统一,矢志不渝;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辞辛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不畏谤言。先生虽去,风范长存。27日,杨力宇追思会在里士满举行,我和几位长辈代表中国大陆亲戚敬献了花圈。

《邓小平传》一波三折的出版经历

杨力宇在大陆度过了15个春秋,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他在台湾大学读书时,研究近代中国革命,认定新中国走的道路是正确的,被台湾当局视为“投匪学人”。在美国求学时,他热衷研究中国政治历史、对外关系。1970年博士毕业后,他在旧金山州立大学和温索普大学教了几年书,怀揣梦想来到新泽西州西东大学亚洲系任教,该校在东西文化交流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殊贡献,为他继续研究中国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晚年杨力宇

他集中精力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介绍他们的生平、品质和贡献,让西方更多学者了解中国。在研究周恩来时,他注意到邓小平,对邓产生了极大的学术兴趣,但那时邓小平正遭受错误的批判和斗争,西方学术界认为邓小平的政治生命已经结束,杨力宇查阅很多中国方面的资料后发现:邓小平虽然被撤职了,但没有一篇文章公开、正式点评邓小平。他判断,共产党对邓小平是留有余地的,那他就有可能复出,他决定为邓小平写一篇五六万字的小传记。他从1972年开始搜集邓小平的资料,在斯坦福大学胡佛图书馆查阅了数万卷江西苏区时代的缩微胶卷。此外,还先后到苏联列宁格勒图书馆、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和哈佛大学图书馆等地查阅资料,专访了曾经同邓小平接触多次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和法国总统蓬皮杜等人,与十多位国家元首及外交部部长通信。

1973年,邓小平复出了,验证了杨力宇的推测。《大英百科全书》和《美国百科全书》出版商闻风而来,邀请他继续写作邓小平传记,并与他签订出版协议。没想到的是,他刚把传记写完,1976年春,邓小平又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两部百科全书的主编立刻反悔,说稿件不要了,并允诺以十倍至百倍的稿费赔偿给杨力宇。杨力宇不答应,明确表示:“稿费可以分文不取,但文章一定要按约刊登。”出版商亲自找到杨力宇,无可奈何地对他说:“邓小平没希望了。”杨力宇毫不退让,告诉他:“人民支持邓小平,他会胜利的!”

仅仅过了一年,邓小平便复职了,出版商又来问他要稿出版,杨力宇拿起写好的一沓原稿,风趣地说:“邓小平复职,我写的传记也要‘付梓’啦!”《邓小平传》终于在1978年的《大英百科全书》和《美国百科全书》顺利刊发。

《邓小平传》一波三折的出版经历,让杨力宇在美国声名鹊起,他本人因此也成为新闻人物。记者接踵而至,问他为什么要写《邓小平传》,杨力宇回答:动机是学术研究,非官方授意,资料来自世界各地,我只是恢复历史的真面目,把邓小平先生作为中国共产党杰出领导者传奇的一生真实地介绍给西方世界。邓小平先生在政治上三起三落,多姿多彩,已成为传奇式人物。对这位不屈不挠、爱国爱民、历经磨炼、有远见有才干,永远不妥协的斗士,我由衷地敬仰。

搭建中美之间的桥梁

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发表,中美恢复往来,杨力宇成为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委员,多次向美国政府负责对华关系的高级官员建言献策。由于杨力宇对中美关系的深刻见解,他被选为美国总统卡特班底的中国事务顾问,亲自参与中美建交工作。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中美航班一开通,杨力宇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回国考察之路,国家侨办主任廖承志、国务院副总理方毅接见了他。巧合的是,方毅副总理会见杨力宇的照片刊登在《人民日报》后,被他的三个妹妹见到,她们写信给国务院办公厅询问情况,确认是她们的哥哥,并联系上了他。首次访华返美后,杨力宇写下了洋洋万言的特稿《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归国所见所闻及方毅会见记》,在《华侨日报》连载,向西方客观地介绍中国人民正在从事“四化”建设、推进和平统一所作的努力,文章充满着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热爱,对中国未来的信心。

1979年1月28日,邓小平以国务院副总理身份出访美国,杨力宇受邀见到了让他仰慕已久的这位东方伟人。邓小平访问美国后,引起巨大反响,迅速掀起了“中国热”,大批美国企业和大学都踏上了与中国结缘之旅。杨力宇更是经常来往于中美之间,为中美两国之间经济贸易、文化教育、科技和人才交流做工作。在他的促进下,浙江省与新泽西州结成姐妹省州;武汉大学、北京语言学院、北京外贸学院分别与美国西东大学结成姐妹学府。他在香港《明报》《中报》发表《姐妹关系:中国人民外交的新途径》等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和民族的深切关怀和眷念,在海外引起强烈反响。他数次率代表团访华,就中国侨务政策向中国侨办提了很多宝贵意见。他四处演讲,真实、客观地介绍中国人民为国家建设和统一而努力的情况,扩大中国的对外影响。人们称他为“中美之间的桥梁”“新泽西州的基辛格博士”。

1982年6—7月,杨力宇再度率代表团回国,访问江西时,记者请他谈谈自己为发展中美人民之间友谊所作的努力,他谦逊地说:“我作为一名美籍学者,只是在架设我的寄籍国人民同中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桥梁,做了一点工作。”在访问浙江时,他重申了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原则立场,他说:“中美友好是历史的潮流,也是两国人民的愿望,是任何人阻挡不住的。”他坚决反对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

1983年3月25—27日,杨力宇和罗切斯特理工学院教授朱永德在旧金山筹划召开了亚洲问题研究协会年会,到场的中外人士和新闻记者有400多人。会上专题讨论了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中国统一之展望”,这是国外第一次就中国统一问题召开的讨论会。在讨论会上,与会学者对中国统一的方式、方法、条件、时间以及困难等问题发表了不同的估计和看法,作了有益的探讨,表达了“中国总是要走向统一富强的共同愿望”。讨论会结束后,杨力宇对记者说:“中国人不管在国内或海外,都希望中国走上统一富强的大道。这种强烈的愿望是明显地在讨论会上反映出来了。”国内外新闻媒体争相报道这个重量级的国际研讨会,引起中国政界高层的关注,也引起了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极大的兴趣。

1983年6月下旬,杨力宇应邀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讲学。授课结束回到宾馆后一位不速之客来到他的房间,说次日上午八点半,会有人来找他,并一再嘱咐到时千万别离开房间。次日上午,门铃“丁零零”地响起。杨力宇开门一看,是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马洪,马洪告诉他:“杨教授,现在我们去人民大会堂,邓小平要见你。”这太令杨力宇感到意外了。

在人民大会堂会客厅118厅。邓小平满面春风地站起来,伸出右手,杨力宇立即大步上前握手。在座的政治局委员杨尚昆、书记处书记邓力群,以及汪锋、梅益、杨荫东等几位同志起身鼓掌欢迎。

在这个特殊的地方,再次见到邓小平,半个四川老乡(杨力宇小时候随父母在陪都重庆生活了八年)听着邓小平的乡音,倍感亲切,如沐春风,略带紧张的情绪马上消失了。

谈话时,邓小平边说边吸着烟,在他吸烟的空隙,杨力宇忍不住地说:“邓先生,从您的健康考虑,是否可以少吸烟或不吸烟?”

邓小平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从年轻打仗的时候,我就开始吸烟,吸到现在没有啥子大毛病呀,听其自然好了。”一句话,引得在座的几位领导呵呵笑起来了,气氛完全轻松了。

两人随意闲聊一阵后,邓小平言归正传,谈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大话题。邓小平认真地说:“杨教授,你今年3月在美国旧金山举办‘中国统一之展望’讨论会,做了一件很好的事。今天约你来,是想和你谈一谈台湾问题。最近我有个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设想,我认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可行的,今天,也想听听你的看法。”

1983 年6 月26 日,邓小平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

虽然第一次听到“一国两制”的提法,杨力宇还是凭借自己多年国际政治方面的经验,陈述了对这一方针的可行性看法。邓小平进一步阐明实现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指出: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我们不赞成台湾“完全自治”的提法。“完全自治”就是“两个中国”,而不是一个中国。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邓小平在谈话中提出: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中央政府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强调:和平统一不是大陆把台湾吃掉,当然也不能是台湾把大陆吃掉。所谓“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这不现实。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国共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不知不觉一个多钟头很快过去,会谈结束了,在座的领导和学者一起站在大型国画群组前,邓小平和杨力宇站在中间,留下了一张历史性的照片,见证了邓小平首次正式提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六条主张”的情景。

杨力宇完全明白这位伟人约见自己的目的,“一国两制”的构想已在他的大脑中成熟,现在到了向外界,特别是向与台湾一直保持特殊关系的美国宣传这一方针的时候了。(责任编辑 杨琳)

作者:广州市国防教育中心高级讲师,广东省文化学会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