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戎马一生中,罗荣桓始终追随着毛泽东,被称为“唯一与毛泽东一生共事的元帅”。在跟随毛泽东的战斗岁月里,罗荣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堪称我军政治工作者的光辉楷模。他参加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参与三湾改编,落实“支部建在连上”,为古田会议决议形成付出心血,跟随毛泽东踏上长征路……他多次在关键时刻拥护、执行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彰显了坚定政治品格和卓越革命功勋。
毛泽东与罗荣桓的历史渊源始于1919年。当时,17岁的罗荣桓进入长沙谊群补习学校学习,通过老师柳直荀的宣传,知道了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先锋、新民学会总干事毛泽东。罗荣桓参加了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声势浩大的运动,对领导这次运动的毛泽东特别佩服、十分崇拜。
1927年初,毛泽东到罗荣桓的家乡衡山等县考察农民运动,写出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罗荣桓受湖北省委农民部派赴通城之前,还读过这个报告。所以,当罗荣桓参加由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时,一下子感到目标明确了,眼前亮堂了。
1927年9月初,作为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从湖南长沙赶往江西安源,在张家湾村主持召开军事会议。会议着重讨论了秋收起义的具体部署问题,决定将罗荣桓所在的江西省防军暂编第一师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作为秋收起义主力,以毛泽东全权负责,卢德铭为总指挥。战斗部署是以第一团攻平江,第二团取萍乡、醴陵,第三团打浏阳。攻击得手后,向西发展,然后以长沙工农起义为内应,相机夺取长沙。同时布置了湘赣边界各县的农民起义,以配合军事行动。
9月9日清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著名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开始了。湖南省委组织铁路工人破坏了长沙至岳阳和长沙至株洲的铁路。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率领第一团宣布起义。罗荣桓带特务连随师部一起行动。经一天激战,起义部队占领了朱溪镇,随即进入湖南平江,准备与驻扎在龙门的军阀夏斗寅所辖邱国轩团合攻长寿街。
在关键时刻,邱国轩部叛变,在平江东郊金坪突然向起义军第一团袭击,造成部队很大损失。师部听到这一消息,立即命令后续部队南下攻浏阳。与此同时,第二团和第三团在进攻战斗中也相继失利。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当机立断,下令各部队立即停止进攻,改变原有部署,先退到浏阳县文家市集中。
行军途中多为崇山峻岭,部队走起来很吃力,很疲劳,加上村庄不多,人烟稀少,经常寻不到粮食,只好以南瓜充饥。罗荣桓走在队伍的后面负责收容。他除了和大家一样饥渴劳累之外,还加上眼睛近视,看不清崎岖的山路,每前进一步都比别人更艰难,但他一直坚定地走下去。
9月17日,罗荣桓率特务连随师部转移到铜鼓县排埠和浏阳县孙家段一带,与毛泽东和在东门市受挫的第三团会合。罗荣桓见到自己崇拜已久的毛泽东,心情十分激动。
休整一天后,毛泽东将部队作了小的调整。罗荣桓从特务连调任师部参谋,仍指挥特务连并与之一起行动。
9月19日,毛泽东率部到达文家市,与攻浏阳失败的第二团余部会合。部队由起义前的5000余人缩为剩下的1000余人。师部设在文家市西头的里仁学校。当晚,毛泽东在师部召开了扩大到营以上干部参加的前敌委员会会议。罗荣桓带特务连机警地做好安全保卫工作。毛泽东说:根据目前形势和我们的实力,攻打长沙已不可能,我建议部队改变计划,迅速脱离平江、浏阳地区,沿罗霄山脉南下,寻找落脚点,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会议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
开完大会,部队就从文家市出发沿湘赣边界南下。罗荣桓奉命为部队打前站。
9月22日,罗荣桓在上栗市获悉萍乡驻有敌军,立即将敌情报告给师部。于是,毛泽东同师部决定部队转向东南,向莲花前进。行军途中,浏阳县农会负责人宋任穷奉江西省委之命送密信给毛泽东。密信中说,罗霄山脉中段的宁冈有一支我党所领导的武装,有几十支枪。这与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前曾听说的消息基本一致。于是,毛泽东与卢德铭等人商量后,转向罗霄山脉。
9月25日清晨,我军与国民党军队遭遇,仓促应战。战斗中,师长卢德铭为了掩护后卫部队撤退而英勇牺牲。罗荣桓闻讯后,特别悲痛。他曾经以卢师长模范带兵的样子为标准,学做连队政治工作。
9月29日,部队一路辗转,到达永新县三湾村。负责打前站的罗荣桓看见村头有三棵几抱粗的大树,森然葱茏,很有气派,其中两棵是樟树,一棵是枫香树,树下是一块荫凉的坪,北面的坡上散布着几十户人家。罗荣桓觉得这里像世外桃源,是部队歇脚的好地方,于是及时报告了师部。新中国成立后,枫树坪成为著名的革命遗迹之一。
部队进村后,发现这里人去屋空。原来老表们听说来了兵,都躲进了山里。部队驻下后,毛泽东在村里的“泰和祥”杂货铺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研究部队整编问题;同时,要求各连队立即分头上山,把群众请回家。
罗荣桓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带着特务连到山上喊话,向老表们说明我军的性质,动员大家回来。老表们听了我军的口头思想工作,又派一些老人回家来看虚实,一看家里东西原封未动,战士们说话十分和气,他们才放下心来。第二天,老表们纷纷回到村里。
接着,毛泽东组织部队在枫树坪整编。一是调整编制,将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番号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罗荣桓任特务连党代表,连长是曾士峨,副连长是张宗逊。二是建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要把支部建在连上。三是在部队内实行民主制度,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
宣布完整编内容,毛泽东说道:同志们,贺龙同志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了军长,带了一个军的部队。我们不只是两把菜刀,我们有两个营,还怕干不起来吗?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挫折和失败就不会有成功和胜利。毛泽东的话像阵阵春风,吹进了战士们的胸膛,把大家心头的火苗又吹旺了。
之后,毛泽东从与罗荣桓的谈话中,了解到他是柳直荀的学生,很高兴。毛泽东对罗荣桓说,你这个大学生也跟着吃苦,确实不易,但为了劳苦大众的幸福,这样做是值得的。罗荣桓坚定地说,我一定跟着毛委员战斗到底。
毛泽东率部队在三湾村的革命活动,即我党我军历史上著名的三湾改编。罗荣桓也因成为我军第一批七名连队党代表之一载入史册。从此,罗荣桓便积极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这一创建新型革命军队的全部过程。
1927年10月中旬,部队到达湖南酃县水口镇。第二天晚上,毛泽东亲自主持了整编后的部队第一批新党员的入党仪式。罗荣桓和各连的党代表都参加了此次入党仪式。在团部驻地叶家祠堂的楼上,毛泽东带领赖毅等六人在党旗前,手握右拳,向党庄严宣誓。仪式结束后,毛泽东要求各连党代表都要积极培养发展新党员,照这个样子给新党员举行入党宣誓。
10月22日,部队进驻江西省遂川县的大汾。晚上,毛泽东参加了特务连举行的入党宣誓仪式。
会场设在村里的一个阁楼上,早早就来到会场的罗荣桓,指挥战士们摆放物品。只见墙东侧放了一张方桌,桌沿压了一张红纸,红纸一直垂到地面,上面用毛笔写有C.C.P三个英文字母和入党誓词:“牺牲个人,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服从党纪,永不叛党。”在红纸上面压着一盏油灯。在方桌前面放了几张破旧的条凳。整个会场尽管简陋,但显得很庄严。八位新党员在条凳上就座,等候那一庄严时刻的到来。不一会儿,毛泽东在曾士峨、张宗逊陪同下也来到了会场。
罗荣桓宣布入党仪式正式开始。首先,他解释了C.C.P三个字母就是英文“中国共产党”的缩写,又讲解了六句誓词的意义。接着,他请八位新党员逐个谈了自己的经历和入党动机。然后,他请毛泽东带领大家宣誓。党员们都站起来,举起右手,随着毛泽东逐句诵读誓词。
入党仪式结束时,罗荣桓代表连队党支部讲话,请新党员严格要求自己,按党员的标准去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最后毛泽东对大家说:听到这八位同志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都谈得比较好,很高兴。从现在开始,你们就是共产党员了。共产党员现在要为推翻地主豪绅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将来要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你们在群众中要发挥模范作用、先锋作用和骨干作用。要紧密地团结群众,及时向组织反映部队情况……
毛泽东和罗荣桓等党代表在水口、大汾等地发展了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批士兵党员,有了这批党员,“支部建在连上”才开始落到了实处。
1927年11月初,罗荣桓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我军最早的一块革命根据地就开始建立起来。罗荣桓说:“我们工农革命军终于把红旗插上了井冈山。”
1928年4月28日,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部队余部和湘南起义农军近1万人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5月4日,在砻市东边的河滩地上,举行了热闹非凡的朱毛红军会师庆祝大会。会场上,用几十只木桶和门板搭起了主席台,上面用竹竿和席子搭起了一个凉棚。周围插着数十面鲜艳的红旗。主席台两边悬挂着“庆祝两支革命军队胜利会师!”“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标语。会场中央整齐地坐着万余人的两支部队指战员,周围站满了当地群众。
罗荣桓目睹了这一历史性场面。朱毛红军会师,军威大振,中国革命从此掀开了辉煌的一页。
5月底,中共中央颁布《军事工作大纲》。据此,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改名为红军第四军,并缩编为四个团。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罗荣桓升任第三十一团第三营党代表。
红四军成立后,很快粉碎了江西之敌杨如轩的第二十七师的“进剿”,第一次占领永新,成立永新革命政府。部队分散到各区发动群众。作为红军前锋,罗荣桓等率领的第三营一部到达天河,震动了吉安。不久,红军撤出永新,又向湖南方向转移,占领了茶陵县的高陇。
6月上旬,江西敌军调集5个团,以第九师师长杨池生为总指挥对井冈山实行又一次“进剿”。红军在龙源口地区粉碎了敌人的“进剿”。根据地人民赞扬道:“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
这时,罗荣桓率领的第三营始终在毛泽东直接指挥下战斗。罗荣桓逐渐由一个只会演算数理题目的大学生,经过井冈山这所“军事大学”的“培训”,变成了具备军事才能的党代表。
7月下旬,毛泽东率领第三十一团第三营南下,去接朱德、陈毅率领的第二十八团回井冈山。罗荣桓和营长伍中豪带第三营随毛泽东从九陂出发,冒着酷暑,翻山越岭,赶到桂东县城。行军途中为了赶时间,在下山时,罗荣桓带领部队坐在草密的斜坡上滑下山。此举,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印象。
9月中旬,罗荣桓与伍中豪率第三营参加了由朱德、毛泽东指挥的遂川战斗。此战打垮了赣军刘士毅所部,同时,击毙了叛徒袁崇全,为王尔琢烈士报仇雪恨。
第三营这次远征湘南,行程数百里,打了十几仗,却没有一个开小差的,创造了巩固部队的新纪录,成为拖不垮、打不烂的红色铁军。由此可见,部队此时在毛泽东统率下,在罗荣桓、伍中豪具体指挥下,已经相当精锐,很有战斗力。
1929年3月中旬,红四军攻占长汀,打开了闽西新局面。红四军部队在长汀进行改编,全军编为三个纵队。罗荣桓任第三纵队第九支队党代表。
1929年6月,红四军在20多天时间里三次打下龙岩,士气大振。形势暂时稳定后,随即在22日,于龙岩中山公园的公民小学召开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罗荣桓作为第九支队党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在会上围绕党对军队的领导问题进行了一些争论。早在井冈山时期,有的人就对党支部决定连队的问题有怀疑,有的党员认为党的严格纪律约束了个人自由。此外,虽然经过了“八月失败”,但建立根据地的思想尚未为当时红军领导人所普遍接受。
从秋收起义以来,罗荣桓便在毛泽东领导下工作,他贯彻执行了毛泽东的许多主张。例如,支部建在连上,实行党代表制,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部队要做群众工作,要建立根据地,等等,这些主张完全切合部队实际情况,效果都是明显的。毛泽东关于反对流寇主义、反对单纯军事观点、反对极端民主化的思想都是正确的、无可怀疑的。不这样做,就会失败。而毛泽东关于加强党对军队领导的主张牵涉到要把红军建设成一支什么样的军队,更是必须坚持的。因此,在红四军“七大”会议上,平时话语不多的罗荣桓发言表示坚决拥护毛泽东的主张。但是,这种意见在会议上只占少数。会议改选陈毅为前委书记,毛泽东被迫离开红四军,到闽西特委指导工作。
这是毛泽东在政治生涯中遭受的第一次挫折。罗荣桓也没有当选红四军前委委员。不过,毛泽东对罗荣桓在会上不和稀泥,坚持正确主张的做法很欣赏,感到这位戴眼镜的大学生不是随风倒的人。
9月下旬,红四军在上杭太忠庙召开了红四军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毛泽东接到会议通知后,复信说:红四军党内是非不解决,我不能随便回来;再者身体不好,就不参加会了。红四军前委则要求他马上赶来。等毛泽东坐着担架赶到上杭时,会议已经结束。不过,红四军的“八大”开得很不成功,会议实行极端民主化的“自下而上的民主制”,讨论红军法规等问题,在无组织的状态中开了三天,毫无结果。罗荣桓等人发言,和绝大多数代表的愿望一样,要求将毛泽东请回来领导红四军。但是,毛泽东仍然被留在闽西。
10月22日,陈毅从上海返回部队,带来了他根据周恩来多次谈话和中央军事会议精神所写、经周恩来审定的指示信,史称九月来信。指示信肯定了红四军的斗争经验,要求前委维护朱德、毛泽东的领导,明确指出,毛泽东应仍为前委书记。
10月25日,红四军攻入广东梅县后,撤出稍事休整。31日又返转来打梅县。罗荣桓率领九支队打进了北门。敌军凭借街道两旁的楼房,用手榴弹、机关枪封锁街道。我军队形拥挤,又无工事掩蔽,伤亡达200多人。罗荣桓腰部右肋骨下,被子弹打穿,负了重伤。谭政、孙开楚两人冒着弹雨,将他抬下了火线。
当时部队里连纱布、碘酒都没有,医务人员只好随便找上点白布将罗荣桓的伤口裹上。在崎岖的山路上,担架不住地颠簸,引起罗荣桓伤口一阵阵剧痛,鲜血也把裹伤口的白布浸透了。他咬紧牙关,还不时安慰为他的伤势焦虑的医务人员。
12月初,在汀州福音医院傅连暲院长的治疗和调理下,罗荣桓伤愈出院归队,随即率领第九支队来到连城新泉,参加部队整训。在此期间,毛泽东集合了一批党代表,用半个月时间,召开了多次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为召开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作准备。罗荣桓自始至终参加了这些会议,并积极反映了部队的情况。他讲了废止肉刑,反对打骂士兵的问题。他说,第九支队有一位军官,打人很凶,士兵就送了他一个绰号,叫“铁匠”。这个典型写进了古田会议的决议。
12月中旬,部队由新泉开往古田,罗荣桓等党代表又参加了毛泽东召集的会议,逐条讨论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决议草案。
12月28日,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古田的溪背村廖氏宗祠召开,毛泽东作了关于大会八个决议草案的报告,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决议中,毛泽东系统地总结了红四军建军的经验,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奠定了红军政治工作的基础,使红军得以肃清一切旧军队的影响而成为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
大会接着改选了红四军前委。经过充分酝酿,选举了毛泽东、朱德、陈毅、罗荣桓等11人为正式委员。当选委员的三项基本条件是“政治观点正确、工作积极、有斗争历史”。
1930年1月下旬,罗荣桓任第二纵队政委,他和第二纵队的其他领导一起努力,在短时期内使得第二纵队的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引起了前委的重视和注意,罗荣桓等的工作得到了前委的赞扬。
1930年6月间,按照中共中央决定,红军在汀州整编,组建了第一军团,朱德任总指挥、毛泽东任政委。林彪任红四军军长,罗荣桓任红四军政委。罗荣桓的任职是毛泽东提议的,朱德等前委领导完全同意。
1934年9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此时,罗荣桓被调到新组建的红八军团担任政治部主任。红八军团军团长周昆、政委黄甦原来在红一军团时,都是罗荣桓的部下。但罗荣桓胸怀博大,对于自己的老部下后来居上并不在意,而且愿意在他们的领导下积极工作。
红八军团一组建就赶上长征,一直担任方面军的右侧卫。罗荣桓不时向军团长和政委提出巩固部队的建议,但未被采纳。后来,行军要走多少里,预定到哪里宿营,都不通知他。这支没有经过锻炼的部队,不用说打仗,连正常行军都有问题,天天都有掉队和开小差的。罗荣桓眼看着队伍不能巩固,心情很郁闷。
11月下旬,红军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来到湘桂边境。从水车到湘江岸边的路上,红八军团且战且走。紧张的时候,敌我已搅到一起。参谋长毕占云不时发出“非战斗单位跑步前进”的命令。罗荣桓和机关人员一样,掏出手枪直接参加了战斗。
12月1日下午,当罗荣桓冒着弹雨蹚过湘江,到达西岸时,跟随他的只剩下一个扛着油印机的油印员。第二天,整理队伍,八军团原有7000余人,还剩下不足2000人。12月13日,军委命令撤销第八军团建制,部队并入第五军团。罗荣桓任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未到职,又调到红三军团代理政治部主任。很快又调回总政治部任巡视员。
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攻克遵义。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1935年6月间,第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8月间,红军兵分两路北上。左路军由红军总司令朱德和总政委张国焘率领。右路军由中央和毛泽东率领。罗荣桓随右路军后卫三军团四师十团行动。在变幻莫测的茫茫草地行军,饥饿和伤病严重地威胁着红军指战员的生命。罗荣桓斩钉截铁地鼓励同志们要坚定信念,跟着党中央、毛主席走到底。
在罗荣桓一生的战斗岁月里,他始终坚持着不变的信念:“永远跟着共产党走,跟着毛主席走!”(责任编辑 黄艳)
作者:铜仁军分区原司令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