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以后,由于受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农村“共产风”、浮夸风盛行,广大村社大办公共食堂和开展大炼钢铁运动,导致劳动力浪费和粮食减产,再加上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农村陷入严重的困难。1961年,中央安排邓小平、彭真率领工作组赴京郊顺义、怀柔,针对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粮食征购、供给制、公共食堂、所有制、家庭副业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1961年,邓小平、彭真带领调查组赴京郊的顺义、怀柔两县展开调查。1961年4月3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专门研究农村调查研究工作,强调在调查中要采取客观态度,只提问题。邓小平、彭真率领工作组到达京郊怀柔、顺义两县后,针对干部群众反映最为突出的公共食堂、供给制、家庭副业等问题开展调查,逐渐摸清了京郊农村的实际情况,调查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958年以来,全国兴起办人民公社的热潮。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规模大,基本上是一乡一社,甚至是数乡一社。河南、吉林等13个省,有94个县以县为单位办起了人民公社或联社,作为“共产主义试点”的河北省徐水县,还有河南省修武县都是一县一社。
与全国其他农村一样,京郊人民公社规模都很大,平均每个公社9500多户;作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大队也很大,平均每个大队540多户,最大的2559户。由于“一大二公”曾被当作公社的优越性广为宣传,一开始社队干部对这个问题有所顾虑。为此,邓小平和彭真专门讲了调整社队规模的问题,彭真说:“调查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社队规模大了,不适合现在生产力水平。现在社队规模大了,因此,社员看不见,抓不住,管不了,要先把基本核算单位、包产单位定合适了,其他就好办了,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工作就主动了。”随后,邓小平和彭真同调查组和县区委书记一起,对社队规模和基本核算单位的问题进行研究。当邓小平得知该县西三村大队只有54户是一个基本核算单位,下面还分为三个生产组实行包产,生产搞得好,社员情绪高,社员对集体信得过后,认为像西三村这样很好,农民就看得见、抓得住、管得了、信得过了,这样积极性就起来了。邓小平、彭真两次召集远郊十个县的县委书记来到怀柔,共同研究讨论大队基本核算单位准备划小的问题。邓小平强调,最迫切的是把基本核算单位和包产单位规模定下来,基本核算单位和包产单位不划小,或是迟迟不定下来,农民积极性就发挥不起来,“社队规模的调整,使农民心里有了底,社员对于社队可以比过去‘看得见、抓得住、管得了、信得过’了,效果很好,它大大提高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
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公共食堂作为人民公社的公共福利事业被要求大办,食堂内实行吃饭免费的制度,社员无论劳动多少,是否劳动都吃一锅饭,这对社员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很大影响。再加上农村粮食产量减产,食堂的粮食很快被吃完,最终导致社员都吃不饱饭,而且公共食堂占用劳动力过多,浪费柴火,破坏山林,社员吃饭不方便。1959年上半年,公共食堂曾经进行整顿,在一些地区甚至停办。但在“反右倾”运动中,又被要求恢复和坚持。1960年二三月间,中央先后批转和下发贵州省委《关于目前农村公共食堂情况的报告》及毛泽东的评语。中央在批语中指出,为了巩固人民公社,必须办好食堂,之后全国农村重新大办公共食堂,许多省区农村参加公共食堂的人数,占到本地区人口总数的90%以上。
关于公共食堂问题,邓小平、彭真等分别召开大队支书、生产队长座谈会和公社书记座谈会,深入了解各方面意见。1961年5月10日,邓小平和彭真致信毛泽东:根据调查的情况来看,贯彻执行“十二条”“六十条”指示的结果,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很大提高。但是,要进一步全面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对于农村公共食堂等问题的措施,还需要加以改进,有些政策要加以端正。5月13日,毛泽东将这封信批转给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参考。
农村自由市场是农村经济的“晴雨表”,也是农民获得生产资料和售卖农产品的重要场所。但在人民公社化运动过程中,盲目追求公有化程度,把合作社的土地、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公共财产全部转归公社,由公社统一核算和分配,将社员的自留地、自养牲畜、林木、生产工具等收归集体所有,甚至直接调用社员的房屋、农具和家具,农村自由市场逐渐萎缩。邓小平等人到顺义农村后,经过考察发现农贸市场萧条、供应紧张,便提出要把手工业和家庭副业都发展起来,增加市场上买卖的品种和数量,把农村集市繁荣起来,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增加农民收入。他们召开供销社干部座谈会,了解供销情况,明确提出要把有劳力、有原料、社员生活和生产急需的传统手工业发展起来。邓小平特别强调,社员的家庭副业不能丢,并对顺义的干部说:“你们县是一个传统的养猪县,社员喜欢养猪,而且有丰富的经验,若是把这个传统丢了很可惜,一头猪不仅能赚20多元钱,肥料还能养二三亩地,不施化肥也能增产,社会效益就高了”。
农村人民公社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供给制实行最为普遍的是吃饭不要钱的粮食供给制和伙食供给制,这是社员收入中的主要部分,“供给制被认为是按需分配原则的体现,具有共产主义因素,要求随着生产的发展逐步扩大实行的范围,类似有些公社宣布对社员的生活实行‘七包’‘十包’甚至‘十五包’‘十六包’,即包下社员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教育医疗等各种基本生活费用”,一些地区干脆取消了按劳分配制度,在全县范围内实行包下社员的一切生活需要的供给制,并认为是向共产主义“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过渡的分配制度。
供给制问题也是邓小平、彭真此次京郊调查的重点。邓小平说,供给制对五保户、困难户一定要以不同形式解决,其余是三七开、二八开还是什么开都可以,一个供给制、一个食堂,要下决心试验一下。
通过十几天的调查,邓小平、彭真对供给制的弊端有了更多的了解,5月3日,邓小平同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和市委宣传部部长李琪讨论供给制和食堂问题。彭真说:在供给制上只补助五保户、困难户,其余完全按劳分配行不行?还是仍然坚持三七开?然后提议刘仁搞一个五保户、困难户总户比例调查,摸清楚实行供给制占便宜的有多少,是什么人?改为只补五保户、困难户后分配上有什么变化等。
5月4日,邓小平在顺义县同彭真一起听取调查组和县区委书记的汇报。有人说,1960年,大红门大队供给制支出19万元,占总分配金额的35%。按劳动工分应得与享受供给金额比较,占便宜的共151户,其中应该享受的户6户(五保户、困难户各3户),不够五保户、困难户的老弱孤寡12户,劳力少、人口多的30户,劳力弱的20户,不出勤或出勤少的懒汉55户,富农4户,地主15户。如果把供给制改为只补助五保户、困难户,劳动分配将发生很大变化。全大队五保户3户,每户每年只需200元,困难户3户,每户每年300元,两者合计1500元,只占现有供给制支出的3.6%。把原供给制支出19万元减去1500元后,用于按劳动工分分配,劳动日值(10分)可以从现在的8毛,提高到1.33元。社员们说:这样改了,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积极性,促进生产,劳动日值更会提高。邓小平听后表示:三七开供给制不搞了。补助五保户、困难户。基本制度是按劳分配,三包一奖、评工记分,彻底改掉死分死记,只要按劳分配,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彭真接着说:就这样定了,回去就抓紧认真落实。
在调查研究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对农村公共食堂有了新的认识。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社员群众普遍反映,办公共食堂占用劳动力过多,浪费柴火、破坏山林,社员吃饭不方便,也吃不饱,也不利于积粪积肥,公共食堂搞平均主义,不能真正做到按劳分配,造成出工不出力甚至不出工,影响劳动生产积极性,但“农业六十条”草案仍主张坚持公共食堂。毛泽东派到湖南的调查组,在湘潭、韶山对公共食堂问题做了更深入的调查,了解到真实情况,调查组向毛泽东作了书面报告,报告十分明确地指出,群众对公共食堂的意见很大,大多数食堂实际上已经成为发展生产的一个障碍,毛泽东同意他们在当地进行解散食堂的试点。刘少奇在湖南调查后也指出,食堂问题违背了群众大多数的意愿。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真在分别给毛泽东的报告或汇报中都指出了公共食堂的问题。根据调查得出的结论和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1961年5月21日至6月12日,党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对“农业六十条”草案进行修改,形成《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在生产队办不办食堂,完全由社员讨论决定。”这个决策受到群众的极大欢迎。
在调查研究前,我国广大农村受“左”的错误的影响,经济面临严重困难。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党的领导干部纷纷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这是纠正农村“五风”、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关键所在。邓小平、彭真等领导同志带头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对推动农村调查研究之风的兴起产生了重要
影响。(责任编辑 崔立仁)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程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17JDSZK028)阶段性成果】
作者:贾中海,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仕炜,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