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关注产品质量问题

2024-08-02 00:00:00刘金东 徐元宫
百年潮 2024年7期

在邓小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一生操劳中,“质量”一词是他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词汇之一。他关注产品特别是军工产品的质量,振聋发聩地指出“质量不好是要死人的”,“关键时刻有几发炮弹打不响,就可能影响整个战斗”。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更是高度关注我国的产品质量问题,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产品质量。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制造和中国质量也走向了世界,并在国际舞台赢得了一席之地且日渐站稳脚跟。本文根据文献史料,梳理、重现邓小平抓产品质量的史事,以深切缅怀这位世纪伟人。

“质量不好是要死人的,要寸土不让”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就高度重视产品质量特别是军工产品质量。1944年9月7日,在发送给中共中央的一封关于太岳军区兵工企业整风和生产问题的电报中,邓小平指出,“太岳军区工业过去重量不重质,并犯有形式主义的偏向”,“于今年三月底,军工部所属各厂全部停工,集中整风学习”。经过整改,“目前产品的产量质量都有所提高,炮弹翻砂消灭了砂眼,报废数量减少,枪支、炮弹技术进一步改进,产量增加”。

1975年全面整顿时期,邓小平仍然狠抓产品质量特别是军工产品质量问题。1975年2月8日在听取杨成武、张才千、向仲华等人汇报军队工作情况时,邓小平特意强调要抓好军工产品质量:“军代表和工厂在产品质量上的矛盾,已解决多少年了,现在还没解决好。军工产品就是要搞好质量,质量第一,要过得硬,打仗嘛!至于将来某一个工厂,某一个产品质量真正过关了,可不搞常驻军代表,采取流动检验的办法。总参要很好地抓一下装备问题,要在最近几年把装备搞上去。”仅仅过了20多天,1975年3月3日在出席中共中央军委第四次常委会议时,邓小平再次强调要保证军工产品的质量:“关于飞机质量问题,要讲清楚,不合格的飞机,军队一定不能接收。现在援外的东西质量也有问题,影响很大。这件事要专门开个会,同几个机械部讲清楚,军用品必须保证质量,不合格是最大的浪费。教练机不够是一个大的问题,飞行时间又太短,要先造教练机。掉飞机有许多原因,指挥上也有问题,但不管怎么样,飞机的质量一定要保证。”

1975年9月15日,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在山西昔阳县召开,邓小平在开幕式上讲话,重申对各方面工作都要整顿的方针

5个月之后的1975年8月3日下午,在接见国防工业重点企业会议全体代表并讲话时,邓小平再次强调要保证军工产品的质量:“一定要坚持质量第一。这个问题很重要,特别是军工产品。在战场上关键时刻有几发炮弹打不响,就可能影响整个战斗。现在的军工产品是现代化的武器,更要注意这个问题。我最近看到一些材料,说有多少国防工厂完成产值多少,产品质量好的和比较好的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你们切不可满足于这些数目字,这个话以后少讲为好。说产品质量大多数是好的,这不解决问题,有时恰恰在百分之一甚至百分之零点五里面,关键产品、关键零件出了问题。”

之后,邓小平对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提出要求:“要注意这个问题。现在飞行事故多,当然这里面有部队训练不好、飞行员素质差、地面指挥水平低等问题,但是也要研究飞机质量方面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事故,是由于那个百分之一甚至百分之零点五里头的零部件出了问题。在检查的时候,就是那个百分之零点五没有检查到。我们有几次科学试验没有成功,经过检查,并不是技术没有过关,而是那百分之一甚至百分之零点五的零部件质量没有过关,就是那么一点点没有达到要求。”

邓小平之所以高度重视产品质量、狠抓产品质量,除了上述的“恰恰在百分之一甚至百分之零点五里面,关键产品、关键零件出了问题”,致使“在战场上关键时刻有几发炮弹打不响”,进而“可能影响整个战斗”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质量不过关、不合格直接影响到我国机械化乃至现代化宏伟蓝图的实现。早在1965年8月11日,邓小平在听取关于全国农业机械经营管理工作会议情况的汇报时,就曾指出要“用几年时间,把机械型号慢慢统一起来,逐步实现配套”,“农业机械的生产过程中要注意质量第一”。1977年12月19日下午,在参观全国农业机械化展览听取农机产品的介绍时,邓小平指出:“农机产品的质量要好一些,消耗要少一些,成本要低一些”,“重要的是质量问题,机器造出来,两三年就坏了,那怎么搞机械化呢?”

邓小平高度重视产品质量、狠抓产品质量,重要原因之三在于“这是最大的节约”:“质量第一,这是最大的节约,也是更好地多快省。这几年我们有经验了。开始调整时,灯泡生产四亿只还不够,现在质量一提高,不到两亿只就够了,这不是很大的节约吗?过去灯泡寿命八百小时,实际上二百小时。质量不好,是大浪费。钢,过去的一千八百万吨,不如现在的一千二百万吨。低合金高强度钢,效用可以提高百分之三十,一吨可以顶普通碳素钢一点三吨,这就是‘好’字当头,是最大的节约。”

邓小平高度重视产品质量、狠抓产品质量,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亿万中国人民的生活问题:“轻工业的品种、质量是个大问题,要特别注意”,“日用生活必需品是关系六亿人民的生活问题,比一千八百万吨钢还重要。思想上应从一千八百万吨钢中解放出来,注意力放在全局上,要注意整个国民经济”;“从现在就着手,数量增多,质量提高。质量很重要,不合用的东西勉强拿出去,就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日用品逐年增多,对货币回笼、对人民生活都有好处”。

“要想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能力,必须在产品质量上狠下功夫”

在邓小平眼里,产品质量与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休戚相关,产品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的强弱,因此,他多次强调“工业生产特别是出口产品的生产,中心是提高质量,把质量摆到第一位”。早在1958年2月2日视察四川石油勘探局隆昌气矿后,邓小平就鼓励大家要勇于在国际上争先进:“应该有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雄心壮志。世界先进水平也不是高不可攀的。炭黑质量关系到橡胶质量和其他产品的质量,一定要在炭黑质量上创品牌,要在国际上争先进。”1975年8月18日,在国务院讨论国家计委起草的《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时,邓小平对这一文件的修改提出了七点指导性意见,其中第五条是“抓好产品质量”。邓小平认为,“质量第一是个重大政策。提高产品质量是最大的节约。要想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能力,必须在产品质量上狠下功夫。”改革开放初期,针对我国技术出口比较薄弱的状况,邓小平指出:“外贸不只是算算出口多少、进口多少,还要负责全面地了解国际上需要货物的品种、规格、质量和数量,而且应该组织订货和安排出口。听说南朝鲜搞技术出口,中国人这方面应该是很能干的,问题是我们的品种、质量太差,规格不符合国际上的要求。如果我们用外贸杠杆来带动各方面的发展,我不相信我们的技术力量不能追上南朝鲜。”针对我国外贸逆差问题,邓小平指出:“逐年减少外贸逆差是个战略性问题。否则,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就不可能,总有一天要萎缩下去”,“要研究多方面打开国际市场,包括进一步打开香港、东南亚和日本市场。产品不能只讲数量,首先要讲质量,要打开出口销路,关键是提高质量。质量不高,就没有竞争能力”。

1975年9月,国务院根据邓小平关于整顿工业生产的意见,起草了《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讨论稿)》,强调“为加快工业的发展速度而斗争”

邓小平认为,抓质量有利于提高技术水平,“强调质量可以提高工艺水平和技术水平,促进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反之,“粗制滥造,障碍我们前进,障碍技术进步。企业管理得好不好,产品质量应该是主要标准”。

邓小平在多种场合多次明确指示对于质量不过关、不合格产品,坚决拒不接收:“武器装备质量不合格的,部队不收”;“这些年科研停滞了,产品连原来的质量都保证不了”;“要确保质量”,“质量不好,根本不接收。宁肯少,宁肯没有,也不要破烂货。军舰质量有问题,海军不接收是对的。质量不好是要死人的,要寸土不让”;“要讲质量,讲真正的战斗力,搞少而精的真正顶用的”。

“不从制度着手,产品质量搞不好”

怎样才能提高产品质量呢?邓小平认为,必须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1959年2月1日上午,在主持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会议讨论工业生产和劳动力安排问题时,邓小平在讲话中就要求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必须恢复和建立规章制度:“要保证重点,十八个钢铁企业需要的东西要保证,这些企业保证了,钢材就有保证了。要注意产品质量,主要产品要恢复严格的检验制度,以保证质量。粗制滥造是最大的浪费。规章制度,今年该破的要破,但要强调立,破烦琐的、麻烦的,立合理的。”1975年5月19日上午,在出席中共中央军委第十三次常委会议听取国防科委和七机部工作汇报时,邓小平强调“一定要建立严格的科研生产制度,特别是尖端的东西”,“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一个小零件就可以毁全局”。8月3日下午,邓小平在和叶剑英等人接见国防工业重点企业会议全体代表并讲话时,再次强调了建立规章制度对于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性:“质量问题与建立规章制度有关。没有必要的责任制度,质量难于保证,这方面要很好地整顿。”“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邓小平在多次会议和多个场合呼吁、强调要建章立制:“现在质量那么差,总得有人负责,关键在建立制度”,“要把制度恢复起来”,“不从制度着手,产品质量搞不好,事故消灭不了”。他明确要求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要找各个部好好研究管理制度,特别是岗位责任制”,“要搞出一套制度来,彻底改变质量事故多的局面”。

岗位责任制是必须建立的规章制度之一。1977年11月1日,在听取洪学智、叶正大、郑汉涛等人汇报工作时,邓小平针对如何整顿国防工业这一问题指出:“岗位责任制要赶快建立起来。没有岗位责任制,什么事都找党委,党委哪能管得这么多!工程师不顶事了,车间主任也没有责任了,总工程师也不签字了。质量问题那么严重,老出事故怎么行?以后飞机出厂,总工程师要签字,技术上要负责任。不建立岗位责任制,出了事故找负责的也找不到。有些质量事故要追究责任,严重的要判刑。在恢复制度方面,特别是岗位责任制方面,军事工业部门应该走在前面。”邓小平主张“工厂要建立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研究所里是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要求“恢复各种制度,恢复总工程师、总设计师、总工艺师等岗位责任制”,“没有岗位就没有责任。现在质量那么差,总得有人负责,关键在建立制度”。

产品验收制度是必须建立的另一个规章制度。1977年8月23日,在出席中共中央军委座谈会发表讲话时,邓小平针对军工产品质量问题明确指出:“关于质量问题,以后要建立个制度,凡是不合格的东西,使用部门一件也不接收。”1978年7月1—2日,在听取关于军工生产情况汇报时,邓小平又一次指出:“不合格8F2me5B6yaqN5JqijVLAAcix0Xl6ClxFWpaV5JpM1vc=的产品不验收,要掌握这一条。不管有多少条意见,没有这一条不行。质量不好,一是国家不收,二是军队不用,看你怎么办!产品质量必须合格,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也不行,必须百分之百。”

试验制度是又一个必须建立的规章制度。邓小平针对武器装备质量问题指出:“武器装备凡是该试验的,要定项目。试验成功的要试制,该定型的早定型,不要拖延几年不决。定了型先小批生产,搞生产线,然后成批生产。不管是哪种武器,宁肯少一点,质量第一。这是最节约

的方法。”

奖惩制也是需要建立的规章制度之一。邓小平认为“要有奖惩制度”,“出了质量大事故要给刑事处分”,而“好的工程师要放在重要岗位上,当得好,称职,过一段时间,就可以提级嘛!提级就长工资”,“按劳取酬,这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科学院把陈景润提为研究员,还提了两个副研究员,这在国外反应很强烈”。邓小平以开滦煤矿为典型例子阐述奖惩制度的重要性:“开滦煤矿一直搞得很好,为什么?中央了解了一下,原来就是按劳分配制度一直没有变,奖励制度一直没有废除”,“文化大革命这么多年,他们的奖金没有取消,一直照发”;“要采取精神鼓励为主、物质鼓励为辅的按劳分配制度。奖金制度要恢复。规章制度、管理制度,好的都要恢复。总之,要把那些合理的恢复起来,改掉那些不合理的。”

“但更重要的是科学技术问题”

在邓小平看来,除了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之外,抓紧科研工作、“提高技术水平”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法宝。1975年8月3日下午,邓小平曾提请“管国防工业的同志把科研工作抓紧,因为现在确实有好多军工产品,由于技术没有过关而不能正常生产。要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要搞三结合,科技人员不要灰溜溜的。不是把科技人员叫‘老九’吗?毛主席说,‘老九不能走’。这就是说,科技人员应当受到重视。他们有缺点,要帮助他们,要给他们创造比较好的条件,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研究一些东西。这对于我们事业的发展将会是很有意义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邓小平更是多次强调科技工作和“提高技术水平”对于产品质量的重要性:“不管什么行业都得搞科学研究。产品质量不稳定,过不了质量关,这里面有生产管理中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科学技术问题。我们人造卫星上的零件,有的这次成功了,下次却不行了。小小零件,影响整个导弹发射成败。要研究一下,有什么束缚科学发展的紧箍咒,要消灭它。”针对军工产品质量与数量的关系问题,邓小平指出:“军工产品数量可以搞得少一些,但要把技术搞上去,把质量搞上去。要搞好技术储备,还要提高技术水平。”针对七机部曾经把一些工厂、科研机构下放下去的做法,邓小平明确表示反对意见:“这样不好工作。这是减慢速度的方法,应该重新考虑。我建议收回来”,“研究和生产是丝毫不可分离的”。邓小平还提出“条件不足的可以吸收外国的技术,买外国的东西”。

抓紧科研工作、“提高技术水平”,离不开技术人员,邓小平提出要“不拘一格发现人才”。1978年4月下旬,邓小平在同吕东等人谈话时指出:“科学技术是巨大生产力,在航空工业上表现得特别明显。航空工业关键在于抓规划、抓措施,要不拘一格发现人才,要百分之百保证飞机质量。”针对“有的工厂八个工人,只有一个技术员”的状况,邓小平提出“技术人员队伍要扩大”。邓小平要求抓紧培养管理干部、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要从现在起培养,不然引进的新设备不会用。要赶快培养,这方面可不能空谈。科学的东西不能弄虚作假,军工产品的质量就是要百分之百合格,问题就可能出在百分之零点几上。现在还不着手培养技术干部、技术工人,就来不及了。”

邓小平的质量意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不仅跨越战争年代,而且关涉和平建设时期。他不仅翔实阐述了为什么要提高中国产品质量,而且明确回答了怎样提高中国产品质量,从而为中国各行各业质量的改进、完善和提高提供了指针。

(责任编辑 黄艳)

作者:刘金东,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徐元宫,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四研究部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