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张术兵(1966~),男,汉族,山东安丘人,山东省安丘市兴安街道白芬子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摘 要: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优化对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作业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当前小学语文作业布置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旨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增强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双减”;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减负增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5-0057-04
近年来,随着“双减”政策的提出和实施,教育领域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方法受到了广泛关注,而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对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小学语文作业布置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机械重复、缺乏趣味性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尤为重要。
一、 作业设计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是在布置作业时,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综合考虑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体验等多方面因素,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科学合理地设计作业内容、形式和难度。
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认知负荷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过度的作业负担会超过学生的承受能力,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因此,优化作业设计应合理控制作业量,避免机械重复,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智能结构和学习方式,因此,作业设计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和适当的难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情感体验,因此,优化作业设计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情感需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小学作业布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第一,机械重复。小学语文大量地抄写、默写等机械重复的作业形式,使得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缺乏思考和创新的空间,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这种重复性的作业形式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还可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第二,缺乏趣味性。作业内容单调乏味,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
第三,忽视个体差异。布置统一作业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完成或觉得过于简单而失去挑战性。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学习能力和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来布置作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一,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和教育机构仍然坚持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通过大量的抄写和默写等机械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然而,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第二,缺乏对个体差异的关注。许多教师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因此,统一布置作业成为一种方便的做法,但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差异。
第三,缺乏创新和趣味性。在教学中,一些教师缺乏创新精神,所布置的作业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致作业内容单调乏味。同时,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性,抄写和默写等机械练习往往被视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但这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三、 新课标指向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原则
新一轮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强调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不断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深化对语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此外,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性评估。新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应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新课标指向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启发性原则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这正是作为教育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语言作为思维的载体,是表达与交流思想的关键工具,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思维发展经历了从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的转变。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儿童的发展特点,通过设计灵活、启发性和具有挑战性的语文作业,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儿童的动脑能力,更能培养他们的思维广泛性、逻辑性和灵敏性。同时,通过让他们接触大量的具有启发性的素材,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促进儿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二)趣味性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本,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语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通过设计充满乐趣的活动,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的家庭作业形式和内容往往单调乏味,与现实生活脱节,导致学生对学习语文没有多大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心态,设计一些新颖、有趣且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作业,使这些作业引发学生的思考,并让他们享受完成语文任务的乐趣,进而使学生们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升。
(三)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要求作业设计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年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同时,作业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从而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此外,差异性原则还要求作业设计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长远发展,通过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四、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一)精选例题
机械重复的练习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兴趣和动力,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精选典型例题,减少机械抄写和默写的练习,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和探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激发创新精神。
(二)遵循适量原则,设计阅读作业内容
第一,制订明确的阅读目标。在设计阅读作业时,首先需要明确作业的目标,目标可以包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词汇量、文化背景知识等方面。同时,目标应具有明确性、可衡量性和可达成性,以便于评估学生的阅读水平。第二,精选阅读材料。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阅读水平的阅读材料,确保材料具有趣味性、教育性和适宜性,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兴趣和时事热点等元素来选取材料,以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三,多样化阅读形式。设计多种形式的阅读作业,如朗读、默读、速读、精读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不同阅读技能,如语音语调、阅读速度、阅读深度等。第四,适量安排阅读任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适量安排阅读任务,可以包括阅读指定的文章或段落、完成阅读理解题目、总结文章大意等,任务数量不宜过多,以避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第五,给予适当的指导。在设计阅读作业时,应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例如,提供阅读技巧和方法、解释阅读材料中的难点和重点等,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完成阅读任务。第六,评价与反馈。对学生的阅读作业应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评价时应综合考虑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词汇量、阅读速度等,并给出具体的建议和指导,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以一年级上册阅读作业的设计为例,目标是本学期培养学生初步建立阅读习惯,掌握基础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正确认读和默写常见的基础词汇。选取适合一年级学生年龄的绘本、儿歌、短故事等,确保材料内容健康、积极、有趣,同时包含一些基础的生活词汇和简单的句子结构。设计多种阅读形式,包括朗读(学习正确的发音和语音语调)、指读(学习正确的汉字认读和书写)、听读(培养听力理解和语音识别能力)等。每周安排2~3次阅读作业,每次阅读作业包括阅读指定的绘本或短文,并回答与内容相关的问题,例如,“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什么?”等。此外,请学生家长协助学生完成一些简单的汉字书写和词汇默写任务。在阅读作业前,老师会提供阅读技巧和方法,例如,如何正确使用手指指读、如何回答阅读理解问题等。同时,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老师会及时给予解释和指导。每次阅读作业完成后,老师会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评价包括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词汇量、阅读速度等方面,然后给出具体的建议和指导,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老师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表扬,激励他们继续保持努力。
(三)按照趣味、分层次、分能力布置作业
通过设计有趣味性的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鹅鹅鹅》这首诗时,可以设计一个“画鹅”的作业,让学生用自己的想象力画出一只可爱的鹅,并在班级中展示,从而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记忆和理解。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将作业分为不同的层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例如,在学习《春晓》这首诗时,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作业,分别是背诵并默写这首诗;解释这首诗的意思,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改写这首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春天的景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完成其中一项或多项作业。
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学习《守株待兔》这个寓言故事时,可以设计以下作业:一是讲故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二是表演,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表演这个故事,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合作能力;三是写作,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这个故事的读后感或评论,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设计家庭和学校合作的作业
在布置作业时,应让学生与家长进行更多的交流和沟通,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够带回家,与父BYgaRU3+m/f7B5VCbop02g==母分享,这不仅能增强学习效果,还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例如,在教授一年级上册的《雪地里的小画家》之后,可要求学生回家后讲述故事给父母听,再由父母讲述下一篇。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兴趣,还能引导他们进入童话世界,丰富听力经验,为独立阅读打下坚实基础。此外,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应该更加重视亲子教育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家长参与课程、与孩子们共同生活,以及利用网络、自媒体、家校平台等途径组建家庭俱乐部群,定期召开“家谊会”,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家庭教育水平和需求,进行相应的训练,形成多元化的评估体系。
(五)设计丰富多彩的作业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课堂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语文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其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设计语文作业时,教师应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为出发点,全面覆盖“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并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同时,语文作业的设计也要符合各个时期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选择以下几种类型的语文作业设计。
例如,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逐渐提高,老师可以尝试要求学生在初次阅读课文的同时,积极完成一些基础的作业。学生们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摘录文中的精彩词句,寻找形近字、多音字,并整理和丰富自己的信息资料袋。这样学生可以提前预习课文,带着问题走进教室,不仅能使他们在课堂上更加专注,还能帮助他们充分挖掘潜力,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这种积极、有效的策略也能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六)分层式引导
第一,基础分层,对号入座。一年级是孩子们学习读写的黄金时期,读写能力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每个孩子的读写能力都有所不同,这并不意味着能力强的孩子不需要努力,或能力弱的孩子永远无法赶上。事实上,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分级作业来满足孩子们的不同需求,这些作业可以为他们提供有层次的选择,确保有实力的学生不会浪费时间,成绩稍差的学生可以逐步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供孩子们更多的支持和激励,同时也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兴趣。
第二,能力分层,恰如其分。当然,老师可以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设计一些更具挑战性的语文作业,以促进他们进一步提升语言素质。以《朱德的扁担》这一课为例,可以为这些学生提供一些难度较大的练习题,具体可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来设定。此外,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通过设定一星、二星、三星的不同难度级别,让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巩固基础,让那些有余力的同学得到更好的提升。
五、 结论
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是实现“双减”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要针对当前小学语文作业布置中存在的问题,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同时增强教育实效性。文章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策略,包括精选典型例题;遵循适量原则,设计阅读作业内容;设计丰富多样的作业类型等,以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徐玲.“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的策略[J].考试周刊,2023(48):37-41.
[2]王莉莎.新课标指向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3(46):46-49.
[3]闫晓雄.“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3(15):17-19.
[4]吴夏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3.
[5]余俊.“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与实施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