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经作为中国传统健身养生的经典功法,集导引养生、传统武术、阴阳易理于一体,千百年来广泛流传并备受各界瞩目,在中华传统健身养生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多年教学易筋经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学好练好易筋经,必须做到分次第、解内涵、明功理、看示范、有互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析:
首先,从功法名称上解析古人保卫生命的智慧。它不是把单纯的运动与文化结合在一起,而是采用模仿、比喻、意象思维、仿生等方法,暗示功法名称中的寓意和象征。比如,易筋经第一、二、三势都叫“韦驮献杵”,那韦驮是谁?这要从韦驮身份说起,韦驮在寺庙里的身份是降妖除魔的护法天神。人的身体也需要坚守“护法之道”。韦驮的形象,英俊威武、手持金刚降魔杵(杵的三种摆拿法有着特殊含义),并坐南朝北,面向众生。而人体的众生就是五脏六腑,易筋经头三势就很好地暗喻了这个道理。又如,“摘星换斗”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字面意思是把天上的星星摘下来交换北斗星的位置。该动呈现太极之象,蕴含易学思想,一只手在头侧前上摆,一只手在后轻贴命门;眼睛上看,下颌微收;前面的手是在开,后背的手是在合,恰恰形成了一个太极之形,动作漂亮雅致,更融汇天地之神韵于其中。“摘星换斗”又是一种特定的动作与架势,需要习练者有一定的练功基础才能理解从外向内的含义。再如,“倒拽九牛尾势”是意象思维的结果,意思是指能将九头牛的尾巴抓紧倒拉过来。“九牛”在功法里的内涵是指力大无穷,人潜在的力量是无限的。因此,在习练中要以“立象尽意”“得意忘象”为调心指导,方能达到较高的练功境界。
“九鬼拔马刀势”的“刀”的立意是脊柱。我们想从后背拔出一把刀,自然要把手放到脑后、脊背尽力伸拉。
“掉尾势”在古代又称工尾势。工,技巧也;掉,摆动的意思。这最后一式,是超级吃功夫的一式。
纵观易筋经十二个定势不难发现,脊柱的旋转屈伸并不是简单的定向运动(即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的运动),而是多样性的复杂运动,其中有脊柱的直接运动,也有脊柱的间接运动。如“倒拽九牛尾势”脊柱的侧向旋拧,脊柱呈麻花状运动; “摘星换斗势”“九鬼拔马刀势” 脊柱的螺旋升降,脊柱呈S 状运动; “青龙探爪势”脊柱的侧身弯曲,腰椎旋转运动;“卧虎扑食势”仿生导引,脊柱向前蠕动及脊柱呈反C状运动;“打躬势”竖直逐节弯曲,脊柱呈钩状运动; “掉尾势”反向侧曲,脊柱又呈水平C 状运动等,这些都是脊柱的直接运动。而“韦驮献杵第一势”“韦驮献杵二势” “韦驮献杵第三势”“出爪亮翅势”“三盘落地势”等,则是脊柱在竖直方向上,收缩和伸展脊柱及附近周围环境的运动,这种运动是脊柱的间接运动。
从每一招势的健身功理我们不难看出,易筋经之根本目的,是通过对人体阴阳之气的运用达到生命的和谐。如韦驮献杵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三势的封阴开阳或封阳开阴等,均是运用阴阳转化的规律,以开闭行气促进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摘星换斗势、三盘落地势中运用的升降转换;倒拽九牛尾势、九鬼拔马刀势、青龙探爪势中运用的旋转屈伸;打躬势、掉尾势中运用的屈伸开闭行气等,均同样贯穿着“易”理和阴阳之法。比如,“出爪亮翅势”。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该势通过伸臂推掌、展肩扩胸的动作导引,可反复启闭云门、中府等穴,促进自然之清气与人体之真气在胸中交汇融合,达到改善呼吸功能及全身气血运行的作用;可提高胸背部及上肢肌肉力量。又如,“九鬼拔马刀势”。此势通过身体的扭曲、伸展等运动,开、合、启、闭全身气机,使脾胃得到内按摩,肾得以强健;并具刺激玉枕、夹脊等要穴的作用。再如,“青龙探爪势”。中医将青龙喻为东方之神,具有避邪恶、调阴阳的作用,青龙的形象就是飞腾而上,其对应的五脏为肝,肝主生发。“青龙探爪”这个名字就暗示出这个动作可以调养肝气。而且,这个动作需要像青龙一样慢慢地生发。如果肝气生发得太快、太过,就会出现肝阳上亢等问题。“青龙”是生发;“探爪”则是将五指收拢、表示收敛,收到哪儿去?收到心包经上的劳宫穴处。
“卧虎扑食势”。中医认为“任脉为阴脉之海”,统领全身阴经之气。通过虎扑动作的后仰,使胸腹伸展,可以疏导、调养任脉;同时,调和手足三阴之气。
“打躬势”。中医认为“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经之气。通过颈、胸、腰、骶椎逐节牵引屈、伸,背部的督脉能得到充分锻炼,可使阳气充足,身体强健。
“掉尾势”。通过抬头、翘臀等反弓姿势,可伸展胸腹前的任脉,挤压刺激背后的督脉;身体躯干反复左右摇摆,对任督二脉可以起到进一步的调理作用。双手十指交叉反掌下按,可梳理调和上肢气脉;身体前屈,下肢伸展直立,可使下肢气脉得以梳理调和。这一姿势还可强化腰背肌肉力量,改善脊柱各关节和肌肉的活动功能,增强下肢的柔韧性及其稳定性、灵活性。
概而言之,深入了解易筋经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运动内涵、健身功理与养生作用,将有利于我们正确把握易筋经的精髓,知筋、识筋、养筋、炼筋,健身、防病、益智、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