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沈从文开始尝试写文章,但由于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他连标点符号都不知道怎么写正确,也从未想过自己能成为作家,只是希望文章能在报纸某个角落发表,那就足够惊喜了。
1924年12月22日,北京《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署名休芸芸的散文——《一封未曾付邮的信》,这是迄今为止找到的沈从文最早的作品。副刊开启了“北漂青年”沈从文的文学梦想,但他依然觉得自己不是有天赋的人,而是相对蠢笨的人,他觉得自己的作品从任何角度看都是稚嫩的。
1933年,沈从文刚刚和张兆和订婚,两人住在青岛。有一次,两人游览崂山“北九水”时,在公共汽车上,看到半山腰走过一个捧灵牌的女孩子,沈从文心有所动。他当即许诺张兆和要给这个女孩子写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边城》。1934年,《边城》一经出版,好评如潮。
1936年5月,距离沈从文1926年出版第一本文集《鸭子》正好10年,沈从文选印了自己的“十年创作纪念集”,取名为《从文小说习作选》,该选集由良友图书公司出版。“习作”两字显示出沈从文的谦卑,因为他越读书越觉得自己不足,越写作越感到许多欠缺。
那怎么还会写出如此多杰作呢?沈从文说,就是耐得烦。耐得什么烦呢?就是耐得住改,反反复复地改,一遍又一遍,从不厌烦。他不擅长使用标点符号,也不太懂文法,最后几遍就让妻子来帮他改。
张兆和也是一位作家。她1932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外语系,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费家的二小》《湖畔》等,曾任北京师范大学附中、二附中教师和《人民文学》编辑。有这样一位妻子帮他改文法、改标点,沈从文的文章就更顺了。
即便后来被称为作家、教授,沈从文一直觉得愧不敢当。《沈从文晚年口述》一书中收录了他在《湘江文艺》座谈会上的一次讲话,他说,自己从来没想过当作家,自己的本钱就是小学毕业,资格就是小学毕业生,别说考进大学,想考进中学都不行。但他并不以小学学历为羞,而是以它为起点,为基础,不断努力学习,终身学习。他说:“我没有别的能力,我非要靠这一只手撑着活下去。”
编辑 高塬 / 美编 徐雪梅 / 编审 许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