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正月,进士考试刚结束,担任点检试卷官的梅尧臣就在阅卷时发现一份以《刑赏忠厚之至论》为题的卷子,文笔和意趣非同一般。他把这份卷子推荐给主考官、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看了,觉得这卷子直奔主题,辞藻上没有过度的修饰,跟当时流行、他个人很反感的险怪奇涩的“太学体”很不一样,有心把它排到第一名;不过又觉得其文风有点像自家门生曾巩,就犹豫着放到了第二名。待放榜时才发现,写那篇高论、名列榜眼的新科进士,其实是一位来自四川眉山的陌生人,名叫苏轼,当时才21岁。
苏轼当然不止是考试厉害。4年后,他以“直言极谏”策问授官大理寺评事、凤翔签判,由地方到京城。接下来,他在官场里知名的举措,是熙宁四年(1071年)给神宗皇帝写内参。
他是聪明的,要对此时正推行的王安石新政提批评意见,先从一桩看似不搭界的小事下手:当时宫内太监为正月赏灯需要,一下子订购了4000多盏浙江出产的灯,项目上报给神宗,神宗居然要求降价收购。苏轼就专门写了篇《谏买浙灯状》递上去,直陈“陛下为民父母,唯可添价贵买,岂可减价贱酬”。没过多久再打听,皇上虽没直接回复他,却悄悄地取消了这买灯项目。他觉得机会来了,就接着连写两封长信给神宗皇帝,对王安石新法提出严厉批评。神宗依然没有给他回复,但他也没躲过新党的嫉恨。
不过神奇的是,即便经历了如此多且持续不断的挫折,苏轼依然没有得抑郁症,当然更没有自我毁灭。
元丰二年(1079年),正在湖州任上的苏轼,第一次遭受重大挫折:由于在官场文牍中不遵循常规,被人倒查前此所赋诗作,据说有不满朝廷的文字,下狱且几乎被判死刑,史称“乌台诗案”。侥幸出狱后,他在黄州、汝州担任团练副使。之后因政治形势的变化,他一度还朝,从礼部郎官做到了兵部尚书,其间还担任过杭州、颍州和扬州的知州。元祐八年以后,新党翻盘上台,他再度迎来厄运,被贬到了儋州,也就是天涯海角最南端的海南岛。据传当时之所以选儋州,是因为他的政敌觉得他字子瞻,“儋”跟“瞻”字形有相似处。官员左迁如此形同儿戏,令人震惊,当然也是极尽羞辱之能事了。
到儋州后的苏轼,在给友人的信里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在儋州3年,等到被召回时他已是“鬓发尽脱”,并且不久就客死他乡了。
苏轼生活的时代,印刷术早已普及。以此,无论是文章、诗作还是词,在苏轼生前均已有刊本,这是之前唐代名流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生前都没有享受过的待遇。这些刊本及其翻刻改编本,尽管在苏轼身后的一段时间里成为禁书,横遭毁版的厄运,但宋代雕版印刷事业的发达,使得官方的禁令,一定程度上成为苏氏作品最好的推销广告,半公开出版的苏轼别集,一下子成了那个时代的地下畅销书。我们今天能够读到苏轼相对完整的诗词文各类作品,与宋代这一独特的禁书文化政策不无关联。
细细捋一遍苏轼的经历,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被当时政治牺牲了最好年华与才能的人的悲剧。尽管苏轼是北宋文坛盟主欧阳修的得意门生,尽管他的文字曾被当朝皇帝称许,但当他非常尽责地投身于政治,提出合理化建议时,宋朝政治的党派特性,给予这个才气横溢又懂得节制的官员的,却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无情打击。原因无它,只因他不懂得站队的重要性。他的职位和性格,令他要说“对事不对人”的真话,而现实世界里的党派潜规则,要求的其实是“对人不对事”。所以即便被皇帝称赞过,他的任职地还是越贬越远,官也是越做越小,最后即使被召回,却连个落脚乃至落葬的地方都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尤其令人唏嘘的,是他每转一个地方,就要给皇帝写折子致谢,其中最重要且从来都不会缺少的内容,就是做极其严厉的自我批评乃至自我贬损。
不过神奇的是,即便经历了如此多且持续不断的挫折,苏轼依然没有得抑郁症,当然更没有自我毁灭。
南宋陆游曾在所著的《老学庵笔记》里,记录了一则苏轼、苏辙兄弟同被贬官到南方时的佚事,说是兄弟俩一起南迁,相遇于梧州一带。二人看见路边有卖汤饼的,就一起买了两个吃。但汤饼“粗恶不可食”,苏辙不喜,只好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却转眼就吃完了,还悠悠地喊着弟弟的小名,说:“九三郎,你还打算再咀嚼一下吗?”说罢大笑而起。我们循着此例上下探究,会发现苏轼最重要的自我排遣方法,是随遇而安,达观地看待生死。其实,早在第一次贬官时期,他就以一首《定风波》词,表达了自己不为风雨所左右的心绪: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前写有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词写的虽是一次众人半道遇雨而雨具不在身边的狼狈经历,但苏轼自述的“余独不觉”姿态与“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主观叙说,呈现的是一种看透人生、淡然超越一切风雨的境界。而在《赤壁赋》里,苏轼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般超大时空的描述,淡化了个体的重要性,也化解了个人的不幸。
苏轼确实是非常豁达也非常聪明的人。而作为一个官员,无论在职与否,他最让后人敬仰的,不单是在各处留下意味隽永的诗文,更是为官一地、造福一方,用给百姓办实事,来应对宦海浮沉中的虚空。在徐州,逢黄河水泛滥,危及城池。他亲自率五千余人,连夜行动,成功地堵住了肆虐的洪水;在杭州,他疏浚西湖,堆湖中淤泥,筑六桥之堤,“苏堤”至今名闻遐迩。即使被贬到了儋州,连居所都要亲自动手建,心里挂念的却依然是普通黎族百姓的生计与健康。
在漫长的历史中,苏轼是以文学家而闻名的,中国文学史也确实给了他很高的地位。他对自身的理性处理方式和达观的人生态度,对宋以后中国文人的普遍性格和行事方式有很大影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所写已不止是兄弟间因所处物理空间遥远无法聚首的遗憾,而是所有人共通的人生中难免会遇到的诸种遗憾和无奈,苏轼则为之提供了简洁的排遣方法;“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因此也成为近千年来中国人最熟悉也最温馨的中秋节祝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是中国人跳出自我看自己的最明快的人生指南。
能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东坡,不止是为诗文创造了一片新天地,为词开拓了一方新疆土,为喜欢风雅的士大夫阶层提供了艺术化生活的谈资,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一种看似平淡、其实极具深度的人生境界,一种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以自己的方式消解紧张与压迫,真实认真地过好每一天的境界。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编辑 陈娟/美编 徐雪梅/编审 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