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的核心要义及进路选择

2024-07-31 00:00:00张艳张维

【摘要】课程思政是高校发挥各门课程育人功效、构建育人合力的必由之路。从学理及实践的角度搞清楚课程思政“是什么”和“不是什么”,才能在深刻理解课程思政核心要义的基础上将其落实落细。课程思政是教师能力提升、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学生获得感增强的深度融合。《宪法与行政法》课程有效开展课程思政,需在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模式OLIESR前提下,完善建设目标工作体系,优化课程思政教学的供给方案,同步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与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等。惟其如此,才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学生育人与育心、做人与做事、知识获得与价值培塑的统一。

【关键词】 课程思政;教学;核心要义;进路选择

【中图分类号】

G6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009(2024)04-0101-07

Core Essence and Approach Sele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Taking Constitution and Administrative Law as an Example

ZHANG Yan1, ZHANG Wei2

(1.School of Marxism, Lanzhou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Lanzhou 730010, China;

2.School of Health Management, Gans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Lanzhou 730010, China)

Abstrac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is the only way for universities to leverage the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of various courses and build a collaborative force in education. Only by understanding the core ess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academic theory and practice can we implement it in detai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is a deep integration of teacher’s ability improvement, explo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2eJSdO8fLTER5UB0e9pmw==d enhancement of students’ sense of achievement.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nstitution and Administrative Law course requir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udent-centered, goal-oriented” teaching model OLIES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goal work system,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supply plan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and the simultaneous enhancement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bilities.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achieve the unity of educating students and nurturing their hearts, being a good person and doing things, acquiring knowledge and shaping values in a subtle way.

Key words: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core essence; route selection

高校课程肩负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培塑的使命。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体系、全方位、全过程。《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的发展需求,结合学校的发展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1]此纲要要求课程思政在具体操作层面必须将地域独特性、人才培养差异性和课程间的整体性结合起来统筹规划,以合力共促方式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课程思政“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当下课程思政建设可谓气势烜赫,这不仅缘于教育主管部门的导向,也受益于部分高校的成功实践。但从学理视角对课程思政“是什么”未必有清晰的认知,以致实践层面出现“刻板思政”“泛思政化”等不良现象。

(一)课程思政“是什么”的学理分析

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高校非思政课的教学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等学科的支撑紧密相联、与新时代大学生彰显的特征紧密相关、与新时代人才强国的要求紧密相合。故为“刻板思政”“泛思政化”纾困,对课程思政“是什么”的学理分析至关重要。

1.课程观念变化的现实要求

课程观是对课程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传统课程观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知识传授。现代课程观更倾向于把教学看成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中获取经验,这就极大地拓展了课程概念。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指示精神中,我们看到课程观念发生转变。即“课程”不再局限于课程表上的名称罗列,学生的学习也不再单纯满足于专业知识的获得,而是广域地将专业技能、价值理念、做人做事、责任担当等融为一体的系统工程。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

《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四史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2],高校所有的课程具有育人功能,所有的教师负有育人职责,课程思政的开展是落实这些任务的重要途径。

3.社会主义人才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遵循 “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终身学习、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发展、共建共享”基本理念[3]。不难发现,目标能否实现与当前高校培养人才的政治觉悟、思想水平、道德品质、专业技能等成效密切相连,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之“盐”有机溶入专业教育之“汤”密切相关,以合力实现思政课与非思政课质量的同步提升[4]。

(二)课程思政“不是什么”的现实审思

为有效攻克思政课和非思政课“两张皮”的顽疾,在教学中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培塑的有机统一,基于课程思政教学的推进现状进行审思:

1.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不是“替代”

时至今日,课程思政经历了从局部实践到国家政策层面的硬性要求,从个别课程关注到所有课程贯彻,从教学设计改革到校园整体育人环境构建的全局性发展过程,但在实践中存在不协调性。如部分高校不甘人后地探索,似乎不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就是不通时宜。结果导致部分没条件的高校或课程生搬硬套课程思政,甚至有些高校或课程急于打造所谓的“课程思政”新品,却忽略了该校思政课的改革与加强,甚至有以课程思政取代思政课程的不良倾向。从两者的本质及其实践来看,显然不是要以前者替代后者,而是要同路偕行,最终实现其他课程、思政课程在育人目标上的补齐、互促与协同。

2.课程思政建设是“润物无声”不是“立见成效”

作为教育转型、创新发展的课程思政,必然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特点,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但有些人过于迷信课程思政,认为是灵丹妙药只要推行就能“立见成效”。实践中的认识不够、认识不清导致部分高校、教师盲目跟进、一哄而上。课程思政的开展不是将零散的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生搬硬套,更不是用思想政治教育替代原课程,需要基于专业课程特性、学生特点等,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开展,其效果也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推行不仅要讲求“营养”,还要重视“口味”,因为口味的多样化更有利于营养的均衡,也更有利于营养的吸收。

3.课程思政的重点是教师对讲授内容的“重构”而不是思政元素的“堆砌”

实践中不难发现,探索和讲授课程思政的教师首先必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知识、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立德树人的自觉意识,这是“知识+素质+意识”的统一。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协同效应,形成课程育人合力的过程中起关键因素的是教师。经调查和访谈得知,有些教师认为某些核心专业课程难以开展课程思政;有些教师认为这样一来增加了教学内容,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影响其教学进度;有些教师至今还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在课堂上讲一讲人生感悟、进行简单的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

实践中,由于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清晰,加之仓促上阵,甚至全面开花,有些高校、教师的做法使得其内容粗糙,甚至徒有形式,这不仅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还必然影响其效果。因此,亟需精心打磨教学内容,认真谋划教学环节,及时掌握学生关切,以避免出现类似全课程简单“堆砌”思政元素的不良现象。实践中,对专业课程要根据专业特点、社会需求、学生特点等,深挖细掘专业知识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深入研究其育人目标,科学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实效性。

二、《宪法与行政法》课的课程思政整体构想

基于对课程思政“是什么”和“不是什么”的深刻理解,以及课程特点、学生特点等的综合评定,制定《宪法与行政法》课的课程思政版教学大纲,开发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素材资源包,构建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组织与实施。

(一)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的OLIESR教学模式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的OLIESR模式[5],即O-Objective(目标,即学生通过学习能获得什么、教师该如何做可以让学生获得、教师如何知道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L-Lead-in(导入,即包含导入的目的、原则、形式、必要性)。I-Interactive teaching(交互式学习,内容包括:交互的核心: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互动,并对学生做出及时回应;交互的关键:课堂内容和活动的组织;交互的目的:思维培养、专业逻辑构建、 重难点突破、教学目标达成等)。E-Evaluation(评估考核,即关键是:评价要素方面,是否只评价了知识和目标的达成、素质目标通过什么方式达成、评价有哪些方式、是否有效;教学成效方面,获取学生评价、集体备课展示评价、督导专家评价或公开课展示等的评价)。S-Summary(总结提升,即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总结提升的目的、原则、形式、必要性等)。R-Reflection(反思,围绕最初的目标、教学实施、教学成效、教学评价与反馈进行理性反思,持续改进)。

此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设计立足学科视野、理论、特点和方法,有助实现知识传授、学生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形成育人合力。”[6]

(二)深层次教学目标与课程思政元素的一体化设计

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首先需挖掘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学融入元素等,以便教学目标与课程思政融入元素的一体化设计[7]。

具体到《宪法与行政法》课的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设计如下:

(三)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以学生的获得感增强为关键

教学设计中如何贯彻以学生为中心?讲授中如何做到自然融入?如何增强“学思用”结合的获得感?一是合理融入知识。要把课程本身的内容充分利用,合理划分知识点,板块化汇成知识群,供学生线上线下学习。二是科学融入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从宏观层面抓住中国共产党“能不能”、马克思主义“行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不好”,加深学生的理解认知,提高其政治辨别力[8]。三是升华融入思考。把育人元素和新时代需求紧密结合,从历时和共时、国内和国外的视角审视社会发展,引导学生投身于变革年代。四是增强融入温度。课程思政首先要做到教师“信”,让教师有激情,让课堂“有趣味”,然后要做到学生“学”,愿意学,让课堂“有期有望”。因此,增强学生获得感的指标侧重于:

1.做人与做事协调统一

深入探索教育改革,引导学生将做人与做事协调m8ST6jKho55+bAK1ONkh5l+0orAvjEpzmu21mjrjGS0=统一起来。寓思政教育于专业教学之中,重点是要将思政教育元素科学合理地渗透在教学中。例如,在讲授行政行为中的行政处罚时,根据教学内容与设计,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行政处罚是国家行政机关对行政违法行为人实施的制裁,对维护公共秩序及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可以通过生活案例“一超市在店内显眼处贴了‘偷一罚十’的警告,李某在购物中因偷了一支牙刷被超市保安当场抓住,超市要求对其按‘偷一罚十’进行处罚。问题:请结合法理分析超市行为的性质”,通过小组的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用专业知识去思考、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受到专业理论、法律思维、团队协作、认真高效、辩证唯物主义法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做人与做事协调统一的重要性。

2.专业知识转化为行为能力

对课程思政的实施评价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应该体现鲜明的知、情、意、信、行的统一和学生主体的发展[9]。就课程思政评价而言,需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内容纳入其中,需将外在评价逐步转换为学生内在发展评价,体现评价的多元性、合理性。因此,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文件审定时要重点考量“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可能也由于长期受到唯“量化”或者唯“指标”的评价机制导向的影响,实践中对专业课程的评价主要还是采用原有的评价标准,或者有些学校则简单采用了问卷调查或者当堂让学生打分等方式,造成了评价形式的随意,也导致结果不全面和不准确。同时,也要深入落实教育部关于清理“五唯”的政策导向,避免将课程思政的教学落实评价变相地量化为发表论文、申报项目、奖励荣誉等,让课程思政回归教育的本质和初心,以为其见功见效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10]。实践中,课程思政的见功见效也需要时间来证明,因此,也可以通过对就业成功的学生或者对毕业生的回访来分析和审视课程思政的效果,做到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在学生的行为能力中深入反思课程思政的见功见效。

三、《宪法与行政法》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有效实施进路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是以课程为基础,以思政为重点,再根据课程特性、专业特点、学生需求、时代需要恰当地融入思政要素。在精准理解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基础上(“是什么”和“不是什么”),为确保《宪法与行政法》课的课程思政教学落实落细,从建设目标、工作体系、优化供给方案等角度提出进路设计。

(一)完善“1+2+3+4+5”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工作机制

实践证明,课程思政建设不是思政元素的简单堆砌,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平台、载体,也需要用制度来加以保障。为确保《宪法与行政法》课的课程思政教学见功见效,需完善“1+2+3+4+5”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工作机制,具体内容:借助1个教学平台:超星学习通或雨课堂或对分易等教学平台。可以进行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增强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性、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域和场域。完善2项教学机制:完善系列保障机制之下的教学运行机制、反馈考核机制,使课程思政的推进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设计3级教学目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育人目标具体、思政元素鲜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形成4类教育实效:课程思政实施后让学生感受到特色性、实效性、示范性、引领性。进行5层教学反思:授课后在整体设计、自然融入、德育渗透、育人育己、及时改进方面换位思考和进行反思。

(二)优化课程思政教学的供给方案

为优化《宪法与行政法》课的课程思政教学供给,深化专业课程育人,设计以下教学优化供给方案,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开辟新路径:

在优化方面注意科学设计,例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深化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更加合理,落实落细课程思政集体备课、磨课,完善教学反馈与考核,分步骤、求成

图1 《宪法与行政法》课程思政教学供给方案

效地实施,做到课程思政以隐性育人为主、显性育人为辅,以科学设计“默默无闻”地配合“思政课程”,与其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既使人充分感受到强大的正能量与主流价值,体验到什么叫立场鲜明,又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影响,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11]。老师在“教”上务求实效,学生在“悟”上入脑入心、在“干”上担当作为,形成各类课程育人合力最大化的协同效应[12]。

(二)同步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与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教师育人意识的强化,育人能力的提升,影响着课程思政的见功见效[13]。现实中,部分《宪法与行政法》课或其他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缺乏思政育人能力,即部分教师只具备教专业知识、通识知识的方法、技能等,在挖掘所教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发挥育人作用方面有所欠缺,从而影响了课程思政的落实落细。

1.为深入人心加强提质增效培训

部分学校对课程思政的相关培训虽已落实或在落实,但覆盖面太小、指导不到位,导致有些教师不会挖掘本学科蕴涵的课程思政资源或对其挖掘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部分教育部门、高校对培训指导落实不到位。任课教师是推行课程思政的关键,但因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不到位、育人能力缺乏,因此不能很好地履行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职责。另一方面,教材使用没有与时俱进。有些教材由于没有及时修订与更新,所以有些高校、教师使用的教材没有涵盖科学、广阔的思政元素。如有些人文社会科学的教材,可能侧重知识的系统编撰或理论阐释而忽略了思想文化、历史文化等精神层面的知识;部分自然社会科学的教材,可能过于侧重能力技能或实验数据而忽略了一定的价值导向,或缺乏科学素养、专业伦理等人文情怀方面的引导与熏陶。导致有些高校使用的教材缺乏足够系统的、显现的育人资源,当然也影响了教师的挖掘能力与育人能力。

部分教师由于育人能力缺乏,在讲授学科知识时片面地把思政元素加入教学,导致有些教师生搬硬套地快把专业课上成了思政课。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专业课程知识的传授,也让有些学生对任课教师的刻板而不专业的“说教”感到无奈与反感。为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化教师找准育人角度,提高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实落细、见功见效。一要组织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高质量培训。例如,“同向同行 深耕课堂”(即邀请课程思政名师或团队进行示范课堂)、“教学工作坊”(即以一名主讲人为核心,多名教师在该主讲人的指导下,实战、探讨、反思课程思政的设计与示范)、“课程思政研讨会”(即一人主讲或者是一人主讲,其他参与者谈感受)等。二要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例如,充分利用融媒体支持各地各高校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分区域、分学科、分类型进行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等活动,促进优质资源在高校间共享共用。依托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进行课程思政育人资源挖掘、运用等培训。三要支持高校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以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

2.为落实落细重视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的重要方式。有利于老师们贡献集体智慧、共享优势资源,找准课程的育人角度,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科学设计教学方案,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水平。希望各校各院系重视以点带面、引领示范,落实落细集体备课活动的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

集体备课中充分运用老教师的传帮带、课程思政的模范教师、教学名师或带头人的引领示范等方式。例如,举办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展示或竞赛(要素涵盖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思路、思政背景、思政元素、课程思政融入点及方案、思政元素挖掘、讲授过程、实施路径、教学反思等),展示或竞赛后围绕以上要素展开深入讨论,可由本校或其他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家、模范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围绕思政元素的深刻内涵、精准表述、自然融入等方面进行点评和指导,详细阐释课程思政教学特色、改革、技巧、效果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拓展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思路、方式和方法。

3.为激励导向打造特色示范课程

每门课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不同,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时要结合专业特点、学生特点和时代需求,切忌把各类课程机械、被动地融入思政元素。课程思政的倡导和实施是一项系统、长久的改革过程,贯彻中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因此,高校、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实际、专业特点、课程本身蕴涵的思政元素等因素,选择部分课程作为试点建设,部分课程作为示范课程,然后以点引线、以线带面地打造特色课程思政金课,最后逐步辐射带动,以推进其他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

一方面,打造一批特色课程。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学科优势、专业特点、学生需要、时代需求,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课程思政名师等有计划、有步骤、分批次、分层次开发特色课程。例如,在公共基础课程方面,重点建设一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的课程;在专业教育课程方面,深度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专业伦理、精神等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以增加专业课程的知识性、思想性、引领性、时代性、开放性等;在实践类课程方面,注重红色基因赓续,坚定文化自信,教育和引导学生扎根地方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和锤炼意志品质。另一方面,打造一批示范课堂、示范课程。示范可以是对原有课程的改革,也可以是针对新开设的课程,只要能坚持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课程建设与深化改革相结合、重点推进与鼓励创新相结合,明确建设目标、原则、实施步骤和任务要求,就先行进行试点,总结经验,在形成成熟做法基础上,进行复制、推广到全校所有课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2020-05-28)[2023-12-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eqid=b04748c500024fb1000000036447884a.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21-07-12)[2023-12-20].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7/12/content_5624392.htm?eqid=86830af200041c6400000002646 1f3eb.

[3]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3-12-20]. 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4] 陈磊,沈扬,黄波.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方向、现实困境及其实践超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4):51-53.

[5] 李侃侃.基于O-LIS-E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模型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23(4):105-112.

[6] 王英龙,曹茂永,刘玉,等.课程思政:我们这样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82-85.

[7] 郭春霞,于波,周海东,等.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探讨[J].中医教育,2021(40):23-26.

[8] 丁锋.以标准化方法开展中国四史并联融通思政课与课程思政[C].佛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21.

[9] 张华.高校课程思政内涵建构及实践路径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20.

[10] 曹敏,王志刚,张敏.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实效性探究—以西安工程大学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1):96-99.

[11] 赵继伟.课程思政建设“泛化”现象论析[J].教育文化论坛,2021,13(1):22-27.

[12] 王祖山,谭雪霏.课程思政从“悬浮”到“落地”的实践策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3(4):165-172,188.

[13] 杨金铎.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1.

[责任编辑:李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