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内容,基于CiteSpace软件挖掘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揭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热点和趋势。结果表明,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专业融合等研究主题是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领域的关注点,该结果为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者提供了研究依据,为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可视化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009(2024)04-0093-08
A Review and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Research on Innovation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YAN Ying-qi, JIN Yuan-jie, LIU Bo-lia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Lanzhou City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Abstract: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CiteSpace visualization software,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mined, the academic papers in the field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search are analyzed for their content, and the hotspots and trends in the researc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re revealed through visualization analysi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earch them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 cultivation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fessional integration are the concerns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he results provide a research basis for the researcher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promo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field.
Key words:visual analysis; college stud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iteSpace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手段,受到社会大众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创新创业领域,传统的“从事科研、搞技术创新”模式已经不再适用,需要一种更为全面和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各大高校要对创新创业课程进行合理设置,建立融合性的课程体系,并明确阐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重要性[1]。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创新型综合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等院校的哺育,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必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同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社会大环境的支持下,创新创业教育已经驶向新的轨道,迈向新的台阶。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作用进一步促改革稳就业强动能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大力提升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支持高校示范基地打造并在线开放一批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加强创业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3]。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继续加大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项目资金”支持引导各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设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和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支持在校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4]。
本研究以近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知网文献为研究素材,结合高校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实践,采用科学计量法梳理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研究热点问题,探讨服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动向,为未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研究提供借鉴。
一、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为了便于分析且让数据更具借鉴意义,本研究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获取数据。通过高级检索方法将文献来源定为全部中文检索,时间期限为2010—2022年,共13年的CSSCI核心期刊文献,检索时间具体为2023年4月22日。检索后经过数据整理,获得1032篇文献,聚合在以“Refworks”格式保存的数据源中。
(二) 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一种可视化分析工具,它基于Java语言环境,旨在帮助用户探索科学文献以发现其中隐藏的模式和趋势,它将科学文献中的关键词作为节点,这些节点之间的引用关系作为边,生成一个可视化的图形展示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关系。CiteSpace主要基于生成的图形,进行分析和解释,发现文献中的模式、趋势在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最终构建作者共现分析、机构共现分析及关键词共现分析等知识图谱,更深层次聚类知识图谱以及可视化突发词分析图谱,对13年来CSSCI来源期刊论文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二、数据分析及图谱解析
(一)发文基本情况
1.年载文量统计
2010~2022年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主题为“创新创业教育”的CSSCI期刊文献共1254篇。如图1所示,论文载文量的变化可以清晰观察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有关主题“创新创业教育”论文数量于2015~2018年间上升幅度比较大,随后几年基于平稳,到2019开始回落。但从图1可以看出,2019年后的CSSCI核心期刊发文量年均也在30篇以上,就核心论文来说数量还是比较可观,说明学术界整体上对“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仍具有相当大的兴趣,只不过是受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影响,发文量趋于平衡。
图1 13年发文量分析
2.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分析
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分析是指利用网络科学的理论和方法,Citespace软件中能够共现知网下载的作者、机构和参考文献三种类型。在作者共现分析中,从连线的密度可以分析核心作者在此领域的合作强度。共现时CiteSpace将多个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表达为图形化的网络结构。在作者合作网络图谱中,每个作者表示一个节点,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边来表示,边的权重可以表示合作的频率或其他度量指标。通过分析这些网络图谱,可以揭示作者之间的合作模式、关键作者和领域内的合作研究方向等信息。如图2所示的作者共现图中,共出现424个(部分显示)作者,连线152 条,网络密度为0.0017。图2节点中可以看出有1个明显的大节点,显示作者是王占仁。王占仁做为第一作者,从2015年到2018年间共撰写14篇CSSCI论文,主要从中国高校创新创业评价、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关系,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途径等方面对主题做出阐述。从图2还可以看到有不少作者合作群,王占仁虽说是最多的主题产出作者,但他并未形成合作群,而吴爱华和多人构成合作群。由吴爱华为中心的作者群也较早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这个主题进行了研究,这一大的合作群主要基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体系的建设方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展开研究[5~6]。图2中也有节点之间只有一根连线的小合作群体存在,合作仅限于二人,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徐小洲等作者是该研究主题的新生研究者,徐小洲主要从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支持系统建设展开研究。但是,合作群体间无网络联接,或者是只有一两根连线,说明已经没有之前几年那样联接紧密的合作群体,在该领域作者间的学术合作已经趋于松散,目前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处于比较分散的状态。
图2 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3.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分析
图3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同作者合作网络共现相似,图中可见节点和隐藏节点共274个,密度为0.0024,连线为88条,说明跨机构合作研究非常多。在发文机构方面,形成了以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北京联合大学、中国工程院等为中心的代表性发文机构(见表1)。其中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为最早研究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是发文量较多的新生力量,其他如表1中机构为主要研究机构。
图3 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排在第一位的发文机构是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发文量为23篇,该研究中心成立于2007年,主要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其主要职能是以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重大问题为导向,聚焦学术前沿,形成了五个具体研究方向,其中之一是大学生成长热点难点问题研究。排在第二位的发文机构是北京联合大学,发文量是11篇,该校拥有北京市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3个,作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通过研究机构的图谱分析,主题研究的中坚力量主要是高校,反映在发文量上(见表1),前二十名机构中高校或依属于高校的机构多达19所。但需要引起关注的是,从机构地域分析,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仅限于同一地域,并且高校的合作交流仅限于其自身内部,和其他机构的合作较少。由此可见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并没有形成群簇现象,在未来该领域的研究中,尤其是高校和机构间的合作交流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三、研究热点和前沿分析
利用CiteSpace中的关键词共现技术对2010~2022年创新创业教育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和聚类,对此领域的热点与前沿问题研究作出深入分析。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这里共现词分析方法选择以Keyword为节点识别研究热点。时间区间设置为1,时间跨度设置为2010~2022年,抽取对象设置为Top50,最终产生308个节点,527条连线。根据软件统计结果(见表2),频次高、中心度大于0.01的关键词除了主题关键词创新创业及与之有关联密切的高校等,其他重要的有:人才培养(61)、专业教育(24)、创新教育(18)、创客教育(15)等。但要注意不是所有的高频关键词都具有高的中心度,高频关键词并不能很精确地确定研究热点。在Citespace中生成的图形可以显示每个节点的中心度大小,因此用户可以直观地了解节点在网络中的重要程度。在软件中中心度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概念,中心度高的关键点词(Centrality≥0.1)被看作是关键词词频知识图谱的拐点,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本领域的研究热点。从表2中显示的中心度可以看出,“创新创业”和“创业教育”是网络的支撑点。其中,“创新教育”的中心度是 0.37,它对网络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而“创业教育”的中心度是 0.24,仅次于“创新创业”的中心度。“创新创业”和“创业教育”对整个网络的稳定性奠定了基础。因此“创新创业”“创业教育”是主要的研究热点,次研究热点是“高校”“人才培养”和“大学生”等。
(二) 关键词突现分析
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关键词突现分析主要通过挖掘方法,识别文本中出现频率较高并具有重要性的关键词。获取关键词后,提取出研究主题领域具有突出推动作用的技术、理论和方法等研究热点与热点的演变[7]。为了追踪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热点的拐点,如图4所示是CiteSpace软件自动过滤了研究主题“创新”后的前14个突现关键词时间分布(2010~2022年)。这14个突现关键词代表着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领域的几大热点,在短时间内(3年~5年)突现关键词的研究呈爆发趋势,但是这些突现关键词不会一直“热门”,随着时间的推移,突现关键词会发生改变,也就是研究热点会随之变化。结合表2关键词频次、中心性和图4关键词突现研究,以及图5关键词时区图谱分析可知,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热点从最初的高等教育、创新教育等转向了新工科、产教融合、劳动教育、思政教育和影响因素,并且可以看出,思政教育和课程体系的研究持续至今。
(三)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分析是对某一研究领域内的具有相似研究主题的关键词形成的网络化群组,每个群组的主题由群组内个体来标识。群组从0开始编号,即#0是最大的群组,接下来是#1、#2……在本研究中,主要运用对数似然率算法聚类,在每一类中以该类LLR算子最大值的名称作为该聚类的名称。图5中CiteSpace关键词图谱共生成13项,其中Silhouette值是一种聚类评估指标,用于评估聚类的质量和一致性。较高的Silhouette值表示聚类中的对象互相之间的距离比聚类之间的距离更近,在Citespace中,Silhouette值可以用来评估学术文献之间的相似性和区别性。在图5中Silhouette = 0.9512>0.3,说明聚类非常显著。Modularity衡量的是学术文献网络的分组质量和区别度。分组质量越高,表示簇内文献之间的相似性越大,簇间的文献差异性越明显,信度越高,图5中Modularity Q= 0.8566>0.7,显示聚类信度较高。为了更清晰地对热点进行分析,将13个聚类分为四大类,分别为: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研究、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的关系研究、创新创业与专业融合研究、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
(1)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研究——4个聚类
这4个聚类分别是#0创新创业、#1创业教育、#5高职院校和#6创新教育。在该大类下提取出的特征词主要有创业理论和高等教育等。这4个聚类主要侧重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涉及高校教育理念的转变。如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关系的认识上,曹扬认为创业教育不能作为单一的个体存在,它必须和就业教育紧密结合,二者是相互依存、强烈互补的关系。因此需要新的理念宏观调控、整合这些教育实践。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失去原生态的内容,要把它放在具体而清晰的范围内充分组织与开展,最终获得应有的专业化积累[8] 。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强化政府的推动功能,明晰创业教育素质理念,这将使创业教育全面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9]。创新创业教育近年来已经成为学校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地方师范院校应构建创新创业体系并整合共享机制,融入国家和地区“双创”体系,全面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层次[10]。
图5 关键词聚类分析可视化图谱
从这一聚类可以看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主要涉及创新创业理论。创新指的是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新的价值和市场,从而获得经济上的成功和利益。创业则是指创建企业或事业的过程。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大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另外,大学生就业理念和职业规划理论也构成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理论关注学生的职业目标和就业观念,以及如何规划和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它们对于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2)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的关系研究——2个聚类
这一群组包含两个聚类,分别是#2人才培养和#8创新精神。聚类中的特征词主要提取为人才培养、创业意识、创业能力、高校等,它们偏重于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二者关系问题的研究。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充分重视创新性与视野性以及人才的综合素质,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构建符合我国实际需求的创新系统是相当必要的。在国家政策强有力支持下,深度剖析国家创新系统的内部结构以及高校在其中的重要主体地位,分析高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之间的纽带,然后提供新技术诸如数字化等,力争将高校建设为创新创业实验基地,推进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将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紧密结合是构建国家创新系统的需要,也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历史使命[11]。
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人才,这类人才可以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为社会注入活力和创新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可以获得创业知识和技能,进而实现自主创业或参与创业活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创新创业实践也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过程。一方面,人才培养可以为创新创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另一方面,创新创业的成果也可以反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资源,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3)创新创业与学科专业融合研究——2个聚类
创新创业不能离开专业发展单独建设,它都是依附于专业基础之上的创新。创新创业与专业融合研究这一群组主要包含#3新工科、#4专业教育两大聚类。在该类提取出的特征词主要有专业教育、培养模式、新工科、融合等。由此可知,这2个聚类主要侧重于创新创业教育在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融合。从国际客视角来看,英美等发达国家很早就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成果,它们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中国家战略定位高,思路与理念比较清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比较独立与完善,能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另外,国外的高等教育通过鼓励教师创业、提倡项目运作、注重交叉,打造了形式丰富、国际化的实践教育平台[13]。从国内研究分析,结合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年来国内高校双创教育的热点研究。国内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方面形成两条清晰的进程:一是融合理念和创新机制的深度契合,这方面虽然有一些分歧,但是在当前建构出了广谱与嵌入两种主流融合机制;二是各级各类高校在创新创业实践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建成了具有成功经验的创新创业示范院校,其中以工程专业尤为凸显,工程专业有可能成为融合的突破口[12]。
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科专业建设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两者的融合对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而学科专业建设则是根据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和发展方向,对学科专业课程进行建设和优化,两者有机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与学科专业课程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创新创业教育还可以与学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创业大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学科专业建设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和发展方向,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践平台。
(4)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5个聚类
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是目前创新创业的研究瓶颈,如图5所示,将#7路径、#9创业、#10创业实践、#11众创空间和#12生态系统归为一类。基于LLR算法的特征词分析为:路径、资源整合、创业、工匠精神、创业实践、众创空间、创客教育等。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首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创新加实用的复合型人才,而创新创业教育正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路径。目前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开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路径,以及如何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卢东祥等人提出了以项目为载体,以创新创业竞赛为抓手,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并为有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以及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做富有启示性的探索[13]。随着高校众创空间的诞生,创客教育的发展激发了高校学子的创造活力,构建众创空间开展创客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14]。根据高校众创空间的功能定位,未来高校要充分走产教融合路径,全面提升众创空间科学发展[15]。可以看出,创客教育与众创空间的迅猛发展是当前创新创业重要路径。
开辟创新创业新路径时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竞赛与活动的开展,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建设等,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从聚类可以看出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比较多,而创客教育与众创空间是当下比较流行的途径,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已经开辟了众创空间开展创客教育。众创空间和创客教育的关键点在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知识的灵活应用和创新创业的HrqsnA1pm2Uc9Rt4xClmVA==发展。通过相互支持和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
四、结论
(一)可视化研究总结
通过对2010~2022年CNKI数据库中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文献进行年发表量、作者和机构合作情况、热点和前沿分析发现:许多研究者对创新创业教育领域表现出浓厚的学术兴趣,其中,王占仁、吴爱华是该领域的代表性研究者,主要研究机构则包括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和北京联合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旨在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的重大问题,具体研究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北京联合大学的研究重点是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并拥有3个北京市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但是,该领域尚存在机构之间合作交流较少的问题,在后续的研究中应该加强机构间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法和拓宽数据采集渠道,提高该领域研究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研究水平,以更好地推动该领域的发展。从关键词共现分析和关键词聚类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热点丰富,聚类群组类目广,主题比较广泛,表现出广大研究者对创新创业教育领域浓厚的学术兴趣。
(二)未来的研究方向
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可视化分析存在的问题,在未来的创新创业教育层面,学科分布不能仅限于工科,要持续扩大学科分布,加强不同领域中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性,例如新文科建设中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开展;必须加强机构合作和作者合作,以使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能够持续下去,并且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在创新创业教育现有热点的研究基础之上,不断挖掘、探索未知领域,扩展研究热点,使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多元化发展。展望未来,创新创业教育还需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实践机会;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入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资源,提升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影响力;大力推动校友网络建设,发挥优秀毕业生的榜样作用,助力更多的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
【参考文献】
[1] 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2010-05-04)[2010-05-13].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04)[2015-05-13].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作用进一步促改革稳就业强动能的实施意见[EB/OL].(2020-03-30)[2020-07-23].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7/30/content_553 1274.htm.
[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EB/OL].(2021-09-22)[2021-10-12].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0/12/content_5642037.htm.
[5] 郝杰,吴爱华,侯永锋.美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7-12.
[6] 刘志军,郝杰.美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实施[J].中国大学教学,2016(10):43-47.
[7]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研究,2015,33(2):242-253.
[8] 曹扬,邹云龙.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创新教育的关系辨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99-202.
[9] 周志成,刘金兰,宋杰.创业教育要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3(4):109-117.
[10] 恽安平.基于资源要素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8(9):88-89.
[11] 周琴.双创背景下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及定位[J].中国高校科技,2018(8):84-86.
[12] 王秀芝,刘志强,吴祝武.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高校科技,2019(4):92-96.
[13] 卢东祥,曹莹莹,于建江.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J].江苏高教,2021(7):85-8.
[14] 米银俊,许泽浩.全过程融合构建创客教育生态系统[J].中国高等教育,2016(11):46-48.
[15] 张育广.高校众创空间的建设实践及发展路径——以广东工业大学创客空间的建设实践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7(7):81-83.
[责任编辑:铁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