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翻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策略

2024-07-31 00:00:00吴熙

【摘要】文化强国战略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甘肃省某地方本科院校调研发现,省属应用型高校翻译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文化自信视域下全面推进翻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策略,包括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学科素材和思政元素的融合、专任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及多元化评价机制的构建。

【关键词】 文化强国战略;翻译专业;文化自信;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H059-4;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009(2024)04-0088-05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forTranslation Major from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WU X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Lanzhou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Lanzhou 730000,China)

Abstract:The strategy of developing a strong socialist culture makes new requirements for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for translation major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in Gansu. The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in terms of optimiza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the fusion of disciplinary materials and ideology element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ers' education ability,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mod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diversified evalu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the strategy of developing a strong socialist culture; translation major; cultural confidenc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无一不代表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作为语言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翻译专业不应只强调其工具性,更应凸显其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和优势,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进行认真思考,发挥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主要窗口的作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传播中国声音的新时代外语人才[1-5]。

一、文化强国战略对翻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交织融合中,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理解,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翻译兼具文化承载与传播工具的双重属性,具备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潜能与优势[6-9]。我国高校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关注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跨文化意识和沟通能力的培养,以时代发展、国家需求和岗位需要为导向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加强翻译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是落实好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核心建设内容之一,是推进英语类专业教育教学紧跟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翻译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要对标《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在育人的全过程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制度优势和文化自信。在全球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传统的翻译专业更注重语言教学,缺乏中华优秀文化的外宣和引领;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融入较少,一度存在“当代中国文化失语”现象[10-12]。在高等教育新形势、新战略下,翻译专业作为对外翻译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如何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中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实现“价值——知识——能力”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较好的专业素养、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新文科、大外语时代外语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翻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现状与问题

为初步了解甘肃省高校翻译专业课程思政的开展情况,课题组对甘肃省应用型高校的翻译专业的师生展开调查,旨在改进翻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成效。

(一)调查设计

调查样本来自甘肃省某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翻译专业本科生共162人:其中男生占13.6%,女生占86.4%;大一学生占18.5%,大二占19.1%,大三占19.8%,大四为42.6%;翻译专业专任教师24人。调查问卷围绕师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思政目标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实施、思政目标的达成度等五个维度设计了具体问题,如: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意识、思政教学目标的设定、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思政元素与翻译课程的结合度、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师生对翻译课程教学方法的反馈、思政教学效果评价等20道题目。

采用问卷星制作问卷,并通过网络发放。利用 SPSS15.0 软件对问卷回收的有效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并选取部分师生,针对定量分析结果进行半结构性访谈。

(二)调查结果分析

1. 课程思政教学意识有待提升

翻译专业80%以上的任课教师在专业教学中重视课程思政教学,重视跨文化意识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注重跨学科知识领域及案例的引入与学习,已陆续对《翻译概论》《跨文化交际》《丝路导游》《甘肃优秀文化外宣》等课程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但仍然有5.6%的专任教师局限于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调查结果显示,受重视程度、学习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仅有20%的学生愿意主动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和批判性思考;15.2%的学生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甚了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缺乏关注,对当代中国和中国对外形象建构的理解不足,一定程度上出现“当代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2. 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有待深入挖掘

课程思政教学元素应充分考虑到课程所归属的学科和专业特点,例如《科技翻译》《商务翻译》《专题口译》《影视传媒翻译》等专业方向课可结合学生未来所从事语言服务相关工作的职业素养要求、国际国内时事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行素材挖掘。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0.4%的教师能通过各种线上线下等渠道挖掘与口笔译内容、翻译技术等相关的思政教学资源和跨学科知识,巧妙设计并很好地应用于课堂教学;66.7%的教师有一定的主动性,但敏锐度还有欠缺。访谈结果显示,6成以上教师能联系经济、科技、商务等课程相关的话题作为思政元素的来源,但挖掘力度不足; 12.9%的教师在翻译教学方法上存在误区,对思政元素的挖掘还停留在“说教”和“生切”等简单处理模式,缺乏对课程内容的再认识和重构,课程思政教学“表面化”“硬融入”“两张皮”的问题依然存在,如何通过“小”切口、 “小”素材、“小”细节、“小”问题,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将课程思政教学贴地落实仍然是翻译专业教师值得关注的问题。

3.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理念有待更新

就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融合度而言,仅有14.8%的翻译专业教师及 7.7%的学生反映翻译教学内容系统,题材多样,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能高度融合;从课程思政教学的系统性而言,48.1%的教师和70.5%的学生认为专业教学与思政有一定程度的结合但不够系统,37.1%的教师和21.8%的学生指出课堂选取案例多依教师兴趣而定,未考虑到学生兴趣和专业发展方向;部分教师授课只侧重语言技能和翻译技巧的学习,忽略对学生思想前瞻性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培养。就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而言,84.9%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整体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缺乏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未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思政元素和跨学科知识渗透不足,多数翻译专业课教学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的机会较少。

4. 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调查显示,仅有24.1%教师和3.5%的学生对个别翻译课程的教学效果表示肯定,而大多数课程未能兼顾隐性思政学习与学生显性学习成果;接近5成的学生反映部分翻译专业课仍然沿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通过师生访谈和教学资料查阅发现,部分翻译专业课程考核体系仍然以语言学习能力作为考核重点,虽有涉及课程思政考核目标,但普遍较为宏观,仅体现在课件、教案等教学材料的理论层面,具体在实践中如何通过课程层级目标细化、如何将学生的个体学习目标分层、分级或量化并未提出具体方法,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很难全面衡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及综合素养。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翻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策略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凸显育人理念

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顺应文化强国战略和新文科大外语格局对翻译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充分体现对学生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其中,综合素养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素养和身心素养,更要强调思想品德素养和文化素养,旨在实现“坚定文化自信,以中国现实为最大关切,能批判性地认识西方的历史文化,以全球化视野审视目标语文化与中国文化,具有融通中外话语体系能力”的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除翻译基础课和核心课,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可结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凸显校本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如针对甘肃省文旅强省需求和学校文旅、传媒、艺术等专业集群优势,开设《丝路导游》《影视传媒英语》《科技翻译》《商务翻译》等专业选修课,渗透文化、旅游、新闻传播、数字媒体技术等跨学科知识,在语言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的有机统一(图1)。

图1 优化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基于课程特点,挖掘思政元素

翻译专业课程兼有工具性、应用性和人文性特征。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阵地,课程发挥育人作用需要依托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提升课程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一是结合翻译专业职业素养要求挖掘思政元素,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在《专业导论》《翻译概论》等课程教学中,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翻译专业学生未来可能在文化、传媒、教育、旅游、商务等领域等目标岗位,围绕口笔译、跨文化交流、语言服务等具体工作,挖掘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创新能力、敬业精神、服务意识等方面的育人元素,提升学生对职业定位的认知,增强外语类专业课程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挖掘思政元素,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翻译专业学生不仅要积极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要理解当代中国,讲好当代中国故事,弘扬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在《英汉/汉英翻译》《翻译综合技能实践》课程中,引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政府工作报告等翻译素材,让学生了解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与实践、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本地区的实践成果。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是对学生进行“四个自信”“两个维护”、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入上述丰富的课程案例并分析其理论和实践逻辑,有助于激发翻译专业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加深对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认识,增强课堂的育人效果。

三是结合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融入思政元素,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在翻译技能课程《英语口语》《演讲与辩论》等课程中引入《理解当代中国——英语演讲教程》的教材内容,如在第二单元Upholding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学设计中,以语言输出为驱动,语言技能与跨语言综合素养整合为途径,提高学生通过英语演讲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述当代中国故事的能力,在演讲与辩论中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认同能力,使其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并分析问题,更深刻地认识世界、理解中国,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跨文化交际》等翻译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从跨文化视角培养学生分析、讨论、判断事物的本质,正确认识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的差异,提高文化敏感度、感悟力及思辨能力,批判性地认识西方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自觉和自强意识。

(三)“五化并进”,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是落实好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之一。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人性化的教学环境、立体化的教学育人方式等五个方面组成了以信息化网络平台为中心的多途径、全方位的教学体系构架(图2)。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背景下的语言服务人才培养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传统的翻译课程教学大多是翻译文本分析、教师评价为主的“理论—演绎”式的教学模式,这使翻译专业课不可避免地成为语言课程的后续课程。翻译课程的教学活动除理论学习、课堂讨论、线上活动,还包括翻译工具的使用、翻译项目实操、语料库翻译教学等。例如在汉英翻译、笔译工作坊等翻译实践课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汉英平行语料库的文本作为翻译素材,围绕整体教学目标搭建知识架构、细化单元目标、设计翻译任务,学生通过语料学习,在翻译课堂中既获得了学科前沿知识和翻译技术能力,也掌握了中国特色话语的翻译方法与策略,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

此外,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效果。通过“外研社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笔译、口译、演讲、写作、阅读等外语能力大赛和学校翻译沙龙举办的“新闻发布会”等模拟活动,搭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对外话语能力的实践平台,在实践中诠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育人效果。

(四)完善学科知识体系,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教师是全面推进三全育人,落实好课程思政的核心和关键。课程思政不是只打造几间“样板房”,而是所有专业课程需要发挥育人功能。翻译教师首先应深刻理解了课程思政的建设的学理内涵,只有内心真正的接纳了才会去不断钻研,深入探索,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其次,关注翻译专业课思政建设现状,在实施过程中宏观与微观、布局与实施、理论与阐释、实效与反思并重。最后,加强翻译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升。翻译教师的能力是由信念、思维、知识和技能四个维度与翻译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翻译实践能力、技术能力、信息能力和学习能力共同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13]。除了教学和研究能力,翻译专业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加强跨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力,例如《甘肃优秀文化外宣翻译》教学中,教师要熟悉不同的学科领域知识和地方风土人情,了解地方优秀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方式和效果,引导学生对非遗传承、传统民俗、民间文学、传统戏剧、表演艺术等专业术语和文化负载词的学习。《翻译技术》等相关课程要求教师具有正确的技术认知和信念,能熟练应用机器翻译、人工智能、语料库等翻译软件和信息技术,具备翻译项目管理、译后编辑等翻译技术素养,不断提升技术能力、信息能力及翻译实践能力,满足新时代翻译教育对复合型外语师资的需求。

图2 翻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五)基于能力本位,完善课程考核机制

基于能力本位理念, 针对当前课程考核“重过程,轻结果;重结构,轻思辨;重应试,轻能力”的现状,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隐性思政学习”与“显性课程能力”相统一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在考核学生专业学习成效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学习能力、学习策略、态度情感以及实践技能,多元化、分阶段、分层次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考核。一是改革“结果导向”的翻译专业课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应用、分析、评价、创作等高阶思维活动,关注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认知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能力、自主学习等能力的提升。二是通过分层、分级、量化的方式加大思政教育效果考核,加强对学生理论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行为表现、综合能力等方面的评估和考核,横向客观考量隐性思政学习与学生显性学习成果表现,提高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与语言学习自信心。三是强化学生跨学科知识的掌握,了解学生对时事热点问题、社会现象的关注度,考查学生的思想认知、价值判断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在翻译第二课堂和实践活动中,可以多设置开放性题目,加强学生的相互交流和探讨,加大学生自评与互评力度,隐性思政学习和显性课程能力表现并重,将价值引领、写作知识素养、语言应用能力全方位融合至翻译课程教学中,实现“价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翻译教学思政目标。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近年来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命题,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有力保障和措施,翻译专业承载着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特殊身份,以文化类和跨学科知识为载体,将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有效对接。坚定文化自信,多措并举,有利于改善当前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现状与问题,提高翻译专业课程的育人效果,实现不同文化内涵和元素在育人框架下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 黄友义.服务改革开放40年,翻译实践与翻译教育迎来转型发展的新时代[J].中国翻译,2018(3):5-8.

[2] 胡开宝.新文科视域下外语学科的建设与发展[J].中国外语,2020(3):14-19.

[3] 王宁.新文科视野下的外语学科建设[J].中国外语,2020(3):4-10.

[4] 袁凯,姜兆亮,刘传勇.新时代 新需求 新文科[J].中国大学教学,2020(7):67-70.

[5] 薛丽.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J].人民论坛,2020(34):97-99.

[6] 孙有中.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外语教材设计[J].外语电化教学,2020(6):46-51.

[7] 刘正光,岳曼曼.转变理念、重构内容,落实外语课程思政[J].外国语,2020(5):21-29.

[8] 成矫林.以深度教学促进外语课程思政[J].中国外语,2020(5):30-36.

[9] 张艳臣.翻译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价值、实践[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1(12):115-118.

[10] 李蒙.翻译教学中课程思政的两个维度和四个层面[J].外语教育研究,2021(4):38-43.

[11] 秦和.翻译专业课程思政的认识理念、实践路径与发展展望[J].中国翻译,2021(5):73-76.

[12] 杨正军,李勇忠.翻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中国外语,2021(4):104-109.

[13] 王少爽,李春姬.技术赋能时代翻译教师能力结构模型构建与提升策略探究[J].外语界,2021(1):71-78.

[责任编辑:铁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