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妇女儿童家庭,传递坚定两会声音

2024-07-31 00:00:00甘肃省妇联宣传部本刊采编中心
现代妇女 2024年6期

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妇女是重要力量,儿童是未来生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定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权益做出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2024年3月,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和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召开,政府工作报告持续将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列入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的重点工作之一,明确“将健全生育支持政策,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做好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救助”“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等,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关怀。

本次全国两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积极热议,就保障妇女儿童等特定群体的权益建言献策。

持续关注“她需求”,助力妇女“半边天”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持续关注女性发展,在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坚决纠正各类就业歧视等方面作出系统部署,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妇女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特殊关怀。如何消除女性求职路上的歧视障碍?如何更好地促进女性发展?委员们热议建言。

多层次降低用工成本性别差

就如何保障好高校女毕业生就业的合法权益,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工业学院副院长张祖涛认为,要从多角度着手实现就业招聘中的性别平等。

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将用人单位招聘合法和合规性增设到用人单位考核和减税额度的评价指标中。同时应设立群众监督反馈机制,确保相关法律法规的长期贯彻落实。

张祖涛建议,高校应针对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可能承担的隐形代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对于高校女毕业生在找工作中出现的违约换单位情况,应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存在违法用工、性别歧视、欺诈蒙骗等问题的用人单位,以全方位降低针对高校女毕业生辞职换岗的隐形歧视。

“三孩”生育政策背景下,支持“全职妈妈”再就业对提高生育意愿、释放“全职妈妈”人力资源潜力、消除性别歧视等具有重大意义。他建议,要从顶层设计,围绕“全职妈妈”的再就业问题制定一系列政策和规定,激励用人单位在选拔、招聘时优先考虑“全职妈妈”,如对聘用“全职妈妈”的单位企业,在税收、财政上给予优惠、补贴政策等。

依托女企协赋能女性创业就业

近年来,女性创业者在自我成就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已是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股重要力量。但她们创业的压力正不断增加,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工商联副主席、深圳市中意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心竹认为,推动女性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政府力量外,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鉴于目前许多地区在妇联指导下成立了女企业家协会,吸纳了大量优秀女企业家、高级管理人才及各行业精英,赵心竹建议,各地可借助女企业家协会力量,建立女性自主创业培训体系,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和方法,提供真实创业案例、企业管理技巧及行业趋势分析,激励她们树立创业意识,投身创业实践。

赵心竹还建议,各地可借助女企业家协会的社会影响力,通过搭建企业、产品集中展示平台,提供与投资者、供应商对接机会等资源共享方式,为创业女性带来更多商机。她还鼓励协会会员以互助形式,为创业者提供税务、法律等方面的免费专业服务,来帮助创业者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行业竞争力。

发展优质普惠托育服务

“我们通过深入调研了解到,完善和落实生育支持政策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全国政协委员、联合国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委员、全国妇联原副主席夏杰说,“一是普惠托育服务的顶层设计日益完善,在相关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实方面;二是保障妇女享有公平就业机会的法律政策日益健全,在制定实施促进妇女生育和就业平衡的积极措施方面;三是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大力推进,在营造支持生育的良好环境方面。”

对此,夏杰建议,加大公立托育服务机构供给,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普惠托育服务建设,使广大婴幼儿家庭享受到“托得起、托得到、托得好”的照护服务。进一步落实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有关性别平等就业的规定,在招工招聘中进一步消除性别歧视。充分发挥生育保险保障作用,稳步提高生育保险待遇水平。鼓励用人单位、社区等设立“亲职岗”,提供灵活弹性的工作岗位。广泛宣传父母育儿假等生育支持政策,积极培育新型婚育文化,加强对年轻人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的引导,倡导夫妻共担、父母共育的育儿理念,并付诸实际。

撑起青少年“暖心伞”,护行“花朵”成长路

一直以来,“一小”——青少年儿童是众多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重点群体,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关乎个人成长和家庭幸福,也关乎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2024年全国两会上,委员们继续热议,就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等问题提出相关议案。

做好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保护工作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作为未成年人中的特殊群体,更需要关爱和保护。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临沂市手牵手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团团长徐军建议,“民政等部门应进一步重视社区、村(居)儿童主任的选配和培训工作。给儿童主任加担子、定职责,从上到下设计、管理、监督,并进行严格考核和奖罚。督促儿童主任密切联系政府、家庭和学校,把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放在心中,挑在肩上,及时发现问题苗头,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化解问题。”

他还建议,“以社区、村(居)为单位,组织有时间有爱心的居民,成立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志愿服务组织,适当吸收有文化、有经济实力的村民或本村在外工作、创业的人员。施行志愿者一对一帮扶,做到每一个孩子有人对接,有人关注,孩子出现问题,有人出面帮助解决,让孩子的成长过程不再缺少关怀和爱护。”

徐军表示,相关部门要推动建立学校教师、志愿者等与学业困难儿童“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对由于家庭变故造成成绩下滑的孩子,志愿者要亲自辅导或找专业教师辅导;对辍学的学生要加大劝返复学工作力度,确保全部应返尽返;儿童主任要多跑学校,详细了解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学习情况,确保一个孩子都不掉队。

完善“教育+援助”机制

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全国人大代表、民盟江西省委会常委、南昌师范学院体育学院院长程丽芬建议,编写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开设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授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及基本调节方法。加强专业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家庭教育宣传指导,提高家长与孩子的沟通理解能力。

程丽芬调研发现,近年来国家层面和各省份持续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部分省份将建设心理援助热线列入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作,已经形成一个满足不同人群需要的心理援助热线网。但各地心理援助热线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热线资源有待加强整合,经费保障力度有待提升,人才保障水平仍需优化,多部门沟通联动仍需加强等。

程丽芬建议,稳慎选好路径,整合热线资源。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已率先统一区域热线,条件成熟的省份可跟进探索。整合全部热线条件不成熟的省份,建议采取“重点打造、齐头并进”模式,条件成熟时打造省域统一专线、分线,提升心理热线建设效率。拓宽筹资渠道,完善保障政策。中央财政增加划拨专项经费,提供可持续的经费支持。人社等部门探索心理咨询师统考的替代措施,规范市场各类心理咨询师培训、规范准入资质认定。属地主管部门指导热线与当地公安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将危机来电即刻处置纳入社区治安管理信息化平台。

聚焦养老“关键小事”,守护最美“夕阳红”

文/姜军旗

和往年一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养老”仍然是热点。作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养老事业和产业发展同样是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与会中,不少代表委员在履职过程中都将养老作为调研重点,并提交了相关的议案提案,为养老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加快适老化改造

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副院长孙洁表示,居家和社区适老化改造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的现实需要,是关系老年人切实利益的关键小事,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基础工作。

孙洁在提案中建议加快居家适老化改造。一方面通过“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培育多级市场,在普惠保障市场方面,继续采用政府购买为主的方式,在中高端市场方面,政府部门应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充分竞争。另一方面,优化多元政策供给,加快重点社区居家适老化改造,在财政资金政策方面,她建议设立居家适老化改造专项资金。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继续通过补贴等政策支持,逐步扩大居家适老化改造社区范围。

与此同时,孙洁建议探索出台居家适老化改造的市场标准。她表示,推动标准的制定,将进一步提升市场规范性,有利于适老化改造行业形成统一标准,降低购买难度和门槛,同时有利于提升适老化改造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加大养老服务支持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韩清华在提交的《关于加大养老服务支持力度的提案》中建议,在财政金融领域加大对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并适当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支持。

“目前山西省立足‘9073’养老服务格局(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推动建立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服务为依托、市场运营为支撑、专业服务为保证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了一批具有示范性、带动性、可持续的社区养老服务窗口。”韩清华表示,“虽然成绩斐然,但与广大老年人的期盼和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韩清华建议,“将养老服务经费列为各级财政预算科目,建立《国家基本公共养老服务规范》,加大养老服务中央财政预算投资。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银发经济’市场呈现出巨大的潜力,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有积极作用。建议中央协调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养老领域项目建设,并适当向中部地区倾斜支持。”

加强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护服务

“失能失智对老年人的身体、心理都会造成严重影响,并且降低老年人生活质量、增加经济负担。”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张金英将提案聚焦失能失智老年人的长期照护和养老问题,“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家庭成员需要承担较重的照护责任,加之养老院对于失能失智老人只能提供基础的医疗服务,且护理收费较高,过高的精力成本和经济负担让多数家庭难以承受。”

张金英建议,建立政府、家庭、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长期照护保障体系,即医院、养老院、社区、家庭共同参与的全链条养老体系,按照老人健康状况,在医院、养老院、社区、家庭中实现顺畅转介,以满足不同程度失能失智老年人的需求;培养更多护理人员、康复师和心理医生,鼓励大学或专科院校、培训机构开设养老照护、老年护理等专业,充实专业人才。同时,加大对社区全科医生老年精神病学技能、养老院护理员护理技能培训,提高诊断、治疗能力。

张金英还建议,建立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信息平台,提高失能失智老年人及其家庭获取信息的便利性和准确性。同时,加大对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的宣传力度,争取更广泛的支持和理解。

护航残疾“生命舟”,呵护“折翼”成长梦

一名7岁盲童在玩积木

2024年是全面落实中国残联八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们持续就残疾人就业、教育、康复、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提出相关建议。

建议加快推进视力残疾学前和多重残疾教育

目前我国大部分盲校没有学前部(班),特教学校学前视力残疾儿童极少,视力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更是困难重重。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联理事、中国盲人协会主席李庆忠在提案中建议,教育部等部门要尽快推动盲校、特教学校成立视力残疾儿童学前部(班),制定视力残疾学前教育教学大纲,开发针对视力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和康复的教材教法,开发学前视力残疾教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

同时,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加盲校和特教学校视力残疾学前以及综合康复专业教师配备,加强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康复培训,落实医教结合、康教结合的要求,满足日益增加的视力残疾儿童和多重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还要加强相应的教育教学设备、教材、辅助技术支持。特别是加大数字化技术助力特殊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送教上门模式,提高视力残疾教育质量。

此外,李庆忠还注意到,当前我国信息无障碍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已经比较健全,信息无障碍水平显著提高,但离高水平的信息无障碍尚有明显距离。他建议工信部联合残联、相关社会组织等建立网站、信息服务平台、应用软件无障碍评测达标机制。对于达标的网站、服务平台等授予达标标识,建立达标单位和企业白名单制,并在指定媒体上予以展示。对于达标标识列表和白名单实施抽查和dd7403b2d999a6df87f5ec7bb82d776854cf9a09ec776bcd933c09146dc0a532动态更新制。

建议推进残疾人就业与非遗保护融合

“建立非遗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鼓励特殊学校设立地方特色非遗的专业技能培训班。”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江西省委会副主委、萍乡学院院长刘林芽建议推进残疾人就业与非遗保护融合。

刘林芽注意到,大部分残疾人有着强烈的就业需求,渴望通过掌握就业技能实现自立自强和增收致富,但目前残疾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通过宣传教育、公益活动等方式,提高社会对残疾人就业的认知度,鼓励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残疾人非遗就业项目。”刘林芽说。

他建议,进行“特殊学校+非遗保护单位+非遗传承人”的资源联动,挖掘“残疾人非遗就业创业领军人才”,同时因地制宜与非遗保护单位、企业、传承人等合作开展定制培训项目。

在促进残疾人非遗就业创业机会方面,刘林芽建议,选取适合带动残疾人就业创业、有市场潜力的非遗项目,设立一批残疾人非遗就业创业孵化基地、非遗助残工作室、非遗文创工作室等,培养一批非遗助残带头人。

此外,刘林芽还鼓励建设残疾人非遗交流展示展销基地,并与各类相关博览会、展销会相结合。通过电商订单生产、以销定产等方式,帮助销售残疾人非遗产品,促进“非遗+创业+就业”。举办残疾人非遗人才交流、残疾人非遗产品市场营销、残疾人非遗就业创业成果展示等活动,加大线下线上的宣传和营销力度。

刘林芽还认为,应加强部门联动,共同制定针对残疾人非遗就业的专项政策,在资金、资源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同时,应对残疾人参与人才项目、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定、职称评级方面给予特殊政策,提供更多保障和支持。

(综合《中国妇女报》、中国新闻网、《新京报》整理)(责任编辑 张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