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中华诗教传承视域下的幼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阶段性成果(ZJB1423011)
作者简介:刘娜(1982-),女,汉族,黑龙江克东人,文学博士,副教授,黑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传统文化教育、中国典籍英译研究等。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22.026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多模态教学理论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开辟古诗词教学和研究的新方向。该文针对高校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多模态教学理论的概念和优势,探讨古诗词教学与多模态教学理论的契合点,并提出具体的实践策略,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古诗词教育教学的推进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多模态教学理论;融合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2-0108-04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ancient poetry has been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education. Multi-modal teaching theory break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and opens up a new direc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ancient poetry. Based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 and advantages of multi-modal teaching theory, explores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and multi-modal teaching theory, 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practical strategies to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and the promotion of ancient poetry education and teaching.
Keywords: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multi-modal teaching theory; fusion strategy; model of instruction; teaching method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国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高校古诗词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文素养和民族认同感。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古诗词,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高校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将多模态教学理论与古诗词教学进行有机融合,以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完成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一 高校在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古诗词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在总体上效果不佳,高校古诗词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以讲授为主,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侧重于知识点的传授,学生的参与度较低。这种浅层次的教学,缺乏创新性和互动性,容易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培养不足,对古诗词的学习仅停留在认知层面。二是教学内容缺乏多样性。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古代文化背景和作者生平,而忽视了作品在现代语境下的意义和价值。这使得学生在欣赏古诗词时,难以产生共鸣和认同。同时高校古诗词教学过于注重诗词的背诵和翻译,而忽视了诗词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导致学生难以深入理解诗词的意蕴和境界。三是教学过程缺乏生成性。传统的古诗词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的预见性为主,教师以“权威”的讲解和单项的“灌输”向学生传递知识,这种线性僵化的流程不仅压抑了学生形成个人独特见解的空间,而且教学过程的丰富性也会被扼杀,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
以上问题表明高校古诗词教学仍然停留在表层教学和表面教学上,无法真正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为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古诗词教学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古诗词教学急需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二 多模态教学理论的概念及优势分析
多模态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论,旨在利用多种模态(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协同作用,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兴趣。国外对于多模态理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而首次将多模态话语分析引入教学中的则是O' Toole (1994)出版的著作《展览艺术品的语言》。中国的相关研究则起步较晚,多模态教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引入阶段、初步发展阶段、深入研究阶段和融合创新阶段。
在我国,多模态教学理论的发展受到了教育部门、科研机构、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根据文献检索可知,我国目前有关多模态理论应用于课堂实际教学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英语或者是对外汉语的教学研究,之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在语文教学方面,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研究成果。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多模态教学理论逐渐与我国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产生了许多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例如,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多模态教学理论的理念。在高校古诗词教学中运用多模态教学理论,一是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多模态教学以其多元性和丰富性著称,能够显著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有效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进而营造出更为生动且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同时,这一教学方法还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化成直观易懂的形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和理解关键难点,提升学习效果。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度。多模态教学运用丰富的模态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有参与感和成就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多模态教学理论的实施,不仅颠覆了传统课堂单向知识灌输的模式,更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展现。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了极大提升,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三是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育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学生开启了通往知识宝库的无限通道,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学习资源。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上的教案、课件、视频和习题库等资源,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轻松获取并充分利用。这样的环境不仅使学生从教材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更能够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满足他们自主探究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学生们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学习,促进知识的内化与吸收,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四是能够增强教学效率。现代教学信息技术手段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海量的信息内容,并具备图、文、音、像并茂的显著优势。这些特点使得因材施教成为可能,教学内容更加易于把握。全体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能够更生动、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及技能,从而更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此外,现代教学信息技术还能将教育的教、学、评、测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 古诗词教学与多模态教学理论的契合性
学者张德禄认为多模态识读能力是“通过语言及非语言符号系统,如图像、颜色、声音、音乐、手势等进行识读语篇和写作语篇的能力”。那么,我们可以把古诗词教学划分为教材语篇和多媒体语篇,每一类型又分别包含了语言和非语言两个层面。
(一) 古诗词文本的多模态属性
古诗词文本的多模态性主要体现在其通过多种感官和媒介来表达情感和意象。古诗词用书面语言来传达,古诗词与多模态的契合则体现在古诗词创作中,诗人运用多种感官手法描绘形象、传达情感,使诗词具有丰富的意境和韵味。
首先,文字是古诗词文本内容多模态性的基础。诗人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生动地描绘出各种场景和意象,表达出诗人的思想和情感。这些文字符号不仅传递了信息,还构成了诗歌的基本元素,使得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文字来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内涵。此外,情感表达也是古诗词文本内容多模态性的一个重要方面。诗人通过文字、音韵等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些情感元素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受。古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可以是欢快的、悲伤的、愤怒的等,这些情感元素与文字、音韵等相互交织,构成了诗歌独特的情感氛围。古诗词运用多模态手法,传达诗人的情感和心境,使诗词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通过多模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古诗词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景物、人物、事件,使诗词具有鲜明的画面感和立体感。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通过视觉、触觉等多模态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离别之久、思念之深。
其次,音韵和节奏也是古诗词文本内容多模态性的重要体现。古诗词讲究平仄、韵律和节奏,这些音乐元素不仅能够使诗歌在朗读时更具韵律美,还能够传达出诗歌的情感和意境。通过音韵和节奏的变化,诗人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象,使得读者在听到诗歌的声音时能够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这种多模态性不仅体现在诗歌的朗诵和吟唱中,也体现在诗歌的文字表达上。古诗词中常常运用押韵、平仄等音韵技巧,使得诗歌在朗诵或吟唱时具有和谐的音乐美感。这种音韵的运用,既能够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又能够突显出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古诗词的节奏感明显,常常通过停顿、延长、加速等手段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意象。这种节奏感不仅体现在诗歌的整体结构上,也体现在每一句、每一个词的运用上。从文字表达的角度来看,古诗词的文字本身就具有音韵的美感,如平仄、押韵等。这些音韵元素在诗歌的文字表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使得诗歌在默读时也能够感受到其音乐美感。诗人通过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和句式结构,使得诗歌的文字表达具有鲜明的节奏感,这种节奏感既能够突显出诗歌的情感和意象,又能够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古诗词的音韵和节奏的多模态性是通过多种手段和媒介来实现的,包括朗诵和吟唱中的音韵、节奏及文字表达中的音韵、节奏等。这些元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古诗词独特的音乐美感和节奏感,使得诗歌在传达情感和意象时更加生动、感人。
综上所述,古诗词文本内容的多模态性是通过多种手段和媒介来实现的,共同构成了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古诗词与多模态的契合,使得古诗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深邃的情感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多模态手法的运用,古诗词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世代传颂和鉴赏。
(二) 课堂教学媒体的多模态呈现
“媒体的存在是模态产生的基础”,古诗词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媒体的使用。课堂教学媒体的多模态呈现为我们带来了革命性的教学体验,它巧妙地将原本仅蕴含诗人情感的文字模态,与图片、文字、影像和声音等多种模态相结合,实现了从单一文字模态到视听结合的多模态语篇的华丽转身。这一创新的教学方式,不仅保留了文字的情感深度,还通过多感官的刺激,将学习内容呈现得更为立体、生动。古诗词课堂教学的媒体可以分为听觉媒体、视觉媒体、多媒体等。
听觉媒体是一种集采集、记录、播放声音为一体的现代教学媒体,主要通过人的听觉神经而感知。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听觉媒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美妙之处。录音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听觉媒体,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听到古诗词的朗诵或吟唱。音乐是一种能够深深触动人心的艺术形式,与古诗词的结合能够产生非常美妙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用与古诗词情感相符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营造出适合诗歌氛围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的世界。
视觉媒体是作用于人的视觉神经而感知的媒体,是所有对教学信息进行承载、传输和控制的视觉材料和工具,同时也是协助教学信息进行传递的重要媒介。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视觉媒体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提高学习效果。古诗词往往描绘出美丽的自然景象或富有情感的人物场景,这些都可以通过插图或绘画来生动地展现。学生直观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PPT幻灯片是一种常用的视觉媒体,可以将古诗词的文字、注释、译文、赏析等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通过PPT幻灯片,教师可以方便地展示诗歌的重点内容和难点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写作技巧。与古诗词相关的视频资料也是一种很好的视觉媒体,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诗歌的背景和历史文化内涵。
多媒体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ultimedia,可以理解为多种媒体的集合,即利用多种媒体来承载或传播信息。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能够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除了PPT和音视频的大量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还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沉浸式的古诗词学习环境,让他们仿佛置身于诗歌所描绘的世界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习效果。多媒体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合理利用视频、音乐、幻灯片、互动式电子教材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多媒体手段,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多彩、互动性强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四 古诗词教学与多模态教学理论融合的实践策略
在多媒体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传统以读写为主的识读能力在多媒体时代已经不够用了。”多模态教学理论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结合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高校古诗词教学,多模态教学理论的运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 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古诗词教学内容
互联网上有大量的古诗词资源,包括经典著作、学术观点、教学视频等。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需求,挑选合适的网络资源,以文字、图片、音频或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古诗词的背景、创作意图、艺术价值等。这些网络资源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借助寓教于乐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与教学内容,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紧密围绕学生的兴趣点与需求,巧妙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活动,进而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如在讲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以在传统古诗词讲解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与《春江花月夜》紧密相关的教学资源,包括作者的信息资料、创作的历史背景,以及与《春江花月夜》相关的古筝曲和国画等,这些生动且直观的教学资料,能够帮助学生能更加轻松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升课堂的学习效果。
(二)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若能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将会极大地推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内化,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获得人文与审美教育体验。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所在,借助图像、音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与教学内容紧密相扣、既生动又灵活的情境,从而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以兴趣驱动学习的目的,从而优化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李白的《将进酒》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音乐、展示 PPT 图片、讲述历史背景等方式,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唐代的酒肆之中,感受到李白当时的豪放不羁和忧国忧民之情。还可以给学生播放《长安三万里》中《将进酒》的那段视频,这种多感官体验文本情境,塑造出与文本对应的动态环境,增强了学生对古诗词情境的敏感度。当诗词文本情境与学生的现实情境有所关联时,他们才会主动地将所学的古诗词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古诗词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实现古诗词教学的智能化、个性化。开展多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线上讨论、小组合作、直播授课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体作用,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后,教师可以利用微信、钉钉、QQ等社交软件和学习平台,进行课前资料的预习、课堂作业的布置、课后相关问题的答疑等,学生们可以用电子邮件、私信等方式对教师的任务进行回复,或者对任务进行在线讨论,古诗词新课教学中完全可以将课前预习的背景资料和导学案,传入微信、钉钉、QQ等群文档中,让学生们保存进行预习和复习。
总之,在信息技术时代,多模态教学理论在高校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古诗词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有趣。多模态教学理论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开辟了古诗词教学研究的新方向。多模态教学理论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未来,多模态教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将继续深入,为教育教学创新提供更多可能性。与此同时,在利用多模态交互策略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我们需要注意避免一些常见的误区,要避免过度“游戏化”的倾向,确保学习的严肃性和深度。其次,在选择用于多感官交互的古诗词时,应当慎重考虑,确保所选内容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此外,为了评估多模态交互式学习的效果,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只有在正确应用多模态交互策略的前提下,古诗词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感方面的作用。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美,还能潜移默化地扎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从而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德禄.多模态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外语研究,2012(2):9-11.
[2]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与外语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53.
[3] 胡南.初中古诗词多模态教学研究——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22:42-43.
[4] 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10.
[5] 王振英.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0(A2):67-68.
[6] 吴莹.基于多元读写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2):52-58.
[7] 吴曼璐.“互联网+”时代的古诗文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36-37.
[8] 李颖.模态转译视角下古典诗词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策略[J].教育观察,2022(26):64-66.
[9] 苏子利.多模态教学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22:45-47.
[10] 惠天罡.多模态学习策略对提升低龄群体古诗词诵读效果的启示[J].语文建设,2020(22):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