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2022年度辽宁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科研团队建设为载体的‘双创’促‘双碳’船海新工科研究生培养机制与实践研究”(辽教通〔2022〕249号-205);2022年大连海事大学校级教学改革一般项目“新工科轮机热工基础课‘求知-讲授-评价-科创’教学模式改革研究”(2022Y26);2023年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水平国际化视域下研究生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与标准研究”(YJG2023507)
第一作者简介:王哲(1986-),男,汉族,辽宁大连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航运碳中和动力技术。
*通信作者:韩凤翚(1986-),女,汉族,辽宁大连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海洋油气输运保障。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22.020
摘 要:为构建符合碳达峰碳中和视野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该文深入剖析国家“双碳”战略对新工科教育升级和“双创”教育促进“双碳”人才战略实施的影响,探讨船海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并提出建议,即突出专业特色,构建船海“双碳”人才培育内容;突出需求导向,量化“双创”人才培育途径;突出过程引导,打造人才“双创”促“双碳”框架;突出产教研融合,夯实“双碳”人才培育体系,为助力“双碳”中求创业,在贡献“双碳”中求创新,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支持。
关键词:“双创”;“双碳”;人才培养;船海新工科;实践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2-0084-04
Abstract: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higher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system that meets the vision of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this study deeply analyzes the impact of the national "dual carbon" strategy on the upgrading of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dual innovation" education to implement the "dual carbon" talent strategy. The study explores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echanism for new marine engineering, and propos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highlighting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ng the "dual carbon" talent cultivation content for marine engineering; emphasizing demand orientation, quantifying the "dual innov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approach; emphasizing process guidance, building a talent "dual innovation" to promote "dual carbon" framework; emphasizing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consolidating the "dual carbon" talent training system, providing practical guidance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promot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field of "dual carbon".
Keywords: double innovation; double carbon; personnel training; shipbuilding new engineering; practical approach
教育部在2021年和2022年相继印发了《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和《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1],强调了推进碳中和相关专业培养、支持新工科建设、联合培养“双碳”创新创业技术人才、重视碳中和交叉学科建设、利用各类实验室和中心、支持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方面的重要性。新工科教育肩负着国家经济、科技、社会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应当以培养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和企业人才需求的新复合型低碳/零碳工程技术型与科研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实现“双碳”战略驱动新工科教育升级[2]。因此,需以“双碳”目标需求为抓手,培养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和企业人才需求的新复合型低碳/零碳工程技术型与科研创新型人才,实现“双碳”战略驱动新工科教育升级,是目前新工科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问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教育他们进行创造性发现并走向社会创新创业的过程称为“双创”教育[3]。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制度变革。该战略还会催生大量相关创新技术和创业机会,企业和机构面临“倒逼式”减排压力,需要发展碳中和相关技术并培养相关人才。高校的人才群体是新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技术公共关系的主要力量,应该把握这个契机,将探索人才教育和实践活动纳入培养和实践框架中。在推进高等学校“双创”教育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标准、改革教学育人机制的同时,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科研团队建设为载体,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中,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双碳”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持。实现在助力“双碳”中求创业,在贡献“双创”中求创新,是目前人才教育体系改革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 “双创”促“双碳”具体内涵
近期涌现的关于在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尤其是针对节能减排、“双碳”战略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改革探索与实践论述在逐渐增加[4],但是在形成碳达峰碳中和视野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面的内容较少。因此对比本文拟提出的以科研团队建设为载体,把“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实现在助力“双碳”中求创业,在贡献“双碳”中求创新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创新实践势在必行[5]。分析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存在教研同质化严重,较之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的要求以及艰巨的碳中和任务,高校中服务“双碳”战略行动的广度和深度不足,整体行动参与度低;盲目培养人才使其达到科研和学术发表水平,相关科研实践脱离工程应用实际或与实际差别较远,不能紧跟国家需求战略;一些高校对“双碳”相关工作重点、实施步骤并不清晰,未能很好地将教育规划、人才培养、校园管理、科学研究等与“双碳”战略有机结合;不论从培养方法、环节设置还是人才教务管理体系上看,大部分工科高校的人才创新创业意愿较低,后发优势不足[6]。
鉴于上述问题,我国高等教育需尽快将“双碳”行动纳入高校行动框架,围绕“双碳”开展卓有成效的基础研究、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决策咨询和国际合作等,需要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协同采取实质性的策略与行动,推动碳中和转型进程。为抓紧“双碳”战略窗口期,贴近产业需求,以面向解决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应用问题和产业升级为目标的科研团队建设为载体,瞄准国家战略,解决关键技术,完成科研项目获得创新成果过程为主线,建设“双创”人才培养体系和实践平台,输送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综上,新工科建设是为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提质增效,满足经济产业发展需要和工程教育支撑为愿景,以节能减排、固碳、零碳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培育符合国家战略和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这将有助于迎接全球化碳中和的挑战,攻克核心技术,占据未来世界高新战略制高点,提升我国人才教育的整体实力与国际竞争力。
二 培养机制剖析
(一) “双创”促“双碳”改革内容
实现“双碳”战略目标代表着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变革等,这为高校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带来了多重挑战。因此,高校应该聚焦服务“双碳”战略行动,以满足“双碳”战略对于高素质、创新型、实践能力强的人才需求,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需要在科技创新方面深入推进,建设优秀的科研团队,加强校企校地合作,强化行业对接,拓展国际交流,提高“双碳”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此外,在实践教育方面,高校需要进一步深化实习实训项目,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提供更多实际操作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高校还应该通过开展国际学术交流、邀请大师上讲台等方式,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其全球胜任力和竞争力。综上所述,可开展如图1所示的以科研团队建设为载体的“双创”促“双碳”船海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与实践教育改革研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的绿色转型。
图1 具体改革内容概述及其递进关系
具体改革内容分为四部分,详细阐述如下。
1)针对目前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教研同质化严重,高校中服务“双碳”战略行动的广度和深度不足,整体行动参与度低等问题。开展以围绕“双碳”战略行动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改革,溯源产教融合过程特点,从“双碳”人才特征、培养过程、实践效果等方面,综合剖析高质量人才培养思路与实践效果,形成“双碳”新工科元知识体系,建立契合“双碳”目标实现亟需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方法。
2)针对盲目培养人才使其达到科研和学术发表水平,相关科研实践脱离工程应用实际或与实际差别较远,不能紧跟国家需求战略等问题。开展人才成长、培养与量化途径的改革,以科研团队建设为载体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产业创新发展需求,以问题为导向,强化校企校地产学研深度合作,实习实训等项目实现科教融合,增强实践能力,量化考核目标,构筑基础-综合-提升“双创”促“双碳”培养框架。
3)针对目前高校契合“双碳”相关工作重点、实施步骤不清晰明确等问题。开展基于“双碳”战略融合的人才培养和实践的行动框架改革,进行人才教育实践探索,开展卓有成效的基础研究、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决策咨询和国际合作等,将教育规划、人才培养、校园管理、科学研究等与“双碳”有机结合。
4)针对现有工科高校的人才创新创业意愿较低,后发优势不足等问题。开展“双碳”战略驱动新工科人才教育升级与“双创”促“双碳”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提出“主动求知的创新实践、多点交互探索成长、去中心化考核的评价、研究型挑战性科创”的新工科人才教育改革模式。构建以科研团队为载体的“前期联动知识传授”“中期项目混合实践”“后期‘双创’能力提升”的以科研团队建设为载体的“双创”促“双碳”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使得广大师生在助力“双碳”中求创业,在贡献“双碳”中求创新。
(二) 改革愿景
在教育部《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与《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指导下,将教育规划、人才培养、校园管理和科学研究等与“双碳”有机结合,从而应对“双碳”战略对高校人才培养所带来的多重挑战。开展以科研团队建设为载体的“双创”促“双碳”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与实践研究,其目标是围绕“双碳”战略行动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为准绳,以科研团队建设为载体,加强高校服务“双碳”战略广度和深度,拓宽“双碳”人才培养实施的规模与范围,从新工科教育所要解决的挑战出发,结合人才教育改革实践,建立以“双创”促“双碳”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最终使得广大师生在助力“双碳”中求创业,在贡献“双碳”中求创新。
1)如何有效地将教育规划、人才培养、校园管理、科学研究等与“双碳”战略有机结合,从而应对“双碳”战略对高校人才培养所带来的多重挑战。
2)如何基于“双碳”战略背景探索人才教育和培养实践活动,加强高校服务“双碳”战略广度和深度,拓宽“双碳”人才培养实施的规模与范围,并将其纳入其培养和实践的行动框架。
3)如何从船海新工科教育所要解决的挑战出发,结合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提出新工科人才教育改革模式,构建“双创”促“双碳”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
三 措施与方法
(一) 突出专业特色,构建船海“双碳”人才培育内容
要培养“双碳”高质量人才,需要注重其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敢于探索和解决绿色发展难题,为实现“双碳”目标做出贡献。追本溯源构建航运“双碳”人才培育知识体系,在航运领域,要聚焦碳减排、碳零排、碳负排的技术难题,培养具备交叉复合型创新能力的人才,为航运行业和国家重大需求服务。通过综合分析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思路和实践效果,建立符合“双碳”目标实现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法,形成“双碳”新工科人才培养元知识体系。要依托船舶节能技术、新燃料与动力系统、减排与零碳运营等,结合产教融合过程特点进行培养。
(二) 突出需求导向,量化“双创”人才培育途径
开展人才成长、培养与量化途径的改革,以科研团队建设为载体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产业创新发展需求。通过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大成果促进“双碳”高质量人才培养与建设。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从新工科教育所要解决的挑战出发,结合人才教育改革实践,提出“主动求知的创新实践、多点交互探索成长、去中心化考核的评价、研究型挑战性科创”的新工科人才教育改革模式。为了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人才教育的重任不可忽视。教学方面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通过新型课堂模式、丰富课堂内容等形式全面提升人才课堂质量。在学术论文与科研课题方面,设置“双碳”专项与研究方向。支持学生参加高水平竞赛,并推进学科竞赛创新平台建设,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三) 突出过程引导,打造人才“双创”促“双碳”框架
如图2所示,构筑以科研团队为载体建立“前期联动知识传iRtWYhbXx9aekSb9cxvgsTL+4mHSCxzcLjFj1dcfiM8=授”“中期项目混合实践”和“后期双创能力提升”的综合框架,以科研团队为主体,培养“双碳”人才。为满足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围绕行业创新发展中的难题和“卡脖子”技术,制定研究课题,提高人才的学术贡献率、创新贡献度和荣誉感,实现科研训练和创新能力提升的目标。
图2 “双创”促“双碳”人才培养框架
(四) 突出产教融合,夯实“双碳”人才建设体系
加强校企校地产学研深度合作,将实习实训项目与科教融合,提高实践能力。依托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和国内外“双碳”相关科研院所,联合招生,为专业领域的岗位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同时,邀请国内外大师和“双碳”公关企业骨干担任校外行业导师,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认知,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在视野拓展方面,支持学生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学生的学术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人才的国际视野和全球胜任力,借助教育部“111引智计划”、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平台和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等学术交流平台。
四 结束语
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之一。实现“双碳”战略目标,代表着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变革等,这也为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方向。然而,较之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的要求以及艰巨的碳中和任务,目前高校服务“双碳”战略行动的广度和深度不足,人才培养“双碳”行动实施规模、范围和速度各有不同,整体行动参与度低,一些高校对“双碳”相关工作重点、实施步骤并不清晰,未能很好地将教育规划、人才培养、校园管理、科学研究等与“双碳”有机结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和应对“双碳”战略对高校人才培养所带来的多重挑战,本文开展了以科研团队建设为载体的“双创”促“双碳”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与实践教育改革研究。
1)围绕“双碳”战略行动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强高校服务“双碳”战略广度和深度,拓宽“双碳”人才培养实施的规模与范围。
2)以科研团队建设为载体,剖析人才成长途径,基于“双碳”战略背景探索人才教育和培养实践活动,并将其纳入其培养和实践的行动框架。
3)从新工科教育所要解决的挑战出发,结合人才教育改革实践,提出“主动求知的创新实践、多点交互探索成长、去中心化考核的评价、研究型挑战性科创”的新工科人才教育改革模式。
4)以船海高校航运“双碳”研究主攻方向的全体人才培养实践为例,构建以科研团队为载体的“前期联动知识传授”“中期项目混合实践”“后期‘双创’能力提升”的基础-综合-提升三位一体的以科研团队建设为载体的“双创”促“双碳”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使得广大师生在助力“双碳”中求创业,在贡献“双碳”中求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如志,崔素萍,聂祚仁.“双碳”目标视角下“四位一体”本科教育模式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22(4):14-18.
[2] 陆金铭.轮机工程一流专业建设中的问题及措施[J].高教学刊,2023,9(2):29-32.
[3] 邢苗条,李政界.学科竞赛与科研项目融合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J].高教学刊,2022,8(33):47-50.
[4] 蒋宗礼.积极迎接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科学高效培养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22(6):4-7,13.
[5] 肖迎红,沈健.基于新工科建设的人才培养学习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23,9(12):38-41.
[6] 陈语时,刘琳婧,张世邦.新工科项目化课程:内涵、要素、特征[J].高教学刊,2023,9(2):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