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周周惠王统治时期,一个诸侯小国陈国发生了内乱,一时间兵戎相见,人人自危,人们纷纷逃离陈国。陈国国君陈厉公的儿子陈完预感到大祸即将殃及自己,为了活命,他也匆忙逃离了陈国。
忙于逃命的陈完一时间不知道该逃往哪里。这时,他忽然想到了齐国。齐国濒临大海,物产丰富,更为重要的是实力强大。当政的齐国国君齐桓公在大臣管仲的辅佐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齐国一跃成为一个称雄于诸侯的大国。这样一个有实力的国家一定可以保护自己,想到这里,陈完决定逃往齐国避难。
陈完逃到齐国后,改姓田氏,他的子孙很争气,经过几代之后,他的五世孙田书已经成为齐国的大夫了。
田书在一次战争中立了大功,当时的国君齐景公十分高兴,就把乐安这块地方封给了他,又给他赐姓孙氏,就这样,田书又成了孙书。
孙书有一个儿子,名叫孙凭,在齐景公朝中为卿。公元前535年前后,孙凭的儿子出生了,新生命的降临对于这个正处于鼎盛时期的家族来说,无异于锦上添花。
这个新生命出生的当天晚上,同在朝中为官的孙书和孙凭父子俩都赶回家中。全家上下都沉浸在无比喜悦的气氛之中。
孙书决定给孙儿取名为“武”。武的字形由“止”“戈”二字组成,能止戈才是武。这是孙书对孙儿的祝愿。
孙书还给孙儿取了个字,叫“长卿”。因为“卿”意为朝中的大官,与大夫同列。孙书为齐大夫,孙凭为齐卿。他们希望孙武将来也能像他们一样,在朝中为官,成为国家栋梁。
如他们所愿,孙武自幼聪慧睿智,机敏过人,且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富有卓见。更令他们欣喜的是,孙武特别喜欢军事。每当孙书、孙凭从朝中回到家里,孙武总缠着他们,让他们给他讲故事。他特别喜欢听打仗的故事,而且百听不厌。
渐渐地,在一旁侍候孙武的奴仆、家丁也都学会了讲故事。于是,当祖父和父亲不在家时,孙武就缠着他们给他讲故事。
除了听故事,孙武还有一个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尤其喜欢看兵书。孙家收藏的兵书非常多,比如《黄帝兵书》《军志》《军政》《军礼》《管子兵法》等,有关战争的许多竹简,塞满了孙武的阁楼。
孙武喜欢爬上阁楼,把写满字的竹简拿下来翻看,有不明白的问题就请教家里请的老师,如果老师也解释不清楚,他就直接找祖父和父亲问个明白。
有一次,孙武读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他不明白,就跑去问老师:“先生,祀是什么?戎又是什么?”
老师想今天孙武问的问题倒是挺简单的,于是随口回答:“祀是祭祀,戎是兵戎。”
孙武接着问:“祭祀是种精神的寄托,怎么能和兵戎相提并论,同称为国家的大事呢?”
听了这个问题,老师一时也不知该怎么回答。
孙武振振有词地说道:“只有兵戎才是国家的大事,而且是君臣都不可不察的大事!”
孙武8岁时,被送进学校接受系统的基础知识教育。在所有的课程中,孙武最感兴趣的是“六艺”中的“射”和“御”。
受尚武精神的影响,齐国从国君到士兵都以勇武为荣。“射”和“御”是齐人首练的技能,主要用于长距离的攻击,是军事活动的重要手段。
齐人向来以“射”术和“御”术的高低为荣辱的标准,这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要想出将入相,为国家所重用,首先必须练好这两门科目。
孙武对“射”和“御”付出了比其他学生多数倍的努力。他刻苦练习,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很快,孙武就成了掌握这两项技能的同辈中的佼佼者。
孙武没有满足,更没有就此止步,依旧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此时,孙武心中有一个理想,那就是长大后要像他的祖父孙书、叔父田穰苴一样,成为一名驰骋疆场的大将军。
在孙武勤练“射”和“御”期间,齐国内部矛盾突发,且愈演愈烈,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已经白热化了。孙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不纠缠其中,他萌发了远奔他乡、另谋出路,施展自己才华的想法。
他把自己的目的地定在了地处南方的新兴国家吴国。他认为新兴的吴国是他可以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大约在公元前517年,18岁的孙武携带妻子鲍氏、小儿子孙明和仆人们,从齐国逃奔到了吴国。
进入吴国境内后,孙武在吴的都城姑苏郊外结识了从楚国潜逃来的楚国名士伍子胥。二人一见如故,结为密友。之后,孙武在姑苏西南的穹窿山隐居下来。
孙武和家人住在穹窿山,过着自耕自作的隐居生活。山中不但有田地可供耕作,还宜于农桑,适于饲养禽畜、种植蔬菜。
虽说这里浓荫蔽日,溪泉潺潺,却并不潮湿,另外这里虽说僻静幽深,但交通却非常便利。孙武除了帮助家人干农活之外,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兵法研究。
孙武离开齐国,把自己喜爱的古兵书和自己撰写的兵法篇,全部带到了吴国。辗转了好几个月,现在终于可以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和研究了。他不停翻阅着这些古兵书,对自己撰写的兵法一遍又一遍地进行修改。
孙武还花费大量时间,对穹窿山及其周围的太湖、其他山脉的环境进行了实地勘察,掌握了翔实的地理资料。
孙武将了解到的吴国的一些具体情况,比如吴国和楚国的关系等,充实进自己的兵法中去,使兵法更符合吴国国情。孙武坚信,吴国就是他建功立业的地方,就是他实现全部理想的地方。
孙武新结识的密友伍子胥和吴国公子光是好朋友。在光成为吴王阖闾(hélǘ)后,伍子胥向他推荐了正在隐居的孙武。伍子胥称赞孙武是个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旷世奇才。阖闾开始不信,伍子胥不厌其烦,反复推荐孙武,有一天仅一个早上就推荐了七次,这么大的力度,阖闾自然不能不答应接见孙武。
孙武见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机会来了,就带着修改完成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去见吴王阖闾。见面后,阖闾说:“今日请先生进宫,是想借此机会探讨一下兵法,先生身边的几位将军,是我朝的几员老将,他们都身经百战,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先生既然来自齐国,那么我们今天想听听吴国之外是如何用兵的。”
孙武环顾四周,看到眼前这个阵势,心里明白吴王是特意要考验自己的。见孙武没有接话,吴王便对身边一位老将说:“你作战经验丰富,你讲讲深入敌国作战要遵循什么原则呢?”
老将慢条斯理地说:“在我看来,率军深入敌国,振奋士气、统一军心是极为重要的,要注意士兵的休养,安抚好他们的家属,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得以安心训练。千万不可率疲惫之师与敌军战斗,士兵只有积蓄足够的力量,才能斗志昂扬。”
听了这些话后,吴王又问孙武:“先生又有什么高见呢?”
孙武说:“我想,士兵遭遇无路可走的境地也可以激起他们作战的勇气。当士兵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的时候,就什么都不怕了。如果只有死路一条,拼着生命作战或许还有一线生还的希望,这样的军队往往能展示出意想不到的战斗力。”
“此外,平日里整顿军队是十分必要的,军队里要严格禁止谣言、迷信的传播,以稳定军Cx2ChlAuERX1YjExIgCSeg==心。”孙武滔滔不绝地说着,分析得极其透彻,说得众人不住点头。大谈一番后,孙武又献上了自己所写的《孙子兵法》的竹简。
阖闾仔细读过后,十分惊喜,感觉孙武将用兵与作战论述得真是太透彻了。可以说字字珠玑、篇篇华章,仅仅五千余字的一部兵书,深刻阐明了战争规律、将帅素质和胜战要求,等等。
《孙子兵法》是一部内容完备、结构严谨的兵法谋略专著。在书中,孙武把与战争有关的军事问题分为十三篇加以论述。各篇既能独立成章,相互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上下承启,前后衔接,浑然一体。《孙子兵法》十三篇,分别为:《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始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这是全书的纲领。
《作战篇》主要是讲“庙算”后的战争动员;《谋攻篇》是讲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军形篇》和《兵势篇》是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个基本因素:“形”和“势”。
《虚实篇》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军争篇》讲的是如何夺取会战的先机。
《孙子兵法》是孙武在总结商、周时代战争经验的基础上,融入个人对战争的精心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其实用性和指导性非常强。针对战场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情况,孙武都有专门论述,其准备、应对之法简捷有效,具有针对性,被广为援用。
《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科学、丰富,战略、战术变化无穷,是兵家的谋略宝库,被尊为“谈兵之祖”“兵经”和“兵学圣典”。其博大精深的军事内涵和逻辑缜密、严谨的论证方式对后世军事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