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年夜校“小切口”撬动基层建设“大格局”

2024-07-29 00:00:00李莲萍
中国共青团 2024年11期

随着“夜校”这一富有年代感的学习方式被重新激活,今年以来,团浙江省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对标落实团中央关于办好青年夜校的部署要求,坚持以基层建设高质量引领事业发展高质量,紧盯“课程圈层化设置、阵地网点化布局、资源社会化筹措”攻坚突破,一体推进青年之家门店网络和青年夜校体系建设,探索形成了具有浙江辨识度的路径经验。截至目前,全省共有83个县(市、区)开办青年夜校,累计建设教学点位401个、开设课程1781门、覆盖青年7.1万余人次。

坚持青年主体地位以课程圈层化设置加强吸引凝聚

突出用户思维、做到调研开路,以“青年味足、引领性强、烟火气浓”的课程体系,精准匹配青年圈层化、差异化需求,为加快建设与青年“强联系”的组织载体夯实工作基础。

主动问需青年。依托“青年观察家”品牌广泛打捞青年心声,以实地走访、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机关、楼宇、园区、商圈开展调研,在时间安排、场地选择、课程设计等方面问需问计于青年。借鉴推广“三张清单”(“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工作经验,着力推动青年需求和各类资源高效对接转化。比如团绍兴市委围绕青年夜校建设累计开展走访、座谈14次,回收有效问卷2000余份,有效掌握青年生活规律和现实需要。

打磨课程体系。主动回应青年“学艺、交友、减压”的诉求愿望,聚焦生活技能、体育运动、文化艺术、素质提升等主要类目,统筹资源做大课程增量。以“小而美”理念指导各地差异化推进,系统梳理市、县两级探索试水经验,及时总结调研、组织、教学、反馈等环节存在的问题,帮助基层校准方向路径、降低试错成本。比如团舟山市委开设“试听体验式”课程,根据学员反馈意见迭代课程设置、优化内容供给。

建构青年社群。坚持把青年夜校建设作为延伸工作触角、夯实基层基础的重要契机,注重以新媒体矩阵“圈粉”活跃青年,以社群活动链接趣缘小组,线上线下结合构建“团组织+青年社团”的基层组织体系,努力把工作成果转化为组织成果,把组织成果转化为工作支撑。比如团宁波市镇海区委以夜校“课友群”为基础,吸纳相关领域青年达人担任“青年主理人”,同步匹配基层工作力量负责日常运营,截至目前,累计建立青年社群20余个、吸附青年粉丝1000余人。

坚持夯实基层导向以阵地网点化布局放大整体效能

坚持向内挖潜、向外整合,推动青年之家实体阵地与青年夜校服务项目双向赋能、融合共促,综合考虑青年流量、基础条件等因素,促进工作触角向特色街区、创意店铺、党群阵地拓展延伸,全面构建直接联系服务青年的阵地网络。

用好关键枢纽。强化各级青少年活动中心主平台主阵地功能,充分发挥“中央厨房”作用,辐射带动枢纽型青年之家承接、配送特色课程。放大“青年伙伴店”磁吸效应,广泛吸引各类青年群体就近就便参与活动,持续扩大工作影响。比如金华市湖海塘社区以区域化理念盘活周边资源,依托青年之家开设MV创客集中营、写意国画训练营等六大品牌课程,推动社区青年转化为夜校“粉丝”。

做大伙伴圈层。坚持共建共享理念,以“组织化项目导流”推动“社会化支持合作”,依托青年集聚、交通便利的咖啡馆、瑜伽馆等拓宽青年夜校办学空间。比如团诸暨市委把青年夜校办到青年业态集聚地,形成了“白天创业、晚上‘充电’”的生动局面。聚焦平台楼宇探索“送课上门”新模式,用好公共空间持续扩大青年夜校的覆盖范围。比如团宁波市江北区委主动送课进118工业园、中俄人文科创中心等平台,全力打造“15分钟可达的夜校步行圈”,截至目前,累计打造青年夜校教学点位17处、面积超1.6万平方米。

深化品牌内涵。自觉把青年夜校建设摆在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工作大局中谋划思考,联动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广泛开展青年夜校“文旅专场”“青创专场”“大师专场”等系列活动,有效构建“资源共用、平台共建、成果共享”的工作格局。以社群牵引、公益课程、积分礼遇等多元路径,将青年流量导入公益志愿、文明实践等基层治理场景,推动“学习共同体”转变为“治理共同体”。比如团温州市委推出“青年夜校+1%公益”品牌,让本就具备公益性质的青年夜校衍生公益之火。

坚持开门办校理念以资源社会化筹措保障长治长效

衔接运用好基层团组织改革成果,以开放共享的资源配置供给机制增强青年夜校的自持发展能力,强化项目管理思维,以顶层设计和制度供给确保形成实在、稳定的功能,努力推动青年夜校从“一夜爆红的盆景”转变为“一路长红的风景”。

建强师资队伍。发挥团的组织优势,有的放矢寻访挖掘各领域青年达人纳入师资储备,主动协调宣传、教育、人社、文旅、商务、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积极接洽行业协会、社会培训机构,以合作、选聘等方式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探索实行师资资格联动预审制度,以基层团干部为主体,吸纳青少年事务社工、优秀大学生等骨干力量参与服务管理,确保青年夜校高质量发展。比如团嘉善县委吸纳青年作家开设写作培训课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健全工作机制。坚持谁主办、谁把关、谁负责,以下发工作提醒、签订合作备忘录等方式,推动各地及时研判、防范化解风险隐患。自觉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探索实施青年夜校课程“审比选”机制,持续健全“供需对接、课中管理、回访调研、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工作闭环。比如团温州市委探索建立青年夜校建设评估机制,聚焦功能指数、服务指数、人气指数3大测评板块,以量化赋分推动服务提效,2024年首期青年回访好评率达99%。

强化支持保障。积极推动青年夜校建设与团内重点工作紧密融合,省本级积极争取将青年夜校建设纳入《浙江省青年发展型社区建设实施方案》,示范带动杭州市西湖区青年夜校建设纳入民生实事项目、衢州市衢江区青年夜校建设列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项目,进一步赢得党政重视支持、优化工作政策环境。突出青年夜校公益属性,以各级青少年活动中心公益支出减轻青年课程消费负担,指导各地出台青年夜校激励制度,对全勤完成指定技能类课程的人员予以学费全额返还奖励,加快形成青年发展与夜校建设的正向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