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在钢筋水泥的办公楼里忙碌,晚上到古城街区与青春榜样对话、观看一场红色木偶剧互动表演……已成为不少扬州青年群体独特的休闲放松方式。
为进一步丰富青年人业余生活,推动团的组织形态、工作力量、服务项目在团员青年身边有形化、日常化,团扬州市广陵区委不断创新青年夜校工作模式,依托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推动青年夜校项目嵌入“1+4+N”为民服务体系,向城市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公共文化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重点产业链等部位辐射,共设立青年夜校教学点12个、实践体验点21个,形成15分钟“便携学习圈”,通过互动宣讲、仪式感召、文化熏陶等形式对团员青年进行“渗透式”“情景式”“沉浸式”教育,动员广大团员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矢志奋斗。截至目前,共开设3季50余期课程,场场爆满,为青年人开启有“知”有味“夜生活”,打造青年思想引领“新引擎”!
“青匠精神扎扎实实体现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里。我们青年应该如何更好地感悟匠心、传承匠心?我想,就是要在本行业、本系统、本领域,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小事,不断沉淀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扛起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把非遗文化品牌打得更响……”
在扬州市广陵区仁丰里青年之家推出的青年夜校课程中,团广陵区委创新开设了“对话青年榜样”环节。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李星月来到青年夜校,与广大团员青年面对面分享交流,开展人生“对话”,激励引导广大青年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自3月份启动以来,李星月就主动报名成为青年夜校“主理人”,除了负责教学点的课程策划、学员管理等事务外,还利用休息时间当起了“义务讲师”。她利用课程间隙面向团员青年宣传党的政策主张,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引领青年自觉听党话、跟党走。
除了邀请各行各业的青春榜样来到青年夜校与广大团员青年面对面交流外,团广陵区委还组织团干部利用闲暇时间走进青年夜校开展“微宣讲”,带领团员青年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等内容,切实引导其筑牢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
3月19日晚,由团广陵区委与偶然工作室联合打造的红色木偶剧《沙家浜·智斗》在青年夜校上演。青年在观看红色木偶剧表演中,学习传统技艺,传承红色基因。“木偶的每个表情、每个动作都表现得恰到好处,真像是穿越回到了那个火红年代。”青年小吴说。
除了红色木偶剧课程外,团广陵区委还联合各非遗工作室开设了雕版印刷、手绘红色地图、制作红色线装书籍等多个非遗文化课程,将红色历史、党章规定等从著作上“搬”下来,进一步增添学习的趣味性,让团员青年在学习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政治熏陶和文化熏陶。
团广陵区委负责人介绍说:“传统枯燥乏味的授课模式难以满足青年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我们依托广陵古城丰富的红色教育、历史文化资源,在课程设置上进一步突出思想政治引领这一灵魂,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寄语精神等思政内容融入非遗体验、经典诵读、手工制作之中,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对青少年开展正向引领,切实提升了青少年思想引领工作成效。”
“不仅要讲好古城文化底蕴和发展故事,更要结合实际更新业态,让老街巷回归生活……”夜幕降临,一场别开生面的“青春开放麦”活动在青年夜校拉开帷幕,10余名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齐聚一堂,围绕“古城保护更新”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为古城保护更新提供了“青年视角”。
团广陵区委还依托青年夜校自发形成的兴趣圈层,组建了摄影、舞蹈、书法、自媒体运营等青年社群11个,有效凝聚青年600余人,定期组织青年参与“文化振兴乡村行”系列活动、“重塑·新生”创意主题市集、“嗨·皮雅集”非遗文创市集,让青年在展示所学技艺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和民生保障,搭建与青年双向奔赴的实践平台,努力将青年夜校服务成果转化为思想政治引领成果和组织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