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历史的“红色资源”变成学习的“生动课程”?记者在千年宋城、红色故都的赣州找到了答案。
“白天上班,晚上学艺”“拎包入学,探索新世界”“吃‘夜宵’不如上‘夜校’”“青年夜校的风终于刮到赣州”……一句句网络热语不断涌入赣州,一个个鲜活的红色故事,接续走进赣州青年夜校的课堂。
“听完洪超师长在百石英勇牺牲的故事后,我深深地被他英勇杀敌的革命精神和坚韧的攻坚精神所震撼。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应该在工作岗位上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让自己成为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95后青年学员邹亮说。
这一幕发生在信丰新田镇乡贤公园里。
此时,青年夜校正在为小镇青年“充电赋能”。
开一堂红色课程,讲一个红色故事,写一段红色感悟……这些都成为信丰青年夜校里最常见的一幕。团信丰县委通过邀请县文化馆的红色讲解员、红色演讲比赛的获奖者、参战老兵、革命烈士后代等优质讲师来到青年夜校,通过观看红色影片的方式,在红色情境中激励青年学员,鼓励参与课堂的学员注重平时收集、摘录和整理红色故事,结合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要节日等时间节点,深入挖掘红色故事背后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创新红色故事的讲述方式,实现“个个都知道,人人都能讲”的夜校学习效果。
同时,团赣州市委立足主责主业,把青年思想引领贯穿始终,通过从团内资源中筹集一批优质课程,利用“团干部上讲台”“红领巾讲解员‘上岗’”等活动,定期开展“微团课”“微宣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头脑,引领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古蕙溢,是崇义县龙山首府“知行家”的一名青年学员。她刚下完班就带上了歌曲词谱,和朋友一起到龙山首府“知行家”青年夜校,门外成群结队的青年学员们正讨论着上节课唱的红歌《从此》。“我听了老师的建议,回家后用腹部练习发声,气势果然一下就上来了,合唱时的歌声也更加洪亮了。”古蕙溢对小伙伴说。
上面类似的场景每天都在发生,这正是崇义县开展青年夜校项目的一个缩影。为提高青年学员对红色歌曲课程的喜爱度,团崇义县委聚焦青年需求,坚持“青年人喜欢什么,夜校就提供什么”的原则,以“线上+线下”“青年点课+团委选课+教师上课”的方式多方收集青年对红色歌曲的喜爱清单,按学员们提供的歌单开设红色歌曲课程,确保夜校课堂与青年喜爱同频共振。其中红色歌曲《从此》《万疆》《灯火里的中国》等曲目深受青年学员欢迎。
“不觉离开家新旧两年了……你在家中要鼓动一班青年赤卫军到前线来粉碎敌人五次‘围剿’……”学员刘女士在青年夜校课堂上听到这里,眼睛湿润了。
“为上好这门红色家书课,我和其他讲师不仅以时间顺序为轴制作了相关PPT,录制相关朗读红色家书的音频,还拍摄了户外实地研学的主题课视频。此外,我们还进行了《红色家书》情景教学设计,选择阮啸仙同志的红色家书进行情景教学,让学员们跨时空感受革命烈士回信,写下今天的所思所想,以便于大家更好地学习和传承红色革命精神。”红色家书课堂讲师王妍向记者介绍说。
根据青年流量特点和赣州的红色资源,团赣州市委依托青年之家、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团属阵地,同步吸纳具备良好硬件设施的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社会机构参与建设,形成上好夜校1堂课,依托青年之家、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创空间3个团属阵地,开设“学唱红色山歌”“讲述红色故事”“传承非遗雅趣”“舞动青春之梦”“一起‘职’引未来”等N种课程主题为一体的“1+3+N”夜校体系,有效保障赣州青年就近就便“赋能充电”。自今年3月项目启动以来,赣州市共开设了30余期课程,内容主题20余个,覆盖了2600余人次,期期爆满。
“在众多课程中选择开设红色课程,既是为了充分利用好赣州的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也是为了丰富青年的业余生活,鼓励他们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希望留赣青年觉得赣州是一座有趣的城市,把赣州当成自己的家。”团市委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