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毛瑟公司研制出采用下弯式拉机柄的标准型短步枪,成为于1935年正式定型的Kar 98k步枪的基础,Kar 98k步枪也是德国陆军装备的最后一种毛瑟步枪。为了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黑内尔Model 33军训气枪的设计非常紧密地追随了这一变化,该枪的标准型全枪长1100mm,枪管长600mm,全枪质量3.5kg,与Kar 98k相比,3项数据只有质量一项略有差异,黑内尔Model 33军训气枪轻了约0.4kg。
黑内尔Model 33军训气枪采用欧洲硬木制成的带有上护木的全木枪托,其尺寸以及圆厚的枪托颈部等特征,与Kar 98k如出一辙,背带也同样设计在枪身左侧,下端穿过枪托,固定在枪托对应一侧的凹槽中的一个金属钉头上,枪管下方甚至装了1根不能直接取下也无实际功能的假通条。虽然在头箍、二箍的形状和固定方式等一些具体细节上和真正的Kar 98k存在区别,但至少在整体外观特别是侧面形状上,Model 33军训气枪和Kar 98k步枪可以达到80%左右的相似度。
为了方便年龄、体格更小的青少年使用,Model 33军训气枪还有一款少年型(Junior)变型枪,全枪长进一步缩短至984mm,枪管长508mm,全枪质量仅有2.4kg。少年型枪管外露部分较短,枪托相对较窄,同时不再开设背带槽,背带环位置改到了枪身正下方,部分产品的后瞄具改为不可调节的固定缺口照门。相对标准型来说,这款短小的少年型产量更大,也最为常见。
在口径和发射物种类上,Model33军训气枪属于欧洲传统的BBs 气枪,发射圆球形BBs 弹丸。虽然同样属于BBs 气枪, 但Model 33军训气枪与以戴茜(Dasiy)品牌为代表的美国版BBs 气枪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采用深钻孔技术制造的钢质膛线枪管,而后者使用拉制的薄壁铁质滑膛枪管,相对来说前者更加厚重结实、耐用。此外前者的口径为4.45mm( 对应英制0.174英寸),因为有膛线,所以只能发射铅质弹丸,单粒质量约0.492g。后者口径名义上也是4.45mm,但对应的英制略有区别,为0.175英寸,而且弹丸一般为钢质,单粒质量约0.33g,因此在初速相同的情况下,黑内尔Model 33军训气枪的威力更大一些。
此外,Model 33军训气枪理论上可以发射空竹形气枪铅弹,但实际上行不通,因为该枪必须使用专用弹匣供弹。这种弹匣体型很小,外壳用合金铸造而成,内部设有一个圆形深孔,圆球形弹丸依次排列其中,上端有一活动式卡块,防止弹丸在底部托弹簧的推动下自动蹦出。标准型通常配备8发弹匣,并有额外的12发加长弹匣可选,少年型一般配用更短一些的6发弹匣,也可以使用8发或12发弹匣。
Model 33属于弹簧活塞原理气步枪,结构较为简单,全枪零件总数只有44个,大量采用冲压、铸造和焊接工艺,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全枪最大的组件是枪管与机匣,两者固定在一起。后者由薄壁钢管加工而成,前方上下两侧分别焊接有表尺座和弹匣槽,后下方则固定有发射机构,中间有突出的固定座,使用长螺丝将枪管/机匣组件与木托固定为一体。机匣内部分为两截,前半部分是气缸,后半部分是容纳各种活动零部件的空间。从前向后,活塞组件依次由带空心导杆的固定头、皮碗、活塞头、活塞杆和活塞尾组成,螺旋形主弹簧则缠绕在预先开设有长槽的活塞杆上。
Model 33军训气枪的最大特点是该枪“挂机”即压缩主弹簧至定位的方式与当时常见的主流气枪大不相同,既非由枪管本身充当挂机杆(其枪管为固定结构,不能上下活动),也没有单设的下压杆或可向前下方打开的扳机护圈,采用的是一种极为特殊的、由雨果·施迈瑟亲自设计的“拉栓”挂机方式。这一方式的核心部件是设在枪身中后部的两段式挂机杆。两段式挂机杆的上段外形类似普通的步枪拉机柄,但长度稍长。下段为1个带有半圆形凸面的连杆,两段由1个旋转方向与枪身轴线垂直的转轴连接,下段的另一端穿过活塞杆中间的长槽,铰接在扳机护圈中间的三角形突出部分上,略微突出于枪身表面,这样下段就可沿着与身轴线的方向进行前后扇形运动。
当需要“挂机”时,使用者向左旋转“拉机柄”(即挂机杆的上段),使其从水平状态转为垂直状态,并与下段对齐。由于中间转轴的旋转方向与枪身轴线垂直,而且两侧还受到机匣上开设纵槽的限制,所以在继续沿枪身轴线向后拉“拉机柄”时,它与下段在沿枪身轴线方向不能发生相对位移,上、下2段实际上形成了一个整体,只能共同围绕下段下端的转轴向后运动。在此过程中,下段后部的半圆形凸面抵在活塞杆长槽的末端,进而带动整个活塞组件向后运动,逐步压缩弹簧,直至活塞尾卡入阻铁,形成“挂机”状态。此时“拉机柄”已拉到机匣槽末端,接下来改向前推,当推到最前方时,再改向右旋转,使其进入机匣上预先开设的横槽,恢复至水平状态,至此完成了发射的准备工作。如果“拉机柄”未能复位,即使扣动扳机,活塞也不能顺利释放。
如果此时扣动扳机,阻铁旋转,释放活塞尾。在主弹簧的簧力作用下,整个活塞组件向前迅速运动,在此过程中,压缩气缸内原有的空气形成高压气体。由于空心导杆的长度较长,先于活塞组件其他部分插入枪管后部,在经过弹匣所在位置时,压下活动卡块后端,将最上方的一粒铅弹丸推入膛线起始部位。与此同时,气缸内的高压气体穿过导杆根部的小孔,先行进入枪管,迫使弹丸嵌入膛线,沿着枪管旋转前进。最后,主弹簧充分伸张,固定头和皮碗抵住气缸前壁,剩余气体全部挤入枪管,推动弹丸全速飞出枪口,至此一轮发射结束。只要重复上述过程,就能连续发射,直至打光弹匣内所有弹丸。
雨果·施迈瑟的这一巧妙设计既解决了挂机杆压缩弹簧时必须要有一定长度以便增加力矩的问题,同时挂机杆本身分为两段,上段平时“折叠”在机匣缺口上,不占用额外的空间和体积。特别是“挂机”过程中,“拉机柄”(上段)的操作动作与真正的毛瑟军用步枪极为相似,可以达到最好的训练效果。
为了更接近于真枪的操作,Model 33军训气枪在机匣尾部也设置了一个毛瑟式的翼状保险片。这种保险最早出现在黑内尔Model Ⅴ气步枪少儿型上,当保险片拨向右侧时为保险状态,其伸入机匣的部分会压住阻铁后端,使扳机无法扣动,进而不能释放活塞,拨向左侧时则为解除保险状态。
尽管当时黑内尔的竞争对手之一戴安娜公司也推出了戴安娜Model 30训练气步枪,而且外形上更加逼真,但后者采用的仍是下压式挂机杆,不用时藏在护木前下方,使用者在接触真正的军用步枪后仍需要重新适应,所以在训练的仿真度上远不及黑内尔Model 33军训气枪。经过实践对比,青年团组织相关负责人对Model 33军训气枪给予了“优于当时使用的所有其他气枪”的评价,该枪也因此成为数以十万计的参训年轻人的最爱。正因为这一点,施迈瑟的核心设计后来在黑内尔及其他厂家后续生产的多种气枪上得以沿用,成为黑内尔Modebc543dd6d60ca54b2b6a4af5fedeb396l 49、Model 310、Model 400、Model 510气步枪以及LP55R气手枪,戴安娜Model 30 NEO气步枪、安许兹275气步枪等一系列产品的结构基础。
Model 33军训气枪的主要问题在于其内部结构相对其他弹簧活塞气枪更为复杂,而且如果误用了口径不合适的弹丸,出现留膛卡滞的情况时,需要将枪身拆解方能排除故障,比较麻烦。同时,该枪的合金弹匣体型过小,戴手套时操作不便,且容易丢失。此外,由于外形尺寸的要求,该枪挂机杆的整体长度相对有限,导致“挂机”过程较采用下压杆等其他方式更为费力,气枪本身的威力也因此受到限制,最大有效射程不超过25m,表尺分划通常只有10m、15m和20m,训练时一般使用10m分划。
黑内尔Model 33军训气枪标准型和少儿型均在1933年投入量产,并且一直生产到战争结束。具体的产量由于公司生产记录毁于战火,已不得而知,但从存世实物的序列号(一般打制在枪托底部背带环前方)来看,有些已达到5位数,作为一款气枪来说相当可观。
雨果·施迈瑟除了是一位设计天才之外,也是一个自我保护意识很强的精明人。比如在与黑内尔公司合作时,为了保护此前获得的专利,他特意在1922年夏季以“施迈瑟兄弟”的名义设立了另一家公司,目的就是防止奥哈默科赫工业公司万一倒闭导致专利权的损失。这种意识在黑内尔Model 33军训气枪上也得了充分体现,现存的专利档案表明,在二战爆发之前,施迈瑟至少先后3次以个人名义,通过哈兹尔廷公司向英国、美国申请了相关专利。另一方面,这些举动也说明他当年可能心存其他打算,那就是对该枪进行持续改进,并将其推销到欧洲和美国市场。
第一次申请于1933年9月26日提交,差不多整整2年后获批,成为第422638号专利,其内容就是Model 33军训气枪的基本结构,申报文件中除了强调其机构的简洁与可靠之外,着重指出该设计“具备与军用步枪类似的操作方式”。
第二次申请于1936年5月21日提交,1937年10月1日获得批准,专利号为第472854号。这一专利实际上是之前第422638号专利的补充,而且包括采用单根及2根主弹簧的不同方案。一方面,雨果·施迈瑟借鉴了英国伯明翰公司1913年获得的第5564号专利,对击发机构进行了较多修改,另一方面在挂机杆上增加一个弹簧销,以便在“挂机”过程中将上下两段更可靠地锁定在一起。此外,方案之一改为发射空竹形弹丸,并为此改变了装填机构,采用类似1920年代末生产的黑内尔Model Ⅴ气步枪的单发旋转装填块,铅弹垂直装入机匣前端的装填孔中,同时在挂机杆下端增设1根连杆,在“挂机”过程中,连杆前端拨动装填块旋转,从而将铅弹对正枪膛。有研究者认为,这一专利如果正式投入生产,其型号可能就是传说中的黑内尔Model 35或Model 36,只供德国军队使用,但这一设想不得不让位于同一时期德国正在全力推进的军备重整,黑内尔公司和其他枪厂的产能必须优先用于生产军品。但该专利中的一些设计内容,后来在战后生产的黑内尔Model 311气枪上得以体现。
雨果·施迈瑟的第三次专利申请于1938年2月3日提交,1939年1月25日获批,专利号是第499543号。这一专利实际上是前2个专利的综合和进一步改进,将旋转装填块与弹匣供弹二者结合起来。第499543号专利中的旋转装填块被安设在枪管后端、弹匣正上方,弹匣中的BBs弹丸首先进入装填块,装填块在与挂机杆下端联动的连杆作用下发生旋转,从而使弹丸对正枪膛。这一改动首先取消了带导杆的固定头,简化了活塞组件的结构,同时避免了导杆推弹时导致弹丸变形以及弹丸在枪管中运动时气压发生的变化,从而影响射击精度的问题,其缺点是结构变得复杂,而且旋转装填装置加工精度要求更高,增加了生产成本。据说,根据该专利已经生产了若干支样枪,但没有量产,因为那时距离二战全面爆发只有几个月时间,欧洲局势空前紧张,即使投产也不太可能获得订单,更不可能出口。同时,这也是施迈瑟本人获得的最后一项与气枪有关的专利,这并不意外,因为那时他正忙于为德国军方完善MP36冲锋枪的设计,其最终成果便是在二战中大出风头的MP38/40冲锋枪,由于施迈瑟拥有直弹匣等多个专利,所以它们也常常被称为“施迈瑟冲锋枪”。(待续)
编辑/曾振宇
下期将呈介二战后的变迁、Model 310再创经典、涅槃重生等内容,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