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马还需配好鞍

2024-07-26 00:00:00陈宏
轻兵器 2024年7期

中国

我国引进仿制AK47突击步枪的工作起步于1955年,仿制对象是AK47第3型。仿制工作由我国兵工系统的“老大哥”,即位于黑龙江省北安市的庆华机器厂(626厂)承担。庆华厂在接到仿制任务后陆续接收到AK47突击步枪的技术资料,并成立以主管副厂长和总工程师为负责人的试制准备委员会,下设翻译、描绘、晒印装订、机械设备改装和工具共5个小组。当时的第二机械工业部提供了大力支持,1955年4月向626厂指派了相关苏联专家,还从科研院所、工业院校和兄弟厂抽调翻译和技术人员支援626厂,并对工厂的生产线进行大幅度改造。试制工作在1956年获得圆满成功,产品被定型为1956年式7.62mm冲锋枪(简称56式冲锋枪)。初始生产型与AK47第3型外观完全一样。56式冲锋枪的机匣为铣削加工,没有折叠枪刺,准星由护圈保护。

956年式7.62mm冲锋枪
56-2式冲锋枪

1959年,苏联开始生产冲压机匣的AKM突击步枪,由于当时的中苏关系处于低谷,我国并没有得到苏联的支持和许可生产AKM突击步枪。1964年,626厂总工程师赵瑞之赴阿尔巴尼亚援建期间接触到AKM突击步枪,回国后带领技术人员开展冲压机匣项目攻关,用冲压工艺代替切削工艺生产56式冲锋枪机匣。1960年代后期生产的56式冲锋枪开始采用类似AKM的冲压机匣,复进簧导杆也改用AKM的两根极其细长的U形钢条头对头串联代替原先的导管套导杆结构。我国生产的56式冲锋枪的冲压机匣厚度更大(AKM机匣厚度1mm,56式冲锋枪机匣厚度1.5mm),机匣盖没有加强筋,除了最初期的产品外,机匣前方固定枪管节套的铆钉位置是1上2下,而不是AKM的2上1下。

56式冲锋枪和56-1式冲锋枪装备我军后整体评价良好,部队认为其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火力猛烈。但在使用中也提出了一些意见,认为普通的56式冲锋枪枪托为固定式,无法折叠,携行性能差,技术兵种如炮兵、汽车兵,背着固定枪托的56式冲锋枪很不方便;56-1式冲锋枪虽然枪托能折叠,但是枪托转轴突出于枪身,背枪时硌人,从行军状态转换成战斗状态需要完成按压卡笋按钮、翻转枪托、打开肩托板等3个动作,不利于快速反应;金属材质的枪托在冬天射击时冰冷冻脸,而且向下翻转的折叠托在用久了以后会发生松动,不能牢固定位,影响射击精度。部队希望装备一种既保持固定托56式冲锋枪的射击精度,又能像56-1式冲锋枪一样枪托能折叠的冲锋枪,于是就有了56-2式冲锋枪。

56-2式冲锋枪的枪托和56-1式冲锋枪完全不同,采用厚度为1.5mm的钢板整体冲压成型,断面呈“П”形,抵肩板表面压有防滑纹,枪托可以向右折叠到枪身右侧,两侧还有玻璃钢材质的贴腮板,便于射击和拼刺时握持。56-2式冲锋枪折叠枪托的卡笋以斜面定位,能自动补偿磨损带来的变形,不至于松动,而且为了提高射击精度,尽量让枪膛轴线与抵肩受力轴线重合。新枪的枪托在打开时与枪身夹角由原来的10°减小为4°,更有利于精确射击。经过测试,56-2式冲锋枪的射击密集度明显好于56-1式冲锋枪,接近固定枪托的56式冲锋枪,而且56-2式冲锋枪勤务操作性能好,打开枪托动作简单,从枪身右侧往后打开枪托直到定位即可,背枪时贴身的枪身左侧平滑没有凸起,不硌人。

中国早期产钢质弹匣和弹匣后部下方的626厂厂标(右)

之所以把AK47的仿制品命名为冲锋枪而不是突击步枪,这主要受制于当时我国的军事思想和步兵战术。我国在列装56式系列枪械之前,步兵分队火力配备是每个班2支54式冲锋枪、7支53式步骑枪。轻机枪没有装备到班,在步兵排设机枪班,装备2挺53式轻机枪,当时步兵分队的战术思想为发射步枪弹的单发步枪和发射手枪弹的冲锋枪互补,轻机枪作为支援武器。列装56式半自动步枪和56式冲锋枪后,部队没有及时调整战术思想,没有认识到机械化战争时代步兵分队的火力需求,还是沿用原有编制和战术,认为步枪负责单发精确射击,冲锋枪负责200m内近距离压制即可,因此用56式半自动步枪和56式冲锋枪简单替换53式步骑枪和54式冲锋枪。既然代替的是原来冲锋枪的位置,那么就习惯性地命名为“冲锋枪”,而不是突击步枪。这一命名直到后来的81式自动步枪装备部队才得以纠正。

西方收藏家通常将中国最早生产的AK47弹匣称为“中苏型”,属于第一代欧洲肋条型,并配有一个华约组织标准的烤蓝弹匣底板。弹匣整体采用黑色磷化处理,其后部下方有一个三角形中的数字66标志,这是626厂的厂标。“中苏型”弹匣的最大特点是采用烤蓝处理的阶梯形托弹板,而没有苏联及东欧国家AK弹匣托弹板上常见的药丸形凸起。

第二代中国产AK47弹匣设计独特,被称为“后脊过渡型”。这款弹匣的外观与第一代相似,但两侧下部只有2条水平肋条,几乎从前端延伸到后端。“后脊过渡型”弹匣外观也采用黑色磷化处理,而托弹板、弹匣底板和托弹簧底板都为烤蓝处理,托弹板仍然是中国特色的阶梯形。“后脊过渡型”弹匣上没有任何标记,但由于其独特的外观设计,很容易识别。

中国无后脊型弹匣

第三代中国产AK47弹匣是在越南战争期间出现的,西方收藏家称之为“中国造无后脊型”。这种弹匣的两个半体部分通过点焊固定,从而去掉了其他国家生产的AK弹匣的后脊部分。其肋条图案与之前的弹匣一样。这种设计的目的可能是为了节约材料,毕竟当时中国的钢产量远没有今天这么高,考虑到弹匣的生产数量以万为单位,每个弹匣节省一点钢材,其总量也极为可观。而且没有后脊的弹匣也更容易从弹匣袋中取出并插入步枪。有些人担心这款弹匣因为缺少后脊而不够坚固,实际上并不存在这个问题。这批弹匣后来曾经出口到美国,在弹匣底板打印上“MADE IN CHINA”铭文,其后部锁定凸笋为冲压加工而不是之前的铣削加工。

改革开放之后,为了打入美国民用市场,保利科技公司开发出一种升级版的“中国造无后脊型”弹匣。这款弹匣在焊接和烤蓝处理上都很优秀,弹匣底板上下两侧分别印有“POLY”(保利)和“ CHINA”铭文,弹匣后部右侧有3 个余弹观察孔,分别显示10发、20发和30发装弹。保利科技公司同时还出口了另一款做工更精细、价格更贵的升级版弹匣供用户选择,其托弹板经过镀铬处理,供弹更顺畅,也更容易保持弹匣内部清洁。

1970年代,基于当时紧张的国际局势以及对于未来战争规模的判断,我国领导人提出了“早打、大打、打核战争” 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中国进入全民皆兵状态,对于轻武器及其附件的需求呈井喷式增长,各个军工厂继续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压缩成本扩大产量。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以无后脊弹匣为基础,开发出一种成本更低、生产速度更快的新弹匣,被西方收藏家称为“中国造全冲压型”。 这种弹匣取消了通常焊接在弹匣顶部的抱弹口加固板,代之以特殊冲压处理,既增加了强度,又能够更紧密地贴合步枪的弹匣插口,后部锁定凸笋也由冲压加工而成。1994年11月,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通过第12938号总统行政令,禁止进口中国军用枪支和弹药,因此这种罕见的弹匣只有少量进入美国市场,但后来美国市场上大量出现从前南斯拉夫进口的这种弹匣。

中国保利公司的升级版AK弹匣口部特写,其托弹板经过镀铬处理
中国造全冲压型弹匣,注意弹匣顶部没有抱弹口加固板
北方工业公司30发棕色聚合物弹匣下部的北方工业公司商标(上)和626 厂厂标(下)

为了充分利用美国民用市场对苏联AG-4聚合物材料弹匣的热度,中国的另一家武器出口商北方工业公司为出口美国开发一款30发棕色聚合物弹匣。这款弹匣通过在聚合物外壳内嵌入的薄钢片以及钢质前后锁定凸笋起到加固作用,但其托弹板、弹匣底板和分解按钮仍然为钢质零部件。弹匣左侧下部模压有北方工业公司的商标,右侧下部模压有626厂的厂标。

一直以来,中国出口商都非常重视美国这个世界最大的民用武器市场。后来出口商又开发一种20发AK 弹匣出口美国。不同于某些国家将30 发标准AK 弹匣截短成小容量弹匣的做法,这种弹匣由专用模具冲压而成,两侧有3 条延伸到下部的纵向肋条,但没有水平肋条。其后部右侧在10发和20发装弹位置开有余弹观察孔。除此之外,这款20 发弹匣的特征与“中国造无后脊型”30发弹匣相同。

中国产5发钢质弹匣
中国不同公司不同时期出口到美国的AK弹匣底板对比

为了应对美国于1994年9月开始实施的“联邦突击武器禁令”,中国出口商开发了一种5发AK弹匣,同样由专用模具冲压而成,表面有2条纵向肋条,下部有1条水平肋条。这种5发弹匣使用中国特色的阶梯形托弹板,表面烤蓝处理,没有余弹观察孔,并在弹匣底板上印有“CHINA”铭文,铭文有两种尺寸。在第12938号总统行政令发布之前,这款弹匣大量进口到美国,目前美国许多经销商还有不少未拆封的库存。

北方工业公司还曾经为美国市场开发出一款NHM-91半自动步枪,其是在56式冲锋枪的基础上将小握把改成拇指孔枪托的半自动AK步枪。北方工业公司专门在弹匣插口后方加装了1枚铆钉,只允许插入带有铣削缺口(以贴合那枚铆钉)的特殊5发弹匣。这纯属北方工业公司自己的设计,并非美国法律有这个要求。因此很多美国用户都会把铆钉磨掉,这样就可以使用任何AK弹匣了。

NHM-91半自动步枪使用的5发弹匣很容易识别,其表面只有3条纵向肋条,后锁定凸笋上开有矩形铣削缺口,没有后脊,外观经烤蓝处理,使用中国特色的阶梯式托弹板,但弹匣上没有任何铭文。

美国市场上出现的各种中国产63式步枪弹匣

1960年代初,中国自主研制出63式自动步枪,其既有56式半自动步枪的准确性,又有56式冲锋枪的火力连续性。63式自动步枪使用的可拆卸20发弹匣明显源于AK弹匣,采用钢板冲压焊接而成,弹匣两侧中部位置有五角星图案。托弹板后部开有一个特制的空仓挂机导向槽,可以在弹匣内的弹打光后阻止枪机复位。由于这个原因,63式弹匣的阶梯形托弹板是反转的,最后一发弹的供弹凹槽位于弹匣左侧,因此10发和20发装弹位置的余弹观察孔也改到后部左侧。63式步枪曾经在1990年代初出口到美国民用市场,但只能半自动射击。

美国市场上的63式步枪弹匣种类繁多,至少有3种钢质版本和一种黑色聚合物版本。钢质弹匣均由钢板冲压焊接制成,一种是2条纵向肋条和1条位于下部的水平肋条,一种是2条纵向肋条和2条位于下部的水平肋条,还有一种也是2条纵向肋条和2条位于下部的水平肋条,但纵向肋条中间被一个五角星分隔开。有些钢质弹匣带有传统AK弹匣的抱弹口加固板,有些则属于“中国造全冲压”型弹匣,没有抱弹口加固板。

东德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德国逐渐开始工业化进程,成为一个武器设计和制造大国,其产品以独创性和高质量而备受推崇。从两次世界大战至今,德国设计制造了许多世界上最具标志性的轻武器,其中就包括 StG44突击步枪,许多人认为卡拉什尼科夫在设计AK47突击步枪时受到这款步枪的影响。

东德MPi-K突击步枪

二战后,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东德成为苏联的卫星国和华约组织成员国,属东方阵营。西德则与美、英、法等国结盟,成为北约组织成员国。东德、西德成为冷战的最前线,东德也在苏联的大力支持下,建立并保持了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常备军。

按照华约组织统一要求,东德于1956年6月成立轻武器和弹药工业部,为本国的武装力量生产苏联特许的轻武器。1956年10月底匈牙利事件爆发后,东德获得第一批AK47突击步枪样品,这批AK47在东德被称为“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手枪 (Machinenpistole Kalashnikov)”,德语的缩写为MPi-K,字母“i”代表原型木质枪托,后面的字母“K”指设计师卡拉什尼科夫。MPi-K突击步枪成为东德产 AK47 的基准名称。随后苏德两国达成协议,东德向苏联购买AK47第3型突击步枪和7.62×39mm步枪弹的特许生产权,起初由苏尔地区的恩斯特-台尔曼工厂生产,之后东德又在安纳贝格-布赫霍尔茨以北的维萨建立国营设备和工具制造厂,开始大规模生产AK47。

最初几年,由于工人素质和机械设备等各种原因,MPi-K突击步枪的产量一直没有达到计划要求。1958年计划的3万支步枪年产量在近3年后才达到这个总数。工厂采取了各种措施降低次品数量、提高产品质量。到1961年,生产终于走上正轨,接下来的3年里产量增加一半。通过质量检验的MPi-K突击步枪会打上最终验收印章,是一个内部带有“K3”字样的椭圆形标志。

在苏军装备AKM后的第3年,苏联把AKM的全套技术资料提供给东德。1962年10月,东德在购买特许生产权后,开始生产命名为MPi-KM的AKM仿制型,早期MPi-KM的枪托和护手都是木制品,握把由聚合物层压板压制而成。从1965年开始,东德逐步用聚合物取代昂贵沉重的木材,1966年开始采用聚合物枪托。

MPi-KM是东德生产量最大的AK突击步枪,其有很多聚合物配件,包括加工有颗粒状防滑纹的聚合物枪托,这已成为东德制AK突击步枪的识别标志。该枪最初还配有聚合物下护手,但据称当枪管变热时下护手就开始融化,因此大多数服役的 MPi-KM型步枪都采用木质下护手。

空降部队装备的折叠枪托型KMS-72在1970年开始研制,这款步枪对AKM的倾斜式枪口制退器进行升级,枪身表面采用磷酸盐喷漆处理,而不是早期型号的烤蓝处理。下护手为酚醛树脂材质,带有侧面防滑纹,以增强握持性能。

东德MPi-KM突击步枪后期型,注意其聚合物枪托表面的防滑纹
东德设计的三角形枪托(上)和医用拐杖形钢质枪托(下)
东德产30发钢质弹匣
早期东德产弹匣后脊上的字母和数字标志
东德产弹匣底板上的药丸凸起特写

东德对AK47突击步枪最大的贡献是改进了折叠式枪托,东德对AKM的折叠式枪托设计一直不满意,干脆自己另起炉灶。KMS-72突击步枪的枪托由一根钢条制成,到后端向下弯曲再往上加工成一个三角形,末端压平以便抵肩。三角形顶部有一个橡胶塞作为缓冲器,可以在枪托折叠时保护机匣。这一设计很受欢迎,很快就被罗马尼亚和埃及用在其AK步枪上。

除了三角形钢质折叠枪托,东德还在1970年左右研制出一种医用拐杖形钢质折叠枪托,由一根直钢条尾部焊接一块三角形抵肩金属板制成,因其外观酷似医用拐杖而得名。这种枪托的安装方式与三角形折叠托类似,使用相同的方式安装在机匣尾部的枪托转轴上,两者可以互换。一些1970~1973 年生产的 MPi-KM突击步枪使用这款折叠托,命名为 MPi-KMS-S1突击步枪,出售给埃及。后来东德又向埃及提供生产这型枪托的蓝图和制造工具。

据估计,东德生产了近 400 万支 MPi-K步枪,据说其中三分之一秘密出口到世界各地。巴勒斯坦、也门、巴拿马、阿尔及利亚、印度、伊朗、伊拉克、刚果、叙利亚、埃及、阿富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乌干达等国都曾经装备过。

东德生产的30发弹匣全部属于第一代欧洲肋条型,以其优质的蓝色饰面而闻名。有趣的是,托弹板上的药丸形凸起部分轮廓很特别,前部圆滑后部扁平。早期的东德弹匣几乎总是在后脊上打上2~6个大而薄的块状字母钢印,这些是检查员的验收标志,有时也会在后脊上发现一个小的椭圆形数字,如“15”“16”和“29”等。

更为罕见且鲜为人知的是东德后期生产的30发弹匣,其内部结构与早期型号相同,但表面为黑色磷化处理。这款弹匣与众不同之处是其独特的弹匣底板,上面的冲压药丸形凸起后端逐渐向下倾斜,目前为止其他国家生产的AK弹匣底板都没有这个特征。

芬兰

芬兰虽然是个资本主义国家,而且和苏联在历史上还发生过苏芬战争。但邻居无法选择,芬兰不但长期在东西方之间保持中立,而且和苏联的关系还很友好,甚至在苏联的许可下,仿制了多型AK系列突击步枪。

芬兰M60突击步枪
芬兰M62突击步枪
芬兰M71突击步枪

1950年代,芬兰军队急需装备新式军用突击步枪以替换老式的万国造步枪。该国没有另起炉灶,而是采取拿来主义的方法,选择AK47突击步枪为仿制对象。芬兰首先直接购进一批AK47第3型,并定名为“54型突击步枪”(Rynnäkkökivääri Malli 54),既用于试验,也用于日常训练。

1958~1960年间,芬兰逐渐推进AK47的仿制工作,著名的枪械厂萨科公司(Sako)和瓦尔梅特公司(Valmet)都推出各自的样枪。在1960年军队进行定型试验后,最终选中瓦尔梅特公司的样枪,定型为“60型突击步枪”(Rynnäkkökivääri Malli 60),简称Rk.60,也称为瓦尔梅特M60。

M60的外观虽然不像AK47,但的确是血统纯正的AK嫡系,内部设计和结构几乎完全相同。外观上做了一些改善,例如采用管状金属枪托并牢固地接合在机匣上;下护手为聚合物材质,不覆盖活塞筒,上面有10大10小共20个散热孔;枪口安装三叉形消焰器;准星安装在导气箍上,有环形护圈;用觇孔式照门取代AK47的缺口式照门,而且安装在机匣盖后端。最特别的是M60没有板机护圈,只在扳机前有一个垂直护挡,以防卸弹匣时发生意外,这个独特的设计是考虑到芬兰士兵在寒冷气候条件下经常要戴着厚厚的防寒手套进行射击。

M60突击步枪定型后并未大批量生产,而是经过芬兰军队试用和反馈后进一步改进,最终命名为M62并装备芬兰军队。这些改进包括重新设计护手和选用瓦尔梅特公司的扳机护圈;枪托有管状金属枪托和木制枪托两种,均为固定式。M62的钢质机匣由一块坚硬的钢材通过机械锻压加工而成,优点是非常坚固耐用,缺点则是生产成本高,效率低。

接下来的几年里,瓦尔梅特公司又在M62基础上设计和改进出一些其他型号,有一些被芬兰军队采用,有一些则只用于出口,而且有两种不同口径,分别发射5.56×45mm北约弹和苏制7.62×39mm步枪弹。后来以色列的伽利尔步枪也是在瓦尔梅特M62基础上设计而成,因此伽利尔的机匣也带有明显的瓦尔梅特锻压机匣特征。

至今芬兰陆军还保留有相当数量的M62突击步枪,而且其中一些还更换了瓦尔梅特M76的聚合物护手,因此在外观上极易与瓦尔梅特M76混淆,最好的识别方法是看机匣细节。

M71是瓦尔梅特的仿AK系列步枪中一个临时发展型号,但外形最接近AK47。M71在1971~1973年间生产,机匣采用冲压加工,并在机匣内的关键部位装有一块加强板,位于铆钉位置中间。该型号有两种口径,其中5.56mm口径型号多用于出口,而7.62mm口径型曾被芬兰军队短期使用过,但数量不多。两种口径的型号可以通过辨认弹匣形状识别。

M71步枪除了机匣不同外,还把准星从导气箍上改到枪管前端,准星座被整合为消焰器组件的一部分,有护翼保护;照门安装在活塞筒尾端,表尺射程100~500m,每100m为一个刻度,这些特征都很像AKM,准星和照门上都安装有内嵌氚光管的夜用瞄具,向上翻转90°就能使用。

瓦尔梅特M76是M62的改进型,1976~1986年间生产,主要变化是改为质量较轻的钢质冲压机匣,该枪有5.56×45mm、7.62×39mm和7.62×51mm共3种口径,4种不同类型的枪托:M76W为木制固定枪托、M76P为聚合物固定枪托、M76T为管状固定枪托、M76F为管状侧折叠枪托。其他改变还有护手形状,但机械瞄具重新采用M62的设计。M76在外观上与M62更为接近。其中7.62×39mm口径被芬兰陆军采用,定型为Rk.76。

芬兰生产的30发钢质AK弹匣属于第一代欧洲肋条型,表面处理为蓝色。乍一看可能与其他国家生产的AK弹匣没什么两样,但它具有几个独特的特征。首先是有个可折叠的矩形钢环焊接在弹匣底板上。对于这个钢环的用途有不同解释,有人说是为了将弹匣固定在士兵的战术装备上,有人说是为了方便士兵从弹匣袋中快速取出。其次,弹匣后部10发和30发弹的位置各有一个余弹观察孔,而所有其他30发欧洲肋条型弹匣都只在30发弹位置有个观察孔。后锁定凸笋的右侧通常有个“T”形验收标记,据报道这来自芬兰语“Taisteluväline”,意为“战争物资”。民用型AK弹匣更为少见,在相同位置上通常有S标志,代表Sako(萨科公司)或Sporter。

芬兰M76突击步枪的各种型号,自上至下依次为M76W、M76F、M76T和M76P,主要区别为枪托的材质与形状

针对出口国外民用市场的M76半自动步枪,瓦尔梅特公司开发出一种独特的15发钢弹匣。这种弹匣上只保留3条纵向肋条,也没有弹匣底板上的钢环。

芬兰产AK弹匣底板上的可折叠钢环
瓦尔梅特公司开发的15发钢弹匣

1990年代初,芬兰萨科公司开发出一种聚合物AK弹匣。这款弹匣与保加利亚制造的“华夫饼”弹匣非常相似,因为二者的侧面都有横竖交错的格状肋条。同样,钢质前后锁定凸笋也由模压制成,同时还有薄金属片加固抱弹口。不同的是,芬兰聚合物弹匣的弹匣底板也是聚合物材料。

生产初期,芬兰聚合物“华夫饼”弹匣的颜色为深绿色,在弹匣下部前方模制有一个聚合物环,并加固了弹匣底板。后期产品的颜色改为黑色,并在一侧模制了生产日期代码。为了在欧洲民用市场销售,其中一些黑色弹匣在下部右侧以激光蚀刻“SAKO”铭文。(待续)

编辑/魏开功

下期预告

本文下期将介绍埃及、罗马尼亚、朝鲜、波兰、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和美国等国的AK系列及配套的弹匣,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