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后,我向妈妈汇报了校服拉链坏掉的事,妈妈给出的方案是换拉链。就这样,我们骑着电瓶车一路寻找,终于在大学城一个不起眼的弄堂里找到了一家缝补“店”—其实是一个极其简陋的棚屋。
寒风吹过,棚屋的透明门帘立马荡秋千似的晃动起来。妈妈掀开一条透明帘,小声地问道:“阿姨,您好!我要换拉链。”透过门帘,我看见一位上了年纪佝偻着背的老奶奶正坐在补鞋机前忙碌着,听到妈妈的招呼声后,她停下手中的活招手示意我们进来。当老奶奶起身后,我发现她行动不便,原来她是少了一条腿的残疾老人。她接过我的外套,眯了眯眼仔细地查看起来,然后说道:“没问题,可以换。”之后她便开始了行如流水的操作,拆线、比对、缝纫等动作一气呵成。
我站在一旁,看着她那三下五除二的灵活动作,不由得对她肃然起敬,并端详起这位老奶奶。她着装朴素,一头白发却精神抖擞,饱经风霜的脸上布满了深沟似的皱纹,粗糙的双手布满了厚厚的老茧。屋内的缝纫机、补鞋机看上去与她的年纪一样古老,只不过机器上的手摇柄等部件已被磨得锃亮,格外引人注目。只见她用唯一的腿娴熟地踩着缝纫机的踏板,双手按压着外套,快速地在缝纫机上来回地移动着,就像变戏法似的,让我的外套重新焕发出生机。
天气实在是太冷了,屋内没有空调和暖气片,老奶奶时不时会停下来,对着双手哈几口热气,然后搓搓手接着干。没过多久,新拉链与外套已融为一体,可她并未停下,而是细致地反复检查,不时地剪掉多余的线头,紧接着用电熨斗烫平衣服,然后将衣服折叠整齐。拉链终于换好了,而老奶奶的手也被冻红了,她那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让我再次心生敬畏。
“阿姨,多少钱?”妈妈轻声地问道。
“5块。”我听到后愣住了,这也太实惠了!生活在都市里,大街上随便买个山东杂粮煎饼最低也要7元,学校的一顿午餐费都要15元……妈妈边用手机支付边问老奶奶一天能赚多少,老奶奶则笑呵呵说道:“啥赚不赚钱的,小修小补不就是给大家图个方便呀!”
老奶奶的回答质朴又暖心。正所谓“市井巷弄,聚拢的是烟火气,摊开的是人间百味”。身残志坚的她,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可她凭借其精湛的缝补手艺,硬是不向命运屈服,一针一线缝补出自食其力,还不忘回馈社会的便民服务,默默地为都市里的烟火气息增添了浓郁的人情味。反观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许多人的衣服鞋帽等坏了一丁点就立马扔掉买新,同时也扔掉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我希望大家关注“小修小补”的手艺人,关爱弱势群体,同时在心里种下节俭之花,让中华民族古老的缝补技艺能够薪火相传……
指导老师:樊梦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