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的认知和预防措施

2024-07-26 00:00:00胡国霞
科学之友 2024年7期

肾结石疾病解释

肾结石指发生于肾盏、肾盂以及肾盂与输尿管连接部的结石,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病。常见检查方法有泌尿系彩超、平片、CT、磁共振成像、逆行肾盂造影、内镜(肾镜、输尿管镜、膀胱镜)等检查。首选泌尿系彩超作为健康体检的基础检查。结石的类型有草酸钙结石、磷酸钙结石、尿酸(尿酸盐)结石、磷酸铵镁结石、胱氨酸结石和黄嘌呤结石等。其中,草酸钙结石最常见。磷酸钙结石通常与尿路感染有关,可形成较难治疗的鹿角形肾结石。尿酸结石则多见于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患者。

肾结石的影响因素

肾结石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为肾结石的不可控因素,研究发现男性较女性肾结石患病率更高,可能与遗传因素的影响有关。年龄增大,肾结石的患病率也随之增加。外在因素为肾结石可控影响因素,常见有以下几点。

不良饮食习惯 不良饮食习惯会增加肾结石的患病率,如高盐、高动物蛋白、低钙、蔬菜摄入不足、喝水少、膳食钙摄入不足、高糖、高嘌呤饮食等。其中尿量少和脱水是各种类型肾结石的主要风险。喝水少、高温环境致脱水会导致尿液中的草酸钙、磷酸钙、尿酸等物质过于饱和,容易析出,结晶不断地增加,最终形成了肾结石。相关研究发现,过多摄入动物蛋白和非乳制品类动物蛋白者患肾结石风险均较高,而植物蛋白摄入比例相对较高者患肾结石风险较低。研究发现,补充足够的膳食钙,同时低钠、低动物蛋白饮食有利于预防肾结石。高糖饮食、高嘌呤饮食可能会导致肾结石的出现。

超重和肥胖 相关研究表明,肥胖和超重是肾结石发病的危险因素,可能与肥胖患者的尿液pH值较低,尿液中钠、尿酸、硫酸盐和磷酸盐成分升高有关。且肥胖人群多有代谢综合征,常伴有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易诱发肾结石。

感染 尿路感染、肠道菌群紊乱均会增加肾结石的发病风险。

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氨苯蝶啶、茚地那韦、硅酸盐和磺胺类药物等导致尿液浓度高而溶解度低,有可能会导致肾结石的发生。由此可见,管理饮食、用药及营养摄入在预防肾结石中尤为关键。

肾结石的治疗方法

肾结石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如急性期的解痉镇痛药治疗,非急性期的西医、中医排石药物治疗等)、手术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经皮肾镜碎石术、输尿管镜取石术、开放式手术)以及其他治疗(如溶石治疗)。由于个体差异、环境因素等影响,肾结石治疗后易复发,一些肾脏手术可能会导致肾损伤甚至肾衰竭。

肾结石的预防措施

肾结石的预防措施包括增加液体摄入量、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管理、药物、细菌根除等。具体建议如下。

多喝水 建议每天多饮水,增加排尿量,使尿量达到2 500~3 000毫升,至少不低于2 000毫升。

低嘌呤饮食 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如动物内脏、肉汤、豆类、海鲜等。

高蛋白食物适量吃 肾结石患者需限制动物蛋白的摄入,适当增加植物蛋白的摄入。可参考:每天50克肉、100克鱼、250毫升牛奶、一个鸡蛋、100克豆腐,不建议食用蛋白粉产品。

增加水果和蔬菜摄入量 可参考:每天400克青菜、200克水果。如食用含草酸较多的蔬菜(菠菜、韭菜、茭白、苦瓜、竹笋等),建议在烹饪前先用沸水焯一遍。饮食上减少糖分的摄入,水果选择上可增加柑橘类水果(特别是葡萄柚、柠檬和酸橙)的比例,减少含草酸较多的水果(小李子、草莓、杏、酸枣等)。避免长期服用大量维生素C替代饮食补充,因为维生素补充剂有利与弊,未有相关研究明确表明其益处。

限制钠盐的摄入 每日钠盐摄入量控制在5~6克,少吃腌制食物(腌菜、腊肉、午餐肉等)。

避免久坐,不要憋尿 虽没有明确的依据说明久坐、憋尿会导致肾结石,但久坐、憋尿会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进而可能会增加肾结石的发病率。尿路感染者应积极治疗、定期复查。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每天保证充足睡眠,学会自我调节和娱乐,如听轻音乐、发展娱乐特长等,避免过度劳累、熬夜。

合理规范用药 规范诊治,合理用药,避免使用容易诱发肾结石的药物,如氨苯蝶啶、茚地那韦、硅酸盐和磺胺类药物等。

肾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危害不容忽视。防大于治,建议大家增强防护意识,在生活中要注意养成良好习惯,预防肾结石。

作者单位|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