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比如体重是60千克的成年人,其全身的血液总量是4 200~4 800毫升,相当于2瓶2升的大可乐。幼儿体内含水量较多,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8%~9%。血液储存在人体的两个“容器”里,大部分存在心血管里,供常规循环使用,也叫循环血量;小部分储存在肝、脾、肺以及皮下静脉丛,在献血或剧烈运动时被调动出来参与循环,又叫储存血量。
血液的来源
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血液的来源即造血部位有所不同。胚胎期的第5~9周开始肝(脾)造血,胚胎5月龄时肝(脾)造血逐渐停止,然后开始骨髓造血,出生后前5年内所有骨髓都参与造血,成人后仅限于扁骨造血。所谓扁骨是指比较宽、扁,呈板状的骨头,如颅骨、胸骨、肋骨、髂骨等。胸骨是人体最旺盛的造血部位,具有终生造血功能。
血液的颜色
动脉血和静脉血颜色不同,动脉血含氧量丰富,达95%~97%,是鲜红色;静脉血含氧量低于动脉血,是暗红色。动脉把人体所需营养物质及氧气输送到各个器官;静脉把器官代谢的产物及二氧化碳运走。动脉不能直观看到血管,需要触碰搏动点进行穿刺抽血,抽取困难。通常献血和常规血液化验都是用静脉血,只有少数特殊检查才会用动脉血,比如血气分析。动脉血也可以做常规血液检查使用。
血液的组成成分
血液由血浆和悬浮在血浆中的血细胞组成。血浆约占全血容积的50%~60%,其次是血细胞。血浆亦称血液的无形成分,其主要成分有水分、蛋白质、糖类、脂类和无机物;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也称血液的有形成分。
血液在静置状态下是分层的,血液总体的比重是1.050~1.060,血浆比重是1.025~1.030,颜色淡黄澄清,最轻,漂浮在最上层;血小板和白细胞次之,颜色淡黄,在中层;红细胞比重是1.090~1.092,最重,沉积在最下层。受到饮食、药物、疾病等因素影响,血液呈现的状态也不同,如习惯进食高脂食物,血液可能会形成乳糜状,漂浮在血液上层的血浆不再澄清,而是乳白色;食用避孕药,血浆可能呈绿色;病人因疾病处于持续缺氧状态,动静脉血从色泽上将无法明确区分。
红细胞血型
通常,人们所说的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抗原的多态性。1900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生理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发现了人类的第一个血型系统,即ABO血型系统。到目前为止,我们常见的重要血型系统有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两种,其余还有40多个血型系统。
根据《中国ABO血型分布地图》显示,我国ABO血型分布顺位为O>A>B>AB,分布趋势是O型从南向北呈现递减趋势,A型沿长江流域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B型以秦岭淮河为界的南弱北强趋势,AB型为南弱北强特征。所谓的RH血型系统是恒河猴(Rhesus Macacus)英文名称的前两个字母,是科学家在做动物实验时发现的抗原物质,简单来说就是红细胞上是否存在D抗原,有D抗原的为RH阳性,反之为RH阴性。在我国汉族人群中,RH阴性血只占千分之三,十分稀有,所以又称“熊猫血”。
血液的功能
不同血液成分在人体内承担着不同的职责,红细胞是主力“搬运工”,承担了运输、调节血液酸碱平衡、参与免疫调控的功能,如果丢失过多,氧气无法运输,人会呈苍白贫血貌,会有心慌、憋气症状。白细胞是“边防战士”,承担了抵抗外界各种感染的功能,数量不足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低下,发生各种炎性反应,数量过多也是不正常的,可能是感染,也可能是造血系统出现问题。
血小板是“锦衣卫”,发现出血问题,立即在止血过程中发挥黏附、聚集并释放的功能,其过高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引起血流缓慢,出现手足麻木症状,还可能引起血栓风险。过低会出现凝血障碍,难以止血。
血浆的参与感很强,由于含有数百种组分,所以能力也很强大,如运输、缓冲、维持渗透压、参与免疫、参与凝血和抗凝功能,其可以用于治疗凝血功能障碍、微血管血栓-出血综合征、大面积烧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各方力量都不能“擅离职守”,且要保持在标准水平,只有通力合作,人体才能正常运转。
血液的寿命
经放射性核素标记实验,证明红细胞在体内的平均寿命为120天,每天有0.8%的红细胞进行更新,亦即每天可有20毫升左右的红细胞生成;外周血中的血小板平均生存期限为11天(7~14天),衰老的血小板将在脾、肝和肺中被细胞吞噬。白细胞在每日不同的时间或机体不同功能状态下数目有较大变化,其在体内生存的期限难以准确判断。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临床血液疾病的多样性、复杂性、特殊性以及人体的遗传、基因序列等逐渐被研究,推动人们利用更高的科技手段探索和学习人体诸多的奥秘。我们期待未来的研究能够使我们更加了解血液,攻克更多的血液病难题。
作者单位|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供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