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指出,教育、乡村振兴、公共服务是企业基金会投入最大的三个领域
1月12日,中国基金会行业数据发布会在京召开,会上,《2023中国企业基金会观察报告》正式发布。和众泽益创始人、主任王忠平在会上对该报告成果进行了详细解读。
报告指出,进入“十四五”阶段后,社会组织的发展重心由追求“数量”转为重视“质量”。2022年,我国社会组织整体增速下降明显,首次出现-1.18%的增长情况,但企业基金会仍保持正向增长:2022年新增企业基金会120家,总量达到1850家,呈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
报告发现,广东、北京、浙江、上海、江苏的企业基金会数量占据绝对优势,其中北京的企业基金会数量超过200家,广东的企业基金会将近400家,以绝对优势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青海和新疆两省区的企业基金会数量最少,均只有2家,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
报告指出,教育、乡村振兴、公共服务是企业基金会投入最大的三个领域。2021年,企业基金会共计开展项目7871个,覆盖十大领域。其中,教育领域项目数量最多、支出金额最大,占比为31%和24%;乡村振兴位居第二,项目数量占比28%,支出金额占比19%;公共服务排在第三位,项目数量占比16%,支出金额占比17%。
报告指出,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企业数量达到5282.6万户,同期全国企业基金会的数量为1850家,发起企业基金会的企业占比仅为0.004%,企业基金会数量整体偏少。同时,在现实发展中企业基金会还面临以下10项难题,包括:缺少相关制度保障,政策推动力度有限;缺乏行业交流平台,无法汇聚发展合力;人员年龄整体偏大,全职人员严重不足;头部化情况较严重,整体发展不容乐观;资金获取渠道单一,过于依赖企业捐款;决策治理不够独立,难以实现自主发展;内部监督机制薄弱,不能形成有力约束;信息披露水平不高,社会公信力待提升;项目呈同质化趋势,创新发展能力不足;外部监管严重不足,缺乏竞争淘汰机制。
基于上述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困难,报告找准对策支点,从三个角度给出了发展建议:
政府层面,报告建议:抓紧落实政策保障,依法规范助推发展;适时推动信披入法,加大监督惩治力度。行业层面,建议组织进行理论研究,引领公益实践创新;组织开展交流互鉴,实现共商共建共享;组织系统学习培训,提升专业能力水平。企业基金会层面,建议真正落实“独立”属性,避免成为企业附庸;增强自身“造血”能力,获取更大发展空间;踊跃担当“创新”责任,引领推动行业进步;充分“利用”评估抓手,以评促建规范发展;着力打造“阳光”信披,赢得公众普遍信赖;重点探索“品牌”建设,升级释放公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