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迅速,在法制化、应急救灾、社区慈善、互联网公益、社会工作领导体制、慈善信托、慈善医疗救助、区域慈善事业协同发展、公益慈善国际影响力、拓展资助领域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2024年,慈善事业将在法律实施、区域慈善事业协同发展、基层社区慈善、社会服务业、互联网公益等方面持续发力。
1月25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下称“中国公益研究院”)主办的“公益慈善与民生事业2023年进展与2024年趋势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公益研究院就慈善事业、儿童福利与保护、养老服务业在2023年的进展和2024年发展趋势进行了相关研究发布。其中,2023年慈善事业十大进展与2024年五大发展趋势引发热议。
2023年慈善事业多方面进展显著,形成“中国样本”
2023年,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迅速,在法制化、应急救灾、社区慈善、互联网公益、社会工作领导体制、慈善信托、慈善医疗救助、区域慈善事业协同发展、公益慈善国际影响力、拓展资助领域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法制上,2023年12月2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决定,新修改的慈善法自2024年9月5日起施行。本次修法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强调了各级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增设应急慈善专章,完善了应急慈善、公开募捐、慈善信托、社区慈善、个人求助等方面的规范。
在社区慈善方面,2023年,中国社区慈善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社区慈善资源渠道不断拓宽,推动基层社区治理创新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河南、陕西、重庆等地动员社会力量,深入社区乡村,服务乡村振兴、低收入人群增收、基层医疗体系完善等民生需求,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发展。京津冀协同、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大区域慈善事业协同发展推进顺利,在合作机制搭建、资源协同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有效激发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应急救灾和慈善医疗救助方面,数字技术推动高效救援。2023年,西南地区冬春连旱、夏季台风洪灾、低温雨雪冰冻、甘肃积石山县地震……在自然灾害的救援响应中,社会力量在响应机制、响应速度、数字化救灾等方面进展突出,救灾协同进一步加强。在政策倡导与支持下,2023年,慈善医疗救助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和社会力量,搭建多层次救助平台,多地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工作机制搭建,实现医疗保障部门、民政部门与慈善医疗组织的有效对接,建立相关信息共享平台,降低慈善医疗运行成本,让爱心善意更加有效地运用到有需要的患者身上。
在金融服务领域,以慈善信托为代表的公益金融产品不断壮大。截至2023年底,我国共备案慈善信托1662单,同比增长41.69%,累计备案规模67.70亿元,同比增长34.52%。
2024年法律实施、社区慈善、互联网公益等将持续发力
2024年,慈善事业将在法律实施、区域慈善事业协同发展、基层社区慈善、社会服务业、互联网公益等方面持续发力。
首先,慈善法修改后,配套措施及宣贯工作将加力加速。新修改的慈善法将于2024年9月5日正式实施,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是认真开展宣传普及,出台配套措施,推动法律有效实施,落实慈善法相关的修改决定、配套法规文件等需要细化,政府相关部门也需要带头学习修改后的慈善法,确保慈善法能够落地见效。
其次,区域慈善事业协同发展,将从项目合作走向制度创新。
此外,社会力量将深度参与基层慈善,聚焦大病救助、一老一小社区服务需求。社会服务业潜力发展广阔,医疗、养老、旅游等社会服务将加速发展。
在互联网公益方面,公益行业强化数字工具运用,互联网企业将持续赋能公益机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拓展了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筹款的方式和途径,极大降低了公众参与公益的门槛,推动公益领域日趋透明化与扁平化。
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王振耀在发布会上特别提到,社会组织已开始成为新的生产力要素。未来,社会组织将成为重要的就业场所,为3000万以上的人提供就业空间。
(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