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在22国参与的“金砖+”外长对话会上,中方表示“全球南方”(Global South,指代亚非拉和大洋洲的发展中国家,范围大致相当于77国集团+中国)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是“觉醒的新力量”。这次在莫斯科以东的下诺夫哥罗德举行的对话会,是为了给几个月后在更东边的喀山举行的金砖十国峰会预热。
俄乌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还看不到结束的曙光,普京最近高调访问朝鲜和越南,续唱“西方不亮东方亮”;以色列攻打加沙的战斗渐入尾声之时,击垮黎巴嫩真主党武装的准备工作已被提上日程;中美之间围绕第一岛链的地缘争斗愈演愈烈,而一旦欧盟正式打响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关税战,北京必然会还以颜色……
在引人注目的“喧哗与骚动”背后,静水流深的全球经济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各主要经济体之间又会呈现怎样的力量消长呢?
根据5月份IMF发布的《2024/2025世界经济展望报告》,2024年除了阿根廷、苏丹、也门和科威特这少数几国外,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经济增长。
但这种增长在地理上的分布不均。总体上看,新兴的经济体要比老牌的工业化国家增长快,“全球南方”要比“全球北方”增长快。
根据IMF的报告,2024年发展中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将达到4.2%,而发达国家只有1.7%。
在众多发展中国家里,印度的增速比较突出。经合组织(OECD)预计印度2024年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6.6%,而且这种强劲的态势还将持续到2025年。莫迪总理最近成功连任,主要依仗的就是经济政绩。
印度的经济增长有许多现实的基础。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拥有庞大的、年轻化的劳动力人群,他们是推动印度经济增长的生力军;处在中美地缘博弈中,印度坐收渔翁之利,成为美国资本和技术转移的目的地;莫迪政府的一些经济政策,像推动本土的工业化、国产化自主率等,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莫迪的成功连任,“莫迪经济学”会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这为印度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政策保障。
自2022年GDP超过英国以来,印度已经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如果印度2024年能保持6.6%的经济增速,那么GDP总量就很可能会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四经济大国。
另一方面,这次大选也暴露出印度许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包括阶层歧视、无处不在的官员腐败等。而且,“莫迪经济学”也并非无往不利,诸多社会问题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阶层差异、地区差异日益加大,老百姓的不满情绪日增。
莫迪虽然在印度人民党(BJP)未超议会下院半数席位的情况下,联合南印度的泰卢固之乡党(TDP)等盟党迅速组建了新内阁,并于6月9日宣誓就职总理,但反对党联盟取得超过230个议席,预示着莫迪今后5年的施政将受到掣肘:一旦几个小的盟党不合作,他的号令在国会就可能通不过。这对印度的经济发展构成不确定因素。
与印度的经济增速相比,中国的经济增长似乎早已步入新常态。但必须看到,中国的经济增速仍然超过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当中也属前列。即便是IMF的保守估计,也认为中国2024年的增速将达4.9%,并且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不大。
何况,中国的经济体量与印度不在同一个级别,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要大得多。2023年,中国名义GDP为17.7万亿美元,而印度为3.6万亿美元,只相当于中国的1/5。印度的经济增长确实快,但中国也不慢,印度要想赶上中国的经济规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令人刮目相看的是俄罗斯。它由于“曾经阔过”并不属于“全球南方”国家,但它现在也达不到发达国家水准,所以在国际社会中比较独特。它在经济上自成体系的色彩也很浓,哪怕主要银行被踢出SWIFT系统、海外资产遭冻结、关键物资进口被截流,经济也没有被拖垮,反而呈现出触底反弹的态势。
2022年,俄罗斯的GDP为2.2万亿美元,2023年下降到1.8万亿美元,在全球GDP排行榜中跌出前十(不及加拿大)。但据IMF估计,俄罗斯2024年的增速将达到3.2%。经合组织的估计稍微保守一点,但也达到2.6%,远高于欧元区国家。不出意外的话,2024年俄罗斯的GDP将重新挤进前十,如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则已是全球前五。
俄乌战争打了三年多,今年5月7日普京再次赢得大选,成为任期最长的俄罗斯总统(两届各4年+三届各6年,总任期达26年,略少于苏联第二任领导人斯大林)。但摆在普京面前的还有许多挑战,首当其冲的就是这场与乌克兰的战争该如何收场。
为了集中精力应对西方代理人的反击,俄罗斯在中亚和远东方向都对中国释出了善意。6月6日,围绕中国筹划的中亚首条标准型铁路—中吉乌铁路项目,中吉乌三国在北京举行了签字仪式。中吉乌铁路是亚欧内陆新运输线路的一部分,还可打通南亚、中东大市场,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地区国家对华合作,得到莫斯科首肯也是难能可贵。
6月中旬,普京还对朝鲜进行了国事访问,所签署的俄朝文件,包含了俄朝政府关于建设一座横跨图们江的跨境公路桥的协议。这与他5月访华时同意写下的“双方将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就中国船只经图们江下游出海航行事宜开展建设性对话”,有所呼应。
上述印度、中国、俄罗斯三国,都属于“金砖”创始成员国。金砖集团已经历两轮扩员。目前,土耳其、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委内瑞拉等国,期待在今年10月俄罗斯喀山峰会上,获得批次不等的“金砖”入场券。
而阿根廷新总统米莱,却拒绝了该国于今年元旦与沙特、埃及、阿联酋、伊朗和埃塞俄比亚5国一道正式加入金砖国家行列。米莱这么做,是希望获得IMF或西方投资者的融资,解决阿根廷的燃眉之急。
自去年12月上台以来,米莱在改变国库空虚、减少向外举债等方面“动真格”,包括将各大部委从24个削减到9个、大砍政府补贴等。短短数月,米莱已成功让本国货币升值了20%,使5月通胀率创下2022年1月以来新低,做到了政府收支平衡,而且让国库的外汇存款从赤字达到300亿美元的盈余。
“米莱经济学”在短期内发挥了一些正面效应,也因此受到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和机构的追捧。但“米莱经济学”的实质就是“休克疗法”。而休克疗法操作不当会伤筋动骨、伤及根本,1990年代中期的俄罗斯就是一个例子。
鉴于阿根廷国会很晚才配合(众议院、参议院分别于4月30日、6月12日艰难通过了米莱的全面改革法案),“米莱经济学”的正面效应可能会转瞬即逝,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系列问题:失业率、贫困率居高不下,政府职能部门几乎停摆,经济衰退,社会动荡……IMF预计阿根廷2024年的GDP会下降2.8%,而且这种经济衰退短期内没有好转的迹象,估计会持续到2025年。等待阿根廷的将是一个漫长的“经济寒冬”!
与“全球南方”新兴的经济体相比,众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要缓慢得多。根据OECD的预测,欧元区2024年的经济增速会是0.7%,2025年会缓慢增加到1.5%。
在发达国家阵营当中,美国仍然起着领跑的作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美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其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数据显示,美国实际GDP第一季度增长了1.6%。根据OECD的预测,美国2024年的增速将达2.6%!对于美国这种超大型的、成熟的经济体,这个增速还是可观的。
目前,美国在人工智能、半导体、信息技术、金融服务和创新、能源、科研等领域,拥有广泛的经济增长基础。光是英伟达、微软、苹果三巨头,市值累计就接近10万亿美元,单个巨头的市值也相当于英国或法国的GDP总量。
但是,占美国经济主体的服务业,价格年化涨幅已加速至5.4%,显示通胀压力仍大。这就导致市场所预期的美联储降息并没有出现。
继加拿大央行降息后,欧洲央行6月6日将三大关键利率均下调25个基点。美联储则在6月开会后宣布利率不变,把借贷成本维持在5.25%—5.5%的23年高位。这种反差凸显美国企业的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抑制作用。
今年11月的美国大选,也会令部分投资者在经济政策上观望。而且不管谁上台,中美之间都可能爆发新的科技战、贸易战甚至金融战。这种争斗对美国自身也不利。无怪乎,OECD预计2025年美国的经济增速会下降到1.8%。
在欧洲,德国的经济表现不尽如人意。2024年德国的经济增速预计只有0.2%。不过,由于日元深度贬值,德国2023年的GDP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三,面子上说得过去。其实,把排在第三到第六位的德国、日本、印度、英国的GDP相加,总额也不及中国。
至于排在第七位的法国,经济增速比德国稍高,但也预计只有0.7%!马克龙一直强调欧盟战略自主,但在军事、金融、科技、能源都高度依赖美国的情况下,战略自主谈何容易!
英国7月4日即将举行大选,苏纳克首相又端出了减税方案,但难挽保守党颓势。保守党当年靠“拼脱欧”,两次打败被脱欧议题严重分化的工党,但这一次无法故技重施。
脱欧前,英国曾扮演美国与欧盟对接的中介角色。十多年前,美欧启动过“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号称“经济北约”)谈判;后来美国频频挥舞关税大棒,这个还没出生的“美欧自贸区”就流产了。所以到今天,欧美经济还是无法捆绑作战,还是需要依靠每年的G7(七国集团)峰会进行战略协调。英国前首相特拉斯希望将G7打造为“经济版北约”,但G7的成员数还是太少,无法有效化解供应链风险。
作为G7的一员,日本在短短15年内,从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快速下滑到第四,心理落差不可谓不大。疫情前日本短暂的经济复苏,被疫情中断,至今未有起色。
也许正因为经济前景堪忧,本已有CPTPP协定托底的日本,又拉上中韩两国重启2019年中断的三国自贸区谈判。5月27日第九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的联合宣言,写入了“为实现自由公平且高质量的中日韩FTA,将继续展开旨在加速谈判的讨论”。
一旦中日韩自贸区形成,将会高度整合为一个拥有15.2亿消费者、GDP占世界两成以上的大自贸区,直追GDP接近全球三成的美墨加贸易区!而中国在经济规模、增速上远超日韩,将会在这个自贸区中起到中心作用。这或许是“经济北约”难成、“全球南方”正劲的背景下,日本在东西方之间重新平衡贸易重心的一个必要妥协。
日本“再变道”的迹象,当以“数以十年计”的长时段来审视,莫被浮云遮住望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