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公园该如何“亲民”

2024-07-22 00:00:00张明浩
群众 2024年12期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城市滨水公园不仅是居民休闲游憩的公共空间,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展现城市功能品质最直接的“名片”。大型城市人口密度高、生态系统易受影响,滨水公园对于平衡生态环境,满足居民对人居环境的美好追求,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南京市建邺区人大常委会针对滨水公园设计建设中“有景观无生态、近水而不亲水、有文化无特色”等问题,建议并推动各部门从解决问题入手,寻找一条满足群众需求、符合城市发展的滨水公园建设新路径。

城市滨水公园现状与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态意识的增强,群众反映城市滨水公园自然景观优美,有草坪、花丛、树林,但难见蛙鸣、蝶舞、鸟唱。具体表现在:一是有景观无生态,滨水公园缺“生气”。滨水公园的设计和建设单位缺少跨专业、跨领域的统筹兼顾能力,片面追求单方面的绿化或景观功能,而忽视了公园绿地与周边河道间生态系统特别是水、岸、坡一体的完整性规划,缺少生态链稳定持续的长远考量,少了自然野趣的“生气”。二是近水而不亲水,滨水公园少“灵气”。出于对游客的人身安全考虑,不少滨水公园采取“一刀切”的隔离方式,公园临水侧或是密集种植防护灌木,或是设置滨水栏杆栈道,通过人为的物理隔离使得游客远离河岸水线,在视觉上割裂了景观的整体效果,阻断了人与自然的亲密联系,妨碍了公共空间的共享性,丢了人水和谐的“灵气”。三是有文化无特色,滨水公园欠“秀气”。不少城市滨水公园在规划设计中,有文化之“形”而无内蕴之“神”,有的不考虑当地特色而简单模仿抄袭“网红景点”,有的缺少人文思考并充斥各类生硬的仿古建筑,缺乏识别度和吸引力。游客难以通过公园触摸到当地的自然肌理、历史脉络和文化记忆,少了碧水灵韵的“秀气”。

调研发现,滨水公园生态元素缺失的主要原因是:牵涉到多个部门的职责与管理权限,如园林和水务部门管理的绿地控制线和河道蓝线,规划、建设等部门管理的地块红线,以及可能涉及的轨道交通等重要设施保护橙线,均有不同的技术标准和设计规范;为避免过多的技术规范限制,设计单位采取了稳妥、保守的设计,导致城市滨水公园与河道岸线生态系统脱节,水陆动植物生态廊道割裂;另外,受制于项目设计时限要求等因素影响,公园设计单位对项目周边自然和人文环境不熟悉,难以将当地的历史脉络与人文特色作为核心元素纳入到公园的整体设计考量,造成设计产品“形式单一”“趋于雷同”的后果。

“四道加法”展示建邺滨水公园新“名片”

南京市建邺区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区人大相关专工委和生态环境、景观园林等专业人大代表的智力优势,从大空间、大生态的角度调整设计思维,将生态和人文元素纳入公园及周边环境的一体化设计,于今年年初建成了“爱情湾”生态公园。“爱情湾”生态公园位于河西南部,是南京市首个以微小湿地为特色的生态型绿色人文口袋公园。在“爱情湾”生态公园的打造过程中,做了“四道加法”,用以展示建邺区滨水城市口袋公园这张新“名片”。

“治污+净化=环保”,相与为一恢复绿水青山。在“爱情湾”生态公园建设中,为深入贯彻环保理念,采取了多种先进治污和净化技术。园内设置160立方米多功能雨水调蓄净化池,汇集园区2000余平方米初期雨水,处理后排入河道。经监测,该技术工艺的出口水质氨氮可达地表Ⅲ类水标准,悬浮物去除率接近100%。采用“底栖生境原位修复技术”,在兼顾景观的同时,净化河道水体、提高透明度;同步实施中水回用,收集园内雨水,处理后用于公共厕所冲洗、场地绿化浇灌等。治污和净化同步,让水更清、山更绿。

“湿地+海绵=生态”,相生相成营造生态空间。“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极高的自净能力;“海绵”元素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的生态安全。“爱情湾”生态公园设计融合两种元素,通过营造小微湿地生境,构建“浅水区—河岸带—过渡高地—高地”的多功能生态缓冲带,为鱼类、两栖类、鸟类和水生植物提供栖息庇护场所;种植挺水和沉水植物,引入微生物群落,营造水生动植物繁衍空间,共同构建水岸空立体生态圈。公园还将海绵元素与景观设计融为一体,大量设置雨水花园、下凹绿地、植草沟、生态树池;布设透水铺装和生态滤池;种植旱伞草、鸢尾等植物,滞留、吸纳和净化雨水,既能作为城市内涝的“缓冲器”,也能成为城市生态的“安全阀”。

“亲水+戏水=乐享”,相映成趣满足民众所需。只有近水亲水,才能知水爱水,进而转变为保水护水的内生动力。“爱情湾”生态公园立足打造“亲水型”公园,拓展民众滨水休憩空间,浓厚社会爱水氛围。公园及周边河岸设计亲水栈道、游船环线等多处亲水平台,同时将园区划分为游乐区、保护区和互动区,在拉近人水距离的同时,保护了动物的栖息繁衍,也满足了居民的休憩需求。公园结合雨水调蓄净化池,打造“跌水鱼池”的戏水平台;在近岸设置“生态锦鲤池”,游客可以乘船观鱼喂鱼,亲身体验戏水观鱼的乐趣。

“爱情+亲情=幸福”,相得益彰涵养特色文化。“爱情湾”生态公园用“爱情”和“亲情”串联起幸福建邺的人文脉络。公园采用大地景观手法,由浮岛、湿地和陆地共同组成“I”“?”“U”3个符号,并反向构成中文“心”字;在步道设计上,将栈桥布设为玫瑰和项链的形状;在广场设计上,建设“爱情长廊”,分布多种象征爱情的植物,希望能让更多年轻人在这里邂逅爱情。同时,公园专门建设“幸福河湖及城市小微湿地展览馆”,展示河湖保护成效,普及湿地生态知识,让家庭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同时,专门开辟“文化、休闲、生态”一体的亲子游船环线项目,可以沉浸式体验生态、自然和人文交相融合的特色景观。爱情与亲情共赴,承载了人们对于幸福的期盼。

打造城市滨水公园的思考与路径

滨水公园与周边水系融合,成为丰富河道湿地形态和物种资源的关键节点,是滨水公园建设的时代要求。应打破管理壁垒、坚持以人为本、秉持生态优先、注重文化晕染,探索符合发展所要、民众所需的新型城市滨水公园建设路径。

打破管理壁垒。南京市建邺区人大推动协调相关部门,从打破部门间管理壁垒入手,积极发挥人大制度优势,着力推动部门间协作协同。探索高位协调、专家参与、建改结合、协作攻关的目标路径,支持和推动区政府相关部门单位不断优化方案,最终实现了“蓝绿红橙”的“四线融合”。坚持以人为本。滨水公园是城市公共空间,首要目标是满足城市居民的精神追求和心理需求,建设中应坚持和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充分考虑游客的体验和感受,将游客融入生态环境;同时,公园对于老人、儿童、伤残人士提供绿色通道、专用设施等,实现居民生活特征与景观形式相统一、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相统一、人文关怀与自然和谐相统一。秉持生态优先。滨水公园的规划建设,必须秉持生态保护理念,一方面注重河道水体、岸坡与岸上绿地的一体化设计,统筹从水生植物至岸生植物的发展空间,以及昆虫、两栖类和鸟类等动物的栖居场所,保持公园内生态链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滨水公园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应充分考虑利用水系的连通性,将公园串联进城市的大生态体系。注重文化晕染。可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典型生态特征、独特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价值,深入挖掘特色亮点,根据当地的人文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文化元素和公园主题。

(作者系南京市建邺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贾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