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江苏加强同其他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的对接,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更好发挥经济大省对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辐射带动力。日前,中共江苏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要联动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拓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并指出要积极对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战略。为此,群众杂志社调研组赴广州、深圳,深入园区、实验室、智能工厂、新型研发机构,专题调研并探寻广东如何以产业科技创新为牵引提升区域辐射带动力。
“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广东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也必将是一场艰苦的竞速赛、耐力赛、接力赛。”2024年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深圳召开,向外界发出靠创新进、靠创新强、靠创新胜的强烈信号。深刻把握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广东正在勾勒一条产业科技互促双强之路:聚焦科技创新,坚持实体经济为本,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纲,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实验室矩阵筑科创高地、强创新基座
进入新时代以来,广东持续夯实产业科技创新基础、不断提升创新要素整合能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水平人才高地等全面建设,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国之重器”相继布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密集落地,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等积厚成势,为广东铸就当下领先、未来继续领跑的基础。其中,层次丰富、主体多元、覆盖全面的实验室矩阵,是广东锻造科技自立自强“硬实力”的关键所在。2017年广东启动省实验室建设,聚焦前沿领域,采用单个地市承建、多个地市以“核心+网络”方式联合共建、多个地市并行建设等模式,建立11家省实验室,覆盖全省16个地级市。目前,已形成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以省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联合实验室(如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为支撑的高水平、多层次、宽领域实验室体系。
为人才“松绑”“解绑”。构建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人才激励机制。在编制使用、岗位设置、工资总额、职称评定、经费使用等方面赋予实验室更大自主权。科研用人“固定+流动”,采取与国际接轨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社会化用人模式,全职、双聘、临聘招引高层次人才。位于广州海珠区的琶洲实验室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建立高端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用好华南理工广州国际校区的四方共建政策红利,在人事编制、研究生培养等方面共享联动。
科研与产业有机融合。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围绕需求开展跨学科、大协同科学研究,增加产业领域科技供给。“谁被卡谁出题、谁出题谁出资、谁能干谁来干、谁牵头谁采购”,积极探索“业主制”“主审制”“军令状”等多种新型组织模式,采用竞争择优、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方式,对关键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重大装备开展科研攻关。其中,企业牵头项目占比50%以上、参与95%以上。
大科学装置集群化建设。发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协同集聚效应。如今,散裂中子源、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人类细胞谱系等一批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在广东加速成型。2023年深圳光明科学城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两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开放,短时间内已吸引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相继落户,其中2所大学校区正式启用,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所省重点实验室、11个科研平台正加快推进。在广东,大科学装置已成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
助新型研发机构实现“从1到100”跨越
如何让科研成果刚出“实验室”就进“生产线”,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近年来,具备灵活管理模式、精准资源支持、赋予科技人员自主权的新型研发机构在全国各地大量涌现。在广东,新型研发机构被视为与实验室矩阵相互补充的科创平台主体,被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9+N”体系布局建设中。2022年,广东227家新型研发机构实现技术成果的转移与转化服务企业数1.6万家,成果转化收入达到110亿元。
2006年建立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是广东众多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中的典型代表。以建设一流的工业研究院为使命,中国科学院、深圳市人民政府、香港中文大学三方共建,引入理事会管理体制,深圳先进院已发展成为下辖9个研究所,牵头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创新中心、79个省市创新载体的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先锋力量,与52个国家(地区)建立448项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累计孵化企业1853家、持股企业365家,2023年到账经费达19.73亿元。产学研协同育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与55所境内外高校开展联培合作,已累计培养研究生逾万人。与新设立的深圳理工大学在科教方面展开深度合作,深圳先进院进一步完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整体布局。
把“人才一流”放首位。深圳先进院员工平均年龄32岁,其背后是全球揽才、人才强院的发展理念与“10%末位淘汰”的考核评估。引才,不拘一格、不远万里;留才,保障有力、平台支撑;育才,自由成长、客观评价。让汇聚在这个新型创新平台的高水平人才队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当中,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勇闯“无人区”。
科学产业一体化“双螺旋”融合。科研成果既占领科技制高点、攻克产业底层技术,也激活新业态新动能。以该院牵头建设、落地深圳光明科学城的“深圳市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为例,一个总面积近7万平方米的大楼里集聚着科研院所的实验室、脑产业企业的办公室。中心共搭建了11个技术共享平台,企业家与科学家比邻而居,或“一饰两角”,楼下科研、楼上创业,创新资源“零距离”适配,再加上基金公司主动上门,极大缩短创新成果转化的周期。运营仅一年半,该中心就吸引了近60家企业入驻,其中深圳先进院孵化的脑企业就达14家,总估值超过22亿元。
“耐心资本”成为创新者“长跑搭档”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去培育。“耐心资本”可为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提供稳定的金融活水,被视为陪伴科创企业成长的“长跑搭档”。在深圳,“耐心资本”的存在感正变得越发强烈。围绕打造国际风投创投中心的目标,深圳出台全国首个地方性创投条例,成立千亿级政府引导基金及天使母基金,培育深创投、深重投等一批优秀创投机构。2024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期间,专门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深创投负责人围绕“发展风险投资”受邀发言。
树立“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风向标。目前,深圳全市各类引导基金共投资全市“20+8”重点产业集群项目超过2800个,占投资项目总数的比例为84%;投资金额超过2300亿元,占所有投资金额的比例为85%;投资初创期、早中期项目占比超70%。上述各项占比在深创投近年来的投资中更是被拉升至90%,一批已投企业在工业软件、半导体设备、新材料等领域打破国外垄断。
对资本设置更长周期投资回报率。颠覆式创新的另一面往往是试错,甚至“送命式”创新,企业承受较高创业风险。为带动初创企业投资,2018年深圳天使母基金成立,下设立子基金80余只,认缴出资近90亿元,有效签约规模超200亿元,投资项目超900个,投资额超100亿元;2023年底又新设立科技创新种子基金,精准支持“更早更小”科技成果转化。从投资期限来看,天使子基金存续期最长可达10年,可为初创企业提供从概念验证到产品市场契合的早期支持;种子子基金一般为15年,助企业度过从种子期到A轮融资的关键阶段。打造可长期陪伴科创企业成长的“耐心资本”,深圳初创企业成长的生态体系逐步完善。
营造政府领投、机构跟投的氛围。让国有独资产业投资功能性平台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关键联结和核心转换作用,引导投资机构关注企业的长期价值,以投带引汇聚社会资本导入、投资、运营一批战略性、引领性、支撑性和强链、补链、固链、延链的新质生产力项目。由鹏城实验室牵头承担的“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部省联动专项,已初步构建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社会资本和企业跟进投入的多元出资模式。
国家战略平台提升湾区创新能级?
科技创新是世界级湾区的核心驱动力。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广深港、广珠澳两大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布局取得初步成效,“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评为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名,彰显大湾区强劲创新活力与协作、共享的开放气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四个重大合作平台(珠海横琴、深圳前海、广州南沙、深圳河套)中,唯一以“科技创新”为定位的河套正成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极具战略能级的重要极点。
落子河套,向新而立。近30年前,一次河道清淤、截弯取直,让深港之间新添一处跨境接壤地带;而今,登上深港协同创新中心44楼俯瞰,一河两园、总面积仅3.89平方公里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正拔地而起。科技创新是深港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河套,这一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定的战略落子正按下建设加速键,肩负“深港科技创新开发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三大发展定位。
要素聚集,引燃创新。河套合作区位于湾区中轴关键节点,是深港链接的前沿地区。香港高校的前沿技术,深圳制造的产业链优势,大湾区超大城市群的大市场与辐射带动,三者交融、聚集于此,吸引要素入局,加速技术落地,科技创新的高度、浓度、速度持续提升。截至2024年2月,深圳园区已建成11个专业化园区,汇聚了7家世界500强研发中心、10个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10个香港高校科研机构、160多个高端科研项目;研制成功我国首台自有知识产权的高时空分辨率电镜;一项成果入选2023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榜单。建设中的香港园区也与约60家国际合作伙伴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
制度开放、强化融合。拥有福田、皇岗两大深港陆路口岸的河套合作区也是“一国两制”政策和制度碰撞、融汇所在。为更好协调社会制度、法律、货币等区域差异,实现口岸“门真开”“门常开”,河套合作区正着手推动法制、税制、科研体制、园区管理体制等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如建立产业、机构和个人“白名单”制度等,推动物资、信息、技术、数据等科创要素实现便捷高效跨境流通,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2023年开通的“点对点”跨境专线巴士,已实现深圳园区与香港科学园的“半小时科研圈”。今年深港“软联通”服务持续加码,已试点数据跨境交易,并为入驻企业提供智慧金融与人工智能算力两大创新服务。
大潮再起珠江,湾区千帆竞发。以科技创新之进、拓产业创新之路、蓄未来发展之势正在南粤大地上峥嵘喷薄。
(执笔人:何乐;调研组成员:金雯、何乐、段培华、苏群。感谢《南方》杂志对调研的大力支持) 责任编辑:陈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