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

2024-07-22 00:00:00张华
群众 2024年12期

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导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推动新兴产业聚链成群、集群突破,积极布局未来产业。未来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和变革作用,能塑造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为经济的未来增长提供坚实支撑。江苏作为科教大省、制造大省和经济大省,需要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不断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新的产业支柱。

深刻把握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未来产业具有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基础研究、成果转化、要素配置正在扮演关键角色。

应用基础研究是未来产业向下扎根的基础。应用基础研究往往瞄准的是世界最前沿、最引人注目的科技趋势,同时在具体学科中也能够前瞻性、原创性地开展效果研究,符合未来产业的动能要求。未来产业所依赖的基础大部分为科学问题研究所引致的前沿技术,具有学科交叉、技术交叉和领域交叉的特征,每一个未来产业领域都需要坚实的学科基础作为依托。

成果高效转化是未来产业加速培育的关键。前沿科技成果能否顺利转化落地关系到未来产业的加速培育。推动成果高效转化需要依托“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良性循环,构建一条“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熟化—成果转化与孵化—未来产业”的创新路径,并充分利用政府引导机制,弥补市场失灵,推动最有价值、最有前景的前沿技术成果进入市场。

要素高效配置是未来产业行稳致远的保障。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在未来产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产品形态、业务流程、产业业态、商业模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治理机制和雇佣关系将发生颠覆性变革。这就需要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完善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引导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未来产业顺畅流动。

充分认识江苏未来产业的培育优势

当前,江苏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牵引,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厚植未来产业发展科学和技术根基,形成了先发优势。

面向未来产业科学需求,构建高能级平台矩阵。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需要,江苏加快构筑重大创新平台矩阵。苏州实验室正式开工建设,紫金山实验室建立首个6G综合实验室,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研制全球首艘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加快建设。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正在启动建设省物理、应用数学科学研究中心,南京工业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建设省合成生物基础研究中心。

面向未来产业产品市场,前置储备前沿技术项目。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前沿材料等领域,立项支持89项产业前瞻技术研发项目和85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瞄准未来网络、合成生物、低空经济等新赛道,布局80个前沿技术研发项目,催生新产业新动能。瞄准第三代半导体、6G技术、通用人工智能等领域,部署实施科技重大专项,计划启动40项科技重大攻关项目,加快研制战略目标产品。

面向未来产业创新集群,积极培育地区创新枢纽。江苏依托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率先在南京、苏州、无锡等地区布局前沿技术研发与应用转化,促进未来产业孕育兴起。苏州在全国率先布局发展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已成为全球八大纳米技术产业集聚区之一。无锡在全国率先布局培育物联网产业,已集聚物联网相关领域企业超3000家,产业规模达3500多亿元。在量子信息、绿色能源、生物技术等未来产业领域,苏州—无锡—常州城市集群进入全球未来城市(集群)前20强。

科学选择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现路径

推动未来产业率先破茧而出,江苏需要紧扣“10+X”未来产业体系发展重点,聚焦自主可控、系统完备、先进安全的发展要求,切实推进前沿技术策源、人才自主培养、科技成果转化、要素良性流动、应用场景托举等多维度能力建设。

强化应用基础研究,提升产业创新策源能力。发挥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作用,加强基础共性技术供给。用好省基础研究专项资金,围绕前沿技术的基础领域凝练方向,开展天文学、物理学以及生命科学领域的理论研究,强化能源科学、人工智能、神经科学等领域的学科布局。启动“应用基础研究特区”建设,在物理、数学等领域支持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布局建设省基础科学中心。面向前沿技术关键核心问题,建立跨学科领域、多机构协同的新型科研活动组织模式。

推动校企融合发展oATNaLR+gb8OpVVmBBsbl/Djz25kI2vchAAo4B6VvZ4=,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优势和企业市场感知优势,在前瞻性颠覆性技术领域推动校企共建创新联合体,实现科学和产业问题共同识别、同步攻关,产教研人才共同引培用。围绕高校特色和优势学科,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在岗位考核、创新团队建设和人才引进过程中改革试点,探索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支持高校和领军型企业探索校企双聘灵活用人机制,培育未来产业领军企业家和科学家。建设校企联合“订单式人才”培养制度,完善工程能力认证机制,提升高水平工程师队伍自主供给质量。

完善概念验证机制,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依托高校院所、科技型领军企业、新型研发机构,联合投融资机构和第三方科研学术组织,围绕氢能、新型储能、通用智能成长性未来产业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构建常态化的技术发现机制,开展“原理验证”“产品和场景体系验证”“原型制备与技术可行性验证”和“商业前景验证”。同步建设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提升高端仪器装备、基础平台软件的供给水平,为底层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提供试用环境,加速前沿技术产业化。

引导要素良性流动,提升产业资源吸纳能力。启动未来产业技术预见工作,围绕知识储备、技术突破、人才队伍、数据供给、资金支持等方面,强化对“10+X”未来产业的跟踪研究,及时发现产业最紧迫、最急需的要素短板。绘制未来产业紧缺人才图谱,支持龙头企业集聚高端人才。建立省市共同投资的未来产业天使联合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投硬科技。建立战略领域风险补偿制度,对颠覆性技术领域的企业研发投入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加大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力度,完善数据加工、使用的利益分享机制,推动科学数据、实验数据向企业开放。

完善产业治理体系,提升应用场景托举能力。在安全可控前提下,探索构建鼓励创新、弹性包容的远期产品和服务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构建全域城市场景体系,提供未来产业应用机会。强化公共场景开放,在金融服务、数据共享、科研组织、工程项目等方面加大对场景创新的支持。围绕氢能、新型储能、量子科技等领域,支持国有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建设验证场景,面向社会有序开放。在未来网络、基因与细胞、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领域,扶持未来产业“小巨人”企业向行业级、场景级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变,拓展行业应用。用好南京、苏州历史文化名城等名片,为元宇宙等产业提供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应用场景。

(作者系江苏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苏州市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科技镇长团团长)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