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诞辰中发表的系列讲话,是我们正确认识党史重要人物,准确把握党史脉络的重要文本。系列纪念文本通过提炼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和精神品格,充分发挥了记忆强化、形象认同、精神引领、科学评析和鼓舞动员等多维功能,为我们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提供了重要依循。
〔关键词〕习近平;老一辈革命家;诞辰纪念;党史观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4)03-0114-14
〔基金项目〕2022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研究”(22ZDA018)
〔作者〕李金玲,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84
人物纪念是一种政治仪式,有其独特的政治象征和社会功能。每逢党史重要人物诞辰一百周年或逢十整数周年,中国共产党均会借助诞辰纪念仪式表达对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党史重要人物的追思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诞辰纪念座谈会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构成了我们理解党史重要人物的文本群。系列纪念讲话不仅体现了对老一辈革命家光辉生涯的崇高敬意,同时也蕴含并彰显了多维的教育功能。
一、强化对老一辈革命家和党的历史的记忆
“每次纪念活动都要回溯纪念对象的历史脉络,以保存、强化对于纪念对象的历史记忆。”① 在老一辈革命家诞辰的特殊时间节点,我们党结合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对老一辈革命家进行的纪念和追忆,能够沉淀为民众的集体记忆,为民众的政治认同打下深厚基础。
(一)将人物事迹和思想贯穿诞辰纪念,强化对人物的整体认知
为老一辈革命家举办诞辰纪念仪式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已成为一种周期性、惯例式、常态化、规范化的政治仪式,旨在通过提醒、重申、强调老一辈革命家的人物事迹,不断强化人们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深刻记忆。新时代系列纪念讲话是研究老一辈革命家人物生平的权威文本,是我们党保留历史记忆的重要途径,对于把握老一辈革命家的思想、成就、精神、品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一,系列纪念讲话通常回顾老一辈革命家的人生经历,强调老一辈革命家为党和人民做出的丰功伟绩。例如,在回顾朱德生平事迹时,习近平强调了大革命失败后朱德参与领导八一南昌起义,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在战略转移中领导红军进行长征;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朱德开辟华北抗日根据地、在陕甘宁边区指导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在总结朱德革命生涯时,习近平引用了周恩来称赞朱德的评价,即“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里程碑”②。又如,在梳理刘华清生平时重点提到了刘华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探索创办正规军事院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探索舰船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后领导起草军队精简整编方案,参与指导南沙防卫斗争等,认为刘华清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建立的功勋,党和人民将永远铭记”③。可见,系列纪念讲话在总结人物历史功绩时高屋建瓴、突出重点,有助于强化人们对老一辈革命家生平事迹的记忆。
第二,将人物思想寓于诞辰纪念有利于把握理论精髓,凸显了人物纪念的理论强化功能。在纪念讲话中,习近平强调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贡献,提出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⑤;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进行了详细阐释,不仅阐明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内涵,更明确提出实事求是是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独立自主是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在纪念邓小平的讲话中,习近平将邓小平理论视为“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遗产”,将“从实际出发、从世界大势出发、从国情出发”概括为邓小平最鲜明的思想和实践特点。① 系列讲话通过重温老一辈革命家的思想内核,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充分发挥理论武装的功能。
(二)将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寓于诞辰纪念,深化对历史脉络的把握
系列纪念讲话不仅是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的精华版人物传记,也是浓缩版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历程书写。
第一,准确把握老一辈革命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系列纪念讲话通过对人物所处时代背景的描述,将人们带入特定历史时空,使人们置身于特定历史场景,有利于更真切地感触历史。例如,习近平指出,刘少奇的青少年时期“人民流离失所、国家山河破碎的悲惨境况令人痛彻心扉”②;邓小平出生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之中…… 社会动荡不已, 人民饥寒交迫, 民族危在旦夕”③。在纪念讲话中, 习近平描述周恩来青少年时期的中国“ 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周恩来“深入思考,挺起脊梁,苦苦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④ 可以看出,在系列纪念讲话中,习近平从中国近现代史出发指明老一辈革命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使人们的认识视野更加开阔。
第二,整体把握党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党史人物事迹总是离不开特定时期党史事件的发生发展。毛泽东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⑤ 系列纪念讲话贯通历史和现实,融通理论与实际,兼具道理、哲理和情理,在评价老一辈革命家对重大历史事件作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全景展示了党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会议等,是我们了解和把握百余年党史的一把钥匙。系列纪念讲话按照历时态的顺序铺展党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大革命、红军长征、遵义会议、抗日战争、延安整风、中共七大、重庆谈判、解放战争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宪法、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两弹一星”科技攻关、“文化大革命”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改革开放、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国两制”、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等。通过将党史、新中国史的重大事件融入纪念讲话中,勾勒了历史主线,建构了历史知识体系,有助于强化人们对党史事件的认知,深刻体悟个体命运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并从中汲取历史智慧,提升历史思维,培育历史意识,坚定历史定力。
二、深化对老一辈革命家和党的形象的认同
形象认同是一个关系范畴,强调客体在对主体的各项活动和成果的整体印象基础上形成的承认和认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一以贯之注重塑造形象、强化形象认同。在诞辰纪念中发表讲话是塑造老一辈革命家个体形象和中国共产党整体形象的重要契机,为人们感知、认同人物形象和政党形象提供了丰富资源。
(一)诞辰纪念有利于感知和认同人物形象
老一辈革命家是党的形象代言人,“领袖形象代表党的形象、国家形象”①。系列纪念讲话精准刻画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形象,既有对老一辈革命家集体形象的塑造,也有对每位人物形象的阐发。习近平用“三个伟大人物”描绘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集体形象,认为他们“都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时势中产生的伟大人物,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敌入侵、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艰苦卓绝斗争中产生的伟大人物,都是走在中华民族和世界进步潮流前列的伟大人物”②。“三个伟大人物”的论断存续、建构和维护了民众关于老一辈革命家的共同印象,树立了老一辈革命家推动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先进性形象。
在描述老一辈革命家个体形象时,习近平充分结合每一位革命家的鲜明人物特征进行刻画。在系列纪念讲话中,习近平将毛泽东的形象定位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奠基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是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伟大国际主义者”。③ 在对其他老一辈革命家的刻画中,周恩来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总体蓝图的重要设计者,又是将它付诸实施的卓越组织者和管理者”,是“新中国外交事业的主要奠基者之一”①;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②;朱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里程碑”③;陈云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为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卓越贡献”④。除了总体性定位外,系列纪念讲话饱含了对老一辈革命家细节形象的呈现。例如,讲述周恩来1958 年外出视察时自己随身带的被子还是解放战争时用的,已经洗得泛白,塑造了周恩来两袖清风的形象;讲述刘少奇同掏粪工人时传祥结下了深厚友情,成为国家主席后回家乡调查有时还睡在铺了稻草的木板床上等,刻画了刘少奇心系人民、廉洁奉公的人物形象。这些细节描述为伟人们精准画像,呈现出一个个具体、直观、鲜活的革命家形象,有利于拉近历史伟人与人民群众的时空距离。
通过塑造老一辈革命家的人物形象,有利于强化人们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认同。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用28 年推翻“三座大山”,新中国成立后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历程,其中关键原因在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不懈努力。
(二)诞辰纪念有利于塑造和认同政党形象
政党形象指的是“组织成员和公民乃至国外公众对党本身、党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给予的总体评价和认定”⑤。党史重要人物形象是党的形象的缩影和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特政治标识。开展老一辈革命家诞辰纪念活动是塑造党的形象的重要方式,实现了追忆怀念革命家个体与多维展现中国共产党整体的完美融合。
从老一辈革命家形象可以映射出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形象认同感。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是整体性和局部性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的形象认同也是整体性认同和局部性认同的有机统一。系列纪念讲话通过阐释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由点及面地形塑着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一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人民公仆形象。习近平在论述刘少奇是心系人民、廉洁奉公的光辉榜样时指出:“每一个共产党员,不论职位多高,都是人民的勤务员。”① 这既是对全体党员的鞭策,也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民勤务员的形象。二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时代先锋形象。老一辈革命家是伟大时代产生的伟大人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开国元勋,他们的不懈奋斗形象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光辉典范。三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信仰者形象。为了找到中国的出路,毛泽东“在反复比较和鉴别中,毅然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选择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从此一生追寻,矢志不移”②。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和执着追求,是贯穿老一辈革命家一生的红线,也是老一辈革命家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战胜无数艰难险阻的关键密钥,凝结成为全党最可贵的精神财富,为塑造中国共产党追求真理的政党形象提供了有力证明。
纪念仪式也展现出我们党尊重老一辈革命家、尊重历史的形象。一是树立尊重老一辈革命家的政党形象。“同一代人共有同样的过去,这不仅使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还强化了他们当下的价值取向。”③ 老一辈革命家承载了无数中华儿女关于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年代、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记忆和历史印象。习近平的系列纪念讲话以历时态纵向历数人物成就,宏观记录老一辈革命家光辉一生,同时大篇幅提炼革命家们的品格精神,用微观事例加以佐证,致广大而尽精微。此外,纪念座谈会庄重肃穆、盛大隆重,会后《人民日报》全文刊发诞辰纪念讲话,充分表达了我们党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怀念和敬意,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尊重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二是树立尊重历史的政党形象。系列纪念讲话恰如其分评价每位革命家的历史地位,客观描述历史本真面貌,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坚持“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④的历史观,正面回应党史中存在争议的重大问题,注重从党走过的道路中总结宝贵经验和汲取沉痛教训,坚决同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系列纪念讲话构成我们理解党的历史的关键素材,也向全国各族人民和国际社会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尊重历史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增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形象认同。
三、充分发挥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引领作用
仪式的作用表现为“对外,它是一面旗帜、一种号召、一种宣誓;对内,它是一条纽带、一种标志、一个传统”①。对于老一辈革命家诞辰纪念的仪式来讲,提炼和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品格便是“纽带”“标志”和“传统”。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品格犹如火炬,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照亮现实与未来。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更离不开老一辈革命家伟大精神的支撑,更需要发挥老一辈革命家精神的引领作用。
(一)提炼人物精神品格
历史通过纪念的方式展现伟大人物的不朽功勋,给人们汲取智慧、继续前进的力量。伟人已逝,精神长存。习近平指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② 老一辈革命家留下的精神品质是启迪未来的宝贵遗产,凝练出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风范和精神品格是发挥伟大精神引领作用的前提。
一是坚守信仰的思想品格。信念坚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老一辈革命家不论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如火如荼的建设年代还是乘风破浪的改革年代,无论是顺境或逆境,都始终永葆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忠贞信仰,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正如周恩来所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以誓死不变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③,深刻诠释了老一辈革命家坚如磐石的信仰定力。无论何种境遇,他们始终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光明前途、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必胜的信心。
二是实事求是的实践品格。毛泽东曾用“有的放矢”形象地比喻实事求是。习近平进一步指出,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矢’去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的’”④。老一辈革命家都十分注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老一辈革命家的共同特点还在于非常注重开展调查研究。例如,从1951 年到1966 年,朱德通过深入基层调研,向中央提交了108 份反映各行各业实际情况的调研报告。⑤ 刘华清为制定中央军委关于“八五”期间军队建设纲要,深入基层部队调研10 个多月。① 陈云更是提出:“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② 这些都鲜明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
三是对党忠诚的党性品格。无论是在白色恐怖下被捕入狱经历严酷考验还是参加战斗身负重伤,无论是在党内受到“左”倾错误的排斥还是身处分裂主义造成的险境,老一辈革命家毫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始终忠诚党和人民的事业,坚持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对党忠诚的党性品格写下了鲜活注脚。
四是清廉奉公的廉洁品格。老一辈革命家虽身居要职但始终两袖清风、艰苦朴素,这种廉洁品格为全党树立了标杆、提供了范本。朱德在担任八路军总司令时,因母亲生活困苦向老同学写信求援。刘少奇教育子女不搞特殊化、不能脱离群众。万里退休后给自己定下“不参加剪彩、奠基等活动,不担任名誉职务,不写序言不题词”③的三条规矩。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崇高风范让人肃然起敬。
综合来看,系列纪念讲话善于运用讲故事来揭示伟人的精神底蕴,通过具体实例和典型个案反映重大问题,通过微观情境展示高尚境界。这些精神品格凝结成为历史长河中具有恒久意义的活的遗产,跨越时空,历久弥新,能够充分发挥激励后人的功能。
(二)发挥精神引领作用
仪式“必定要激发、维持或重塑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④,系列诞辰纪念对党史重要人物的精神概括具象而富有时代意义,所要激发和维持的就是全党要从伟人身上汲取实践智慧和精神力量,充分学习伟人们的精神品格,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事业。
第一,对全党层面的精神引领在于勇于自我革命和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协同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系列纪念讲话通过提炼老一辈革命家伟大精神,激发全党强体魄于伟大自我革命、开新局于伟大社会革命。在纪念周恩来的讲话中,习近平通过揭示周恩来是自我革命的杰出楷模进而号召全党勇于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和定力。在领导社会革命层面,系列纪念讲话指出要学习邓小平不断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学习刘华清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学习万里锐意改革、攻坚克难的政治担当,明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①,需要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鼓励全党从老一辈革命家身上汲取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思想精髓和精神力量,敢破敢立、敢闯敢试,破除思想观念束缚和利益固化藩篱,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勇于全面深化改革。
第二,对领导干部层面的精神引领在于永葆政治本色和提升自身本领。领导干部是全党的中坚力量,是系列纪念讲话的重点引领和教育对象。在永葆政治本色上,“公道正派才能出清风正气,廉洁自律才能塑良好形象”②。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始终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时刻在政治上站得住、站得稳,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在提升自身本领上,要求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学习内容方面,要突出学习的系统性,扎实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全面学习经济、政治、历史、社会、科技、军事等各学科领域知识。学习方法方面,既要向书本学,也要向实践学、向人民群众学,以此不断提高自身科学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和服务群众能力。
第三,对党员层面的精神引领在于强化党性修养和坚定“四个意识”③。老一辈革命家诞辰纪念是引领和教育全体党员的生动一课,系列纪念讲话通过挖掘伟人的崇高精神对全体党员提出具体要求,给人启迪与智慧。在纪念朱德的讲话中,习近平强调“决定一个人如何的是品行,决定一名党员如何的是党性”④,要求全体党员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第一身份,通过党内政治生活锻炼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坚定“四个意识”也是对全体党员的重点要求内容,指明全体党员要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积极向党中央看齐,自觉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科学全面评析老一辈革命家的历史功过,树立正确的党史观
如何科学评价伟大历史人物、如何评析伟大历史人物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历来是至关重要的理论问题、历史问题和政治问题,系列纪念讲话在追思和纪念老一辈革命家的同时为我们正确评析历史人物、科学分析历史主体动力树立了政治站位,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坚持唯物史观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
唯物史观是我们党认识把握历史、评析历史人物的根本方法。毛泽东早在1921 年给蔡和森的信中就写道:“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① 老一辈革命家是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的领导人物,必须坚持以唯物史观的态度评析历史伟人。
第一,应结合具体历史条件进行评析。唯物史观认为,任何人物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都必然受到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和支配,无法超越特定的历史条件。历史人物是顺应历史潮流和时代需要而产生的,因此在评析老一辈革命家和其他历史人物时要将他们放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进程中,放在人物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 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②。列宁也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③ 对此要以具体历史条件作为分析视域,不能拘泥于具体事件、微观进程,不能作脱离历史条件的空洞评析和抽象评价。
第二,应坚持全面、历史、辩证地进行评析。评析历史人物既要看到人物的功绩也要看到人物的错误,不能一味肯定或全盘否定历史人物,坚持实事求是、客观辩证的评析原则,恰如其分地评析定位。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30 周年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对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过,我们党已经作出了全面评价,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④ 这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对自己所犯错误采取的郑重态度,敢于承认失误和过错,能够做到正确分析错误的成因和危害,能够公开坚决地纠正各种错误。在分析历史人物错误的原因时,也要坚持辩证分析,既要分清楚哪些是人物个体的主观原因和个人责任,也要分清楚哪些是国际国内的社会历史原因,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历史、辩证地评析历史人物。
第三,在评析历史人物时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系列纪念讲话是应对和反击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利器。历史虚无主义通常“碎片化”历史细节,质疑和丑化党的领袖人物和英雄人物,极力在历史人物评价上大做文章。对此务必要坚决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坚决同任何歪曲、抹黑我们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行为作斗争,同各种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划清界限。我们要尊重历史的客观性,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找准历史的主流和支流,把握好历史的本质和现象,以党中央的历史决议、老一辈革命家诞辰纪念系列讲话等为评析依据,以此涵养正确的历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
借助纪念活动对党史重要人物进行科学评析,总结借鉴历史经验教训,是我们党成熟的重要标识, 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客观评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良好氛围。
(二)坚持群众史观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作用
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① 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杰出人物往往能够准确判断时代发展大势,深刻洞察人民群众共同希冀,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但归根结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且杰出人物是人民群众中的杰出代表,不能将杰出人物同人民群众相互割裂开来。
第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原理,是贯穿系列纪念讲话的重要思想。系列纪念讲话在充分肯定老一辈革命家对历史发展的举足轻重作用时,鲜明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例如,在谈到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历史胜利时,习近平指出,这“是毛泽东同志和他的战友们,是千千万万革命志士和革命烈士,是亿万中国人民,共同为中华民族建立的伟大历史功勋”②,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在纪念邓小平的讲话中,习近平引用邓小平关于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③,突出了群众智慧、集体智慧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可见,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只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一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我们党才能无往不胜、阔步前行。
第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评判者。时代是出卷人,中国共产党是答卷人,人民群众是阅卷人。人民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实践力量,也是历史发展的评判主体。坚持将人民利益作为最高准则是我们党制定一切方针政策、开展一切实际工作的根本立场。老一辈革命家是坚持人民群众历史评判主体的典范。周恩来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总服务员”。朱德赞扬和提倡我们党领导的解放区“只见公仆不见官”。邓小平多次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①。纵观老一辈革命家的一生,他们无论身居要职还是身陷困境,都始终尊重和敬畏人民,始终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和检验,始终以人民所想所盼、所急所愿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以人民美好生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五、通过观照现实告慰老一辈革命家,有效实现鼓舞动员
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我们纪念老一辈革命家不仅是为了纪念而纪念,纪念是为了更好地继续前进。系列纪念讲话通常以深切的缅怀、真诚的告慰、明确的要求作为振奋人心的结尾,注重将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联通现实,凸显“历史—现实—未来”相贯通的论述逻辑和鲜明的时代意识,蕴藏着鼓舞动员人们努力奋斗的强大能量。
(一)定位时代坐标明晰前进方向
明晰走过的路、当下的路和未来的路是系列纪念讲话的重要旨趣和重点目标,以此充分发挥明晰历史坐标和前进方向的引导功能。
第一,明确已有成就以告慰老一辈革命家。系列纪念讲话常以告慰先辈的口吻抒发对老一辈革命家的追思和敬意,表达在老一辈革命家开辟奠基的革命事业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已取得了哪些成就。具体包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现象和人民群众缺吃少穿的现象一去不复返,“老一辈革命家为之奋斗的事业大踏步前进了、发展了”②,这是对历史的交代、对人民的交代、对老一辈革命家的交代。
第二,明确当下历史坐标以强调近期任务。系列纪念讲话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向性,通过纪念老一辈革命家强调近期党和国家工作重点是系列纪念讲话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纪念毛泽东的讲话紧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题,指出要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性课题;纪念陈云的讲话通过展现陈云刻苦学习精神,进而落脚到要实现好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建设的任务;纪念周恩来的讲话强调“以钉钉子精神落实好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①。可见,系列纪念讲话为我们明晰当下所处时代方位标定了精准坐标。
第三,明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系列纪念讲话既瞄准当下又着眼长远,多次强调将先辈们未竟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是“对老一辈革命家最好的纪念”,而这份最好的纪念直指团结带领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仅是革命先辈毕生追求的目标,也是时代和人民赋予中国共产党的光荣责任,这一使命的召唤有利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切体悟到未来发展的方向,也使得每一个个体的拼搏奋斗有了历史在场感和目标信念感。
(二)鼓舞奋斗精神昭示前进信心
“ 仪式不仅从认知上影响人们对政治现实的定义, 而且具有重大的情感影响力。”② 习近平系列纪念讲话是提升士气、鼓舞人心的“加油站”和“动员令”,为新时代的奋斗姿态增添了接续、团结、顽强和永续的精神底色,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矢志奋斗注入了强大动力。
第一,接续奋斗。接续奋斗是系列纪念讲话的重要遗传基因,强调要赓续老一辈革命家的优秀品格和崇高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发扬革命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接过老一辈革命家传承的革命事业,明确肩上的重任,以接续奋斗的昂扬姿态和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紧迫感书写无愧于老一辈革命家的优异答卷。
第二,团结奋斗。团结奋斗是系列纪念讲话的重要聚合基因,强调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不断强化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使全体中华儿女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成为“一块坚硬的钢铁”,以团结凝聚奋斗合力,以团结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以团结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稳步向前。
第三,顽强奋斗。顽强奋斗是系列纪念讲话的重要免疫基因,强调勇于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永葆革命精神和斗争勇气,以老一辈革命家顽强奋斗的精神品质为参照系,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第四,永续奋斗。永续奋斗是系列纪念讲话的重要活性基因,强调朝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永续拼搏。实现共产主义是超长时段的历史过程,需要无数中华儿女一代接着一代信仰,一代接着一代奋斗,将共产主义作为崇高奋斗理想,保持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永做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在激励人们永葆奋斗精神的同时,系列纪念讲话常以慷慨激昂的宣示提振信心。例如,“我们相信,在20 世纪赢得了伟大历史性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将在21 世纪赢得更伟大的历史性胜利”①;“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只争朝夕、顽强奋斗,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奋勇前进”②;等等。这些表述具有很强的鼓舞动员力量,极大提高了我们战胜艰难困苦的必胜信心。
总的来看,习近平在老一辈革命家诞辰纪念发表的系列讲话是研究党的历史、党史重要人物的有力抓手,发挥着多维度的教育功能。记忆强化、形象认同、精神引领、科学评析和鼓舞动员五项功能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旨在以记忆强化功能扩展学史明理的深度,以形象认同功能增强学史增信的高度,以精神引领功能、科学评析功能提高学史崇德的程度,以鼓舞动员功能强化学史力行的效度。
(责任编辑 付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