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领袖人物画传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将“画”与“传”有机结合的党的领袖人物传记。党的领袖人物画传在内容上既具有思想性、理论性、权威性、严肃性和教育性,也具有生动性、艺术性、趣味性和观赏性;在形式上将图像叙事与文字叙事有机结合,推动党的领袖人物传记由“黑白”向“彩色”演进;在传播上将图像文本与文字文本、“讲故事”与“讲道理”有机结合。以党的领袖人物画传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既要提升教育主体运用党的领袖人物画传的专业素养,又要努力建设和更新党的领袖人物画传资源库,还应该不断拓展以党的领袖人物画传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载体。
〔关键词〕画传;党的领袖人物画传;党史学习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4)03-0104-10
〔基金项目〕2022 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中共领袖人物画传及其历史记忆功能研究”(2022M721420)
〔作者〕康立芳,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江西南昌 330013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①,这就为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根本遵循。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等党的领袖人物的画传,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兼具思想性、理论性与生动性、可读性,是党和国家红色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文本。学界对这些党的领袖人物画传的关注较少。党的领袖人物画传作为党史人物传记的一种,其内涵是什么?外延如何界定?有哪些鲜明特征?厘清这些问题是研究党的领袖人物画传的逻辑前提,同时对拓展和深化党的领袖人物画传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党的领袖人物画传的概念解析
党史人物画传是画传类图书的一种。它是指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将“画”与“传”有机结合的党史人物传记。进入21 世纪以后,以纪念党史上的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为契机,一批成系列、集成性的党史人物画传陆续出版。比如,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 周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开国元勋画传》;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 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 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组织编写《共和国元帅画传》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画传》;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组织、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和龙华烈士纪念馆编写“龙华英烈画传系列丛书”;等等。除集成性、成系列的党史人物画传外,以某一位党史人物为传主的画传种类多、版本多、规模大,而围绕同一位党史人物往往有多种画传陆续出版。
作为党史人物画传的一个门类,党的领袖人物画传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将“画”与“传”有机结合的党的领袖人物传记。从传主的构成来看,党的领袖人物画传是指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等党的领袖人物的画传。从图书构成看,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上,党的领袖人物画传既包括以“领袖人物名字+画传”为名称的图书,也包括以“领袖人物名字+领域”或“地名+画传”命名的图书,或以领袖人物名字命名的画传体裁的图书,如《毛泽东画传》《历史巨人毛泽东画传》《军事统帅毛泽东》《周恩来画传》《周恩来在上海画传》《刘少奇画传》《刘少奇军事画传》等。狭义上,党的领袖人物画传特指以“领袖人物名字+画传”为名称的图书,以及以领袖人物名字为名称的画传体裁的图书,如辽宁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开国领袖画传系列”“领袖画传系列”图书。
由于党的领袖人物特殊的政治身份、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党的领袖人物画传的题材属于国家新闻出版署《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办法》中规定的“重大选题”范畴。党的领袖人物画传的编辑、出版和发行具有严肃性,往往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①等权威机构组织专家编写,由中央文献出版社等权威机构出版发行。党的领袖人物画传的图片与文字既要符合画传类图书出版的一般要求,又要符合“重大选题”图书出版的特殊要求,每一张图片的选用和处理,每一个文字的推敲和使用,都要从政治上严格把关。因此,党的领袖人物画传在内容上具有权威性,体现了党中央关于党的领袖人物历史定位、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的权威结论, 体现了党中央关于党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和重要人物的权威结论。
二、党的领袖人物画传的鲜明特征
作为党的领袖人物传记类图书的一种,党的领袖人物画传既具有党的领袖人物传记类图书的共性特征,又具有画传类图书的个性特征。党的领袖人物画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反映党的领袖人物的生平、业绩、思想和风范,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在有限的篇幅内,通过精选的图片资料和精炼的文字表述,比较全面、直观地展示传主一生的生平轨迹”①。党的领袖人物画传在内容上、形式上和传播上具有鲜明特征,以“有意思”的文本形式呈现“有意义”的文本内容,以“有趣味”的传播形式宣传、展现“有营养”的传播内容。
(一)党的领袖人物画传在内容上的鲜明特征
“内容为王”是图书生命力延续的根本,“内容优势”是图书质量优势中最根本的优势。习近平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②,而“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③,“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④。党的领袖人物的生平事迹、思想风范是党的历史这部“最好的”“最生动的”“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中的精彩篇章。作为党史教科书的鲜活形式,党的领袖人物画传在内容上具有“历史教科书”的共性特征,也具有画传类图书的个性特征。
一方面,党的领袖人物画传在内容上具有思想性、理论性、权威性、严肃性和教育性。从课程论的视角看,教科书兼具书籍和教学的双重意义,既具有书籍的物质性、精神性、逻辑性和完整性,又具有教学的思想性、科学性、基础性、简约性和艺术性。⑤ 作为党史教科书的鲜活载体,党的领袖人物画传体现了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凝结着党的领袖人物的思想品格、精神境界和道德风范,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党的领袖人物画传是党的领袖人物生平与思想研究的鲜活成果,反映学界研究党的领袖人物生平事迹、思想风范、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的最新成果,具有鲜明的理论性;党的领袖人物画传主要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权威机构组织编写或审定,由中央文献出版社等权威机构出版,体现党史上三个“历史决议”的精神要义,反映党中央关于领袖人物评价的权威结论,所选用的史料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具有鲜明的权威性;党的领袖人物画传内容符合政治规范、学术规范和出版规范,呈现“有定论的知识或结论”①,不涉及有争议的问题,具有鲜明的严肃性;党的领袖人物画传面向全社会读者传播“正史”“信史”,具有鲜明的教育性, 有助于教育和引导全体社会成员“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②。
另一方面,党的领袖人物画传在内容上具有生动性、艺术性、趣味性和观赏性。作为画传类图书,党的领袖人物画传呈现了图文并茂的传记内容,“以文为经、以图为纬、经纬交织、图文互补”③。与同类题材学术著作相比,党的领袖人物画传是普及性的大众图书,内容不抽象、不晦涩、不枯燥,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叙事向读者呈现出领袖人物生平与思想的画面感、立体感,具有鲜明的生动性;与同类题材传记类图书相比,党的领袖人物画传更加注重美学考量,兼具历史学、文学和美学视角,集中了优美文字与精美图片,给读者以美的视觉体验,具有鲜明的艺术性;与同类题材传记类图书相比,党的领袖人物画传(尤其是彩印版本) 的内容具有趣味性和观赏性,以图文并茂的传记内容带给读者赏心悦目的阅读体验。党的领袖人物画传在思想性与生动性、理论性与艺术性、权威性(严肃性) 与趣味性、教育性与观赏性之间找准了结合点与平衡点,实现了对同类题材传记图书的超越。
(二)党的领袖人物画传在形式上的鲜明特征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是事物的构成要素,形式是事物的表现方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在论及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时,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④ 党的领袖人物画传的内容符合政治标准,形式符合艺术标准,具有可读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是进入新世纪后出现的一个雅俗共赏的新品种”⑤。与同类题材传记类图书相比,党的领袖人物画传的鲜明特征在于“画”,将传主的历史图片与相关文字说明有机结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读者注意力,给读者以强烈视觉冲击,拉近传主生平事迹同读者之间的时空距离和情感距离。其中,相当一部分历史图片是首次公开发表,具有史料价值与文献价值;历史图片的说明文字“在说明画面内容的同时,强调与前后图片的联系性”,正文文字不是简单重复已公开出版的传记内容,而是对已公开出版的传记内容的提炼,“突出正文文字的概括性、连贯性、提升性,正文是为了让读者迅速对全书有个整体的认识,并传输给读者一种价值观念”。
一方面,党的领袖人物画传将图像叙事与文字叙事有机结合,以精美的图片和简练的文字呈现党的领袖人物的生平、业绩、思想和风范,实现了叙事视角与叙事话语的创新。譬如《邓小平画传》“图文并茂,收入的1200 余幅图片是从两万多张图片中精选出来的,加上邓小平的一些手迹、档案资料和编者撰写的30 多万文字,形象生动地再现了邓小平波澜壮阔又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全面反映了邓小平的业绩、思想和风范”②。大量的精美图片触动读者的形象思维,给予读者直观的视觉体验,以可视化的图像叙事适应读图时代读者的阅读需要,以“叙事之道”适应读者的“ 观看之道”。在党的领袖人物画传中, 文字并非可有可无, 不是“ 画蛇添足”,而是“画龙点睛”。说明性文字交代图片中的历史时间、空间、人物和事件;叙述性文字讲述党的领袖人物生平事迹的历史经纬;评价性文字对党的领袖人物某一历史阶段或者整个人生历程作出提纲挈领的历史结论。这些文字叙事与图像叙事不是“貌合神离”的“两张皮”,而是“同向同行”的“一块钢”,二者相互佐证、相互支撑。党的领袖人物题材的普通传记偏重于文字叙事,图片数量较少,图像叙事作用较小。而党的领袖人物画传实现了图像叙事与文字叙事的有机结合,使叙事和话语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一走向多元、从抽象走向具象。
另一方面,党的领袖人物画传推动了同类题材传记图书由“黑白”向“彩色”的演进,让这类传记图书更加“赏心悦目”,提升了视觉效果,增进了可读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已公开出版的党的领袖人物画传中,包括“黑白”与“彩色”两类。比如,辽宁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开国领袖画传系列”为黑白图片与文字的结合体。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领袖人物的生平活动跨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留下的大量原始图片都是黑白的,画传在选用这些珍贵历史图片时“忠于历史”,以黑白状态呈现;“领袖画传系列”,则包括邓小平、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他们的生平活动不仅跨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延伸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留下的珍贵历史图片相当一部分是彩色图片,这也为画传收录彩色图片提供了原始素材。有些相同题材的画传图书,除使用彩色图片,在装帧设计上克服了“白加黑”的单调局面外,还采用色彩多样的标题和正文,使画传赏心悦目。譬如,四川人民出版社的《邓小平画传》(2004 年)、《周恩来画传》(2006 年)、《朱德画传》(2006 年)、《刘少奇画传》(2008 年);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陈云画传(1905-1995 年)》(2011 年);中央文献出版社的《毛泽东画传》(2013 年)、《历史巨人毛泽东画传》(2013 年);等等。用彩色文本呈现党的领袖人物的生平、业绩、思想和风范,对读者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能更有效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党的领袖人物画传在传播上的特征
与同类题材传记类图书(传记、自传、自述、年谱等) 相比,党的领袖人物画传将图像文本与文字文本、“讲故事”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在传播上增强了吸引力、拓展了覆盖面、扩大了影响力。作为面向大众的普及型图书,党的领袖人物画传为全社会提供了“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精神食粮,以生动内容和鲜活形式、精彩故事和深刻道理吸引各类读者群体,克服了读者对党的领袖人物传记类图书的“刻板印象”;而以文字为主要内容的党的领袖人物传记,不同程度地存在抽象、枯燥、呆板的问题,只能激发小部分读者的阅读兴趣,很多读者对这些传记图书知晓度较低,这就限制了这些传记图书覆盖面的扩大。党的领袖人物画传顺应读者“看图片”和“读故事”的阅读需求,以文带图、以图说文、图文互证,使党的领袖人物的伟大形象立体化、具象化,拉近领袖人物与普通群众的情感距离,拉近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距离,拓展党的领袖人物画传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一方面,党的领袖人物画传将图像文本与文字文本有机结合。在党的领袖人物画传的内容结构中,图像文本与文字文本不是相互割裂、相互对立的关系,“图片反映直观,文字表现深度;图片唤起情感,文字催生理性;图片生动可读,文字严肃认真却传达思想”①。图像文本触动读者的具象思维,而文字文本触动读者的抽象思维,读者阅读文字文本时需要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象的画面,费时、费心、费力,而阅读图像文本则直接感知形象、直观的画面,省时、省心、省力,“文字是高度凝练的,处理起来比较复杂,处理过程中要调动更多的大脑潜能,而对图像的处理只是简单的信息加工过程”②。在现代化进程中,读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节奏很快,相对于纯文字或以文字为主的党的领袖人物传记类图书,以图片为血肉、文字为骨架的党的领袖人物画传更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其以图文结合、图文互证的“叙事之道”,适应了读图时代读者的“观看之道”,贴近了读者日常生活,顺应了读者受众心理,增强了党的领袖人物传记内容的吸引力,拓展了党的领袖人物传记内容的覆盖面,扩大了党的领袖人物传记内容的影响力,提升了党的领袖人物传记大众化传播的效果。
另一方面,党的领袖人物画传将“讲故事”与“讲道理”有机结合。习近平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① 其一,党的领袖人物画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集中呈现党的领袖人物的故事,展示党的领袖人物的伟大形象和深厚情怀,同时也是从某个侧面讲述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故事。其二,党的领袖人物画传能潜移默化地向读者叙述贯穿其中的党史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叙述贯穿其中的党的领袖人物的历史地位、历史贡献和思想品格,叙述贯穿其中的学理、哲理和道理。党的领袖人物画传寓“讲道理”于“讲故事”过程中,在“讲故事”中给读者思想启迪、历史启示和情感启发,引导读者领悟而非强硬灌输蕴含于其中的学理、哲理和道理。“故事中不会含有直接教训人的那种内容,没有那些乏味的教条。”② 从读者角度看,“喜欢听故事是人的本性”③,“原理与故事相比,他们更喜欢听故事”④。党的领袖人物画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实现了故事与道理的深度融合、讲故事与讲道理的有机结合,克服了“灌输式”“说教式”叙事的弊端,增强了党的领袖人物传记内容的吸引力,拓展了党的领袖人物传记内容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提升了党的领袖人物传记传播的质量和效果。
三、党的领袖人物画传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运用
2021 年2 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就党史学习教育作出安排部署。2022 年3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 进一步明确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一项重要任务。充分发挥党的领袖人物画传在内容、形式、传播等方面的优势,对于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具有提质增效的作用。
(一)提升教育主体运用党的领袖人物画传的专业素养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教育主体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党的领袖人物画传推进党史学习教育,需要着力提升教育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升教育主体运用传统载体和新兴载体的专业素养。
第一,强化党史学习教育主体运用党的领袖人物画传的主体意识。一方面,邀请画传的主创人员、领袖人物生平与思想研究权威专家、领袖人物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等领学画传,系统阐释其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独特功能。另一方面,组织党史学习教育主体系统研读该类画传,将自主学习和集中研讨结合,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带头学习党的领袖人物画传。
第二,提升党史学习教育主体运用传统载体的专业素养。首先,典型示范层面。邀请既善于运用党的领袖人物画传又善于运用传统载体(如干部教育培训、学校思政课、群众性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等) 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先进典型为党史学习教育主体提供示范引领和教学指导。其次,集体研学层面。聚焦以党的领袖人物画传推进党史学习教育, 各类党史学习教育主体建立和健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的集体研学机制,开展高质量研学,相互学W8yvFS8Gju0/M7u6aSBYtg==习、相互借鉴、资源共享。最后, 自主研修层面。“ 本领不是天生的, 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① 党史学习教育主体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既要向书本学习,系统研读党的领袖人物画传,学习图像学、符号学、传播学、叙事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也要向实践学习,深刻总结经验教训,优化叙事内容、叙事方法和叙事效果,还要向先进典型学习,学习他们以党的领袖人物画传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成功经验。
第三,提升党史学习教育主体运用新兴载体的专业素养。首先,党史学习教育主体之间相互学习。一方面,擅长传统载体的教育主体要向擅长新兴载体的教育主体学习,提升运用新兴载体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能力;另一方面,擅长新兴载体的教育主体要向擅长传统载体的教育主体学习,通过新兴载体拓展传统载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其次,党史学习教育主体与新媒体运营者相互学习。一方面,党史学习教育主体向新媒体运营者学习,强化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提升运用新媒体传播党的领袖人物画传、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新媒体运营者向党史学习教育主体学习,提升党史专业素养。最后,强化典型示范和经验推广。挖掘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善于运用新兴载体的先进典型,总结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实践经验,为其他党史学习教育主体提供实践范式。
(二)建设和更新党的领袖人物画传资源库
以党的领袖人物画传推进党史学习教育,需要建设和更新党的领袖人物画传数据库,使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结构合理,不断推进党的领袖人物画传数字化转型,使党的领袖人物画传的数字图书与纸质图书功能互补。
第一,整合同一位党的领袖人物的画传资源。在形式层面,收集已公开出版的党的领袖人物画传图书,制作配套电子图书,建构完整的党的领袖人物画传数据库;收集同一位党的领袖人物的不同种类、不同版本画传,制作配套电子图书,建构关于特定党的领袖人物的画传数据库。在内容层面,一是对同一位党的领袖人物的不同种类画传进行文本比较,找准将每一种画传融入党史学习教育的切入点。譬如,《毛泽东画传》与《军事统帅毛泽东》,前者属于党的领袖人物的综合画传,后者属于党的领袖人物的专题画传。二是对同一位党的领袖人物的同一种画传的不同版本进行文本比较,重点分析新版本的新内容和新素材,寻找这些新内容和新素材融入党史学习教育的切入点。譬如,《毛泽东画传》(2003 年版)、《毛泽东画传》(2013 年版)、《历史巨人毛泽东画传》(2013 年版)中,《历史巨人毛泽东画传》的内容最丰富、素材最完整;在《邓小平画传》(2004 年版)、《邓小平画传》(2014 年版)中,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拓展。
第二,推进党的领袖人物画传纸质图书数字化,更新党的领袖人物画传资源库。首先,推进党的领袖人物画传纸质图书电子化。电子图书的实质是“将纸书的内容电子化、数字化”①,节约了纸张,节省了运输、存储和保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参照人民网数字图书专栏的范式,将党的领袖人物画传的纸质图书转化成可翻页阅读的电子图书,同时通过“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微信读书等APP 传播,增强党的领袖人物画传阅读的便捷性和吸引力。其次,借鉴“改革开放元勋画传丛书”推出视频书、“龙华英烈画传系列丛书”推出系列短视频的经验,推动党的领袖人物画传纸质图书向有声图书转化。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发动具有播音专业特长的党史学习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以党的领袖人物画传中的经典故事为主题,录制一系列短小精悍、引人入胜的高质量音频;运用5G、人工智能技术、文本转换语音等技术,录制党的领袖人物画传的有声图书;通过“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喜马拉雅APP 等听书平台传播党的领袖人物画传。最后,及时更新党的领袖人物画传资源库。在已公开出版的党的领袖人物画传纸质图书基础上创作、生产电子图书、有声图书、视频资料等资源,及时把这些资源充实进党的领袖人物画传资源库;密切关注新出版的党的领袖人物画传,第一时间用新出版的党的领袖人物画传充实党的领袖人物画传资源库。
(三)拓展以党的领袖人物画传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载体
以党的领袖人物画传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要巩固传统载体的优势,使党委(党组) 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干部教育培训提质扩容增效,使学校思政课讲准、讲深、讲透、讲活,使群众性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要深度开发利用新兴载体,发挥新兴载体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要统筹传统载体与新兴载体,使之优势互补。
第一,巩固党史学习教育传统载体的优势。在党委(党组) 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机制中,将党的领袖人物画传纳入学习计划,将主要领导干部、领导班子成员个别领学与党委(党组) 集体研学结合,将党的领袖人物画传的学习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将党的领袖人物画传资源融入集中授课、自主研学和集中研讨等环节,找准党的领袖人物画传与干部教育培训的结合点,提升干部党史学习教育的广度、深度和效度;在学校思政课中,结合各学段、各门思政课的特点,探索党的领袖人物画传与大中小学思政课的结合点,提升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广度、深度和效度;在群众性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以“接地气”的党的领袖人物故事教育城乡居民,使党史学习教育在城乡居民中更加入脑入心。
第二,开发利用党史学习教育的新兴载体。“对新媒体,我们不能停留在管控上,必须参与进去、深入进去、运用起来。”① 要顺应互联网时代人们数字化生存的新特点和新要求,用党史学习教育的主旋律和正能量占领新媒体的思想阵地。一方面,推动党的领袖人物画传“上网”“在线”,便于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将党的领袖人物画传的纸质图书、电子图书、有声图书和视频资源,融入主流新闻媒体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另一方面,依托党的领袖人物画传,创作、生产和传播微视频、H5、微动漫、微电影等文化作品。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将讲故事、讲理论和讲政治结合,以网民喜闻乐见的话语风格传导正确政治方向。
第三,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传统载体与新兴载体优势互补。一方面,充分发挥党史学习教育主体的业务专长,使每一位教育主体人尽其才。擅长运用传统载体的教育主体,要充分挖掘传统载体的教育功能,实现其教育效果最优化;同时,擅长运用新兴载体的教育主体,要充分运用新兴载体传播党史主旋律和正能量,实现其教育效果最优化。另一方面,要在擅长运用传统载体的教育主体与擅长运用新兴载体的教育主体之间、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责主业的教育者与新媒体运营者之间,建立和健全常态化的交流、沟通、协作机制,使各类党史学习教育主体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使党史学习教育主体与新媒体运营者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使传统载体与新兴载体相互补充、同向强化,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提质增效。
(责任编辑 梁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