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

2024-07-21 00:00:00马朋娜
中国市场 2024年21期

摘要:内部控制评价是企业一年一度的大体检,可以以此为机会对整个企业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与总结,及时发现问题与风险并提出改进及应对措施,为增加企业价值,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文章以某地方国有企业A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开展情况及创新成果为例展开论述,围绕如何优化内部控制评价提出了应对的策略与建议,旨在为各地方国有企业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风险应对;企业价值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21-0000-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21.025

1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渊源及意义

1.1内部控制评价的含义

内部控制评价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29年经联邦储备委员会审核发表的《财务报表》中:企业对内部控制系统的结果确定抽查范围,评价所在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1]。由于安然有限公司、世界通讯公司等财务欺诈事件,美国立法机构2022年出台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要求管理层建立并维护有效的内控体系,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由此可见,内部控制评价最早是由外部监管要求催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我国关于内部控制评价的规范最早是针对银行业、证券业等专业行业制定的,直到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2010年发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简称“配套指引”),但主要适用范围主要也是上市公司及中央企业。其中《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第二条规定,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其他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2]。

通俗的讲,内部控制评价就是权力机构针对管理层建立并维护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开展审计评价。

1.2内部控制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要想理解内部控制评价的目的和意义,首先要深刻了解内部控制的含义、目标,以及建立和维护内部控制的意义。内部控制的关键是开展业务活动中要相互牵制并经过有效的授权与审批,同时建立完善的预算控制、信息化控制、监督考核机制,以保证实现业务目标等内控目标。

内部控制目标最早是为了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防止舞弊发生。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内部控制已不仅仅是外部监管需要,更是企业内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对应的目标即紧紧围绕资金资产安全、运营合法合规、经营效率效果、财务报告信息真实完整以及实现发展战略,兼顾多重目标同时主动进行风险管理致力企业价值提升,以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因此,围绕内部控制目标开展内部控制评价的意义就在于,一是有效防控风险、保证实现战略目标、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二是全面审视内控体系建设运行情况,主动发现问题并整改,进一步夯实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三是促进内控体系落实落地,同时不断提升全员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意识;四是重新评价组织层面运行效率并进行结构优化,提升管理水平。

2某地方国企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经验及创新成果

2.1A公司基本情况

A公司为某市国资委直管的老牌国有独资企业,随着国资国企改革的深入,业务范围、组织机构均发生了深刻的调整变化,治理结构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基础不断夯实,坚持“聚焦主业”、“高质量发展”。A公司设立审计部,负责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工作。A公司于2018年建立了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体系,形成《内部控制管理手册》和《风险管理手册》两个制度体系,并每年度组织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评估工作,同步修订两个手册。

2.2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继《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印发以来,国务院国资委于2019年发布《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国资发监督规〔2019〕101号),要求中央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强基固本,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该市国资委印发《关于加强市属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市属企业建立健全内控体系,夯实基础管理工作,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增强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搞风险能力,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2.2.1A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发展进程

内控体系建设阶段:2018年,A公司成立内部控制体系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内控体系建设工作。通过聘请专业的咨询机构耗时半年完成了对A集团公司及所属子公司的流程梳理,对照《基本规范》要求建立了内控体系,形成《内部控制管理手册》《风险管理手册》;2019年由上述咨询机构对内控体系运行情况进行了跟进,并对落实情况进行了简单评价。在此阶段,A公司处于引进来阶段,内控体系建设与评价工作完全依靠外部咨询机构,尚未形成自己的工作模式。

初步探索阶段:2020-2021年,A公司仍通过聘请专业咨询机构,协助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评估工作。有别于建设阶段,A公司工作人员全程跟踪学习,了解内控评价的基本工作流程与评价的重点、方法,但不具体参与内控审计工作。初步掌握了内部控制评价的方式、方法以及重难点,为后期开展内控评价工作提供了较好的支撑。

提升阶段:2022-2023年,A公司虽然仍聘请专业咨询机构,但内控评价模式已转变为以内部评价为主,外部咨询机构协助为辅,充分发挥好内部审计部门站的近、看得清的作用,外部咨询机构相对专业客观的作用,合力做好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切实提升内控评价的效率、效益。审计部制定详细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方案、内部控制自评模板、风险评估标准,并提前开展相关专题培训,为开展内控评价工作打好基础。

完善阶段:2024年以后,A公司将在前期内控评价工作基础上,总结优势与劣势,同时向先发地区、优秀企业学习,进一步提升内控评价工作的质量。同时,A公司将不再聘请专业咨询机构,完全依赖自身审计部门,通过建立更完善的组织机构、人员保障机制、制度体系等来确保内控评价工作的高效实施。建立定期开展外部审计的机制,充分发挥外部审计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委托外部审计机构开展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审计,出具内控体系审计报告。

2.2.2创新成果

第一,通过年度内控评价工作,不断促进制度完善。对于职责不清、职能交叉、不相容职务未分离、授权审批不明确、违反上位法等的制度进行了修订完善,同时对于缺乏制度约束的环节新增制度予以加强管理、堵塞漏洞、防范风险,不断夯实制度基础。如修订《合同管理办法》,明确建设工程项目,不得通过仅签订一次性年度框架合同的形式规避单项工程合同的签订;修订完善《物资管理制度》,明确“集中管理、统一归口、分级负责”的原则进行归口管理,加强大宗物资等各类物资采购、验收、仓储、发放、退料等全流程管理,加强风险防控,提高物资营运效益,确保物资的安全与完整。修订了《党委会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总经理办公会议事规则》等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党委会的议事范围以及董事会、经营层的工作职权和行为规范。

第二,通过年度内控评价,促进全流程闭环管理。A公司审计部在开展内控评价过程中,针对A集团公司所有职能部门和子公司均开展了现场业务访谈工作,并对照《内部控制手册》逐条梳理相关流程,抽查相关文档资料进行穿行测试。因此,审计部门工作人员对于各部门、各项业务衔接相对熟悉,发现了业务流程衔接不畅甚至未形成闭环的情况,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完善流程,形成闭环,以提高运营效率、效果。如在抄表收费环节,促进完善流程闭环,形成抄表-催收-营收稽查-抄收率考核的机制,促进抄表及时、准确,收费及时、准确,大大提高了应收账款回收率。又如建立完善投资后评价机制,对于A公司投资的工程,完工3年以上的开展绩效评价打分,同时将绩效评价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如表1所示,从而促进加强工程建设过程管理,不断提升工程管理质量、投资效益情况。

第三,强化整改落实,促进内控体系落实落地。自从建立内控体系以来,A公司审计部不断完善评价工作方法,通过现场座谈、专题讨论、专项审计等方式摸清实际情况,了解内控体系落实落地情况。对于每年内控评价发现的问题均发布通知要求整改落实到位,并对整改情况进行检查确认。其中2021年以来创新开展了全覆盖检查工作,即每年至所有涉及生产经营的单位开展一次全覆盖检查,对照内控手册流程及相关制度要求一一查阅制度落实情况、手册执行情况,同时对上年度内控评价发现的问题检查整改落实情况,未整改完成的下发整改通知单,限期整改完成,并将整改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核,确实促进整改出成效、出质量。

第四,通过年度内控评价工作,提升全员风险管理意识。每年一次的内控评价工作是对整个集团公司及子公司的一次大摸底大考察工作,历时三个月左右,通过全面评价、反馈、落实整改机制的建立,各单位部门形成统一共识,认识到内部控制建设和执行的重要性,既是对全年工作的一次“全面体检”、全面总结,更是对未来工作思路的一次展望,同时通过开展的风险评估工作使得全员全面风险管理意识不断加强。各管理人员逐步从企业管理视角出发,主动进行风险管理,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奋勇向前。

2.2.3不足之处

A公司内控体系刚刚建立完善,前期内控评价工作属于探索阶段,正逐渐形成适合自身的一套评价方法,但尚未形成体系化标准,如内控评价工作未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未针对评价内容形成固有的自评及评价标准、未专门设置内控和风险管理科室等。

A公司目前主要采用的内控评价工作模式是由审计部主导、各单位部门配合的模式。审计部制定内控评价工作实施方案,并发布通知让各单位部门开展自评和风险识别,然后由审计部根据自评情况开展内部审计检查。自评主要针对主要业务流程及制度执行情况、制度修订完善情况进行评价,最终形成自评报告。内部审计检查主要根据内控手册主要环节抽取主要实施文档记录进行检查,但未明确抽取比例。形成内控评价报告后直接上报管理层审阅。管理层参与程度深度不够、“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程度不深,整体体制机制保障仍需进一步加强。

3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方式方法

3.1进一步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保障

一是要成立专门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部门或科室,设专职人员负责每年度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切实做好工作体制保障。二是要将内控评价工作流程、内容、标准形成具体制度流程或工作指南,并定期进行修订完善,以指导内控工作实践。三是加强人员保障,配齐配强内控评价工作队伍,充实财务、审计、法务、工程、计算机等各专业人才,以更全面更专业开展内控评价工作。

3.2进一步完善内控评价工作体系

一是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基本规范》《评价指引》及公司《内部控制管理手册》建立一套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专用内控评价工作底稿,如表2所示,细化评价内容与打分标准。二是建立高质高效的工作协同体系。年度开展内控评价工作前,组织全公司内控专员开展培训,对评价的内容、方式等进行详细演示,以增强各单位部门自评的规范性、准确性。在具体工作开展时,审计部可结合以往年度内控评价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当年度公司重点工作、重要风险情况等确定评价工作重点,对重点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对一般工作进行抽查,对于常规简单工作以自评为主,以此提高内控评价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3进一步探索内控评价考核奖惩机制

内控评价工作要想取得良好的评价效果必须全员主动参与、全程主动配合。但在开展内控评价工作中,往往是主导部门积极性最高,其他单位部门充当配角,按照主导部门要求提交自评报告了事。因此,要想调动全员积极性,切实提高内控评价工作实效,可以进一步探索考核奖惩机制,正向机制如:主动发现内控缺陷环节、或提出内控优化建议、提出风险应对措施的可以酌情在年度绩效考核时加分,反向机制如:未按照工作底稿要求开展自评、未及时上报发现内控缺陷、未按要求整改落实的可在年度绩效考核时扣分。

参考文献:

[1]王海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制度演进及未来发展[J].商业会计,2018,(6):92-93.

[2]财政部新闻办公室.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EB/OL].(2010-04-26).https://www.mof.gov.cn/zhengwuxinxi/caizhengxinwen/201004/t20100426_289147.htm.

作者简介:马朋娜(1989—),女,河南平顶山人,硕士研究生,中级会计师,合肥供水集团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