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控视角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及防范

2024-07-21 00:00:00陈坤炜
中国市场 2024年20期

摘要:财务风险管控在企业内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关系到企业的投资决策,同时也关系到企业资金安全和成本管控。由于国企业务规模较大,且开展的业务环境也颇为复杂,更加需要财务风险管控工作的支持。为此,文章在内控视角下分析了国企内控管理对财务管理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国企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风险,包括预算、资金、人员以及制度四种风险,并针对这四种风险制定相应的防范策略,以期为国企财务管理风险的有效防控提供支持,并促进国企健康、稳定的运营发展。

关键词:内控管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F2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09-0000-00

国企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其运营发展是否稳定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安全性。财务管理作为国企管理的核心工作,其开展过程中面临着较多风险,这些风险既包含显性风险也包含隐性风险,均会对国企财务管理的开展产生重大影响。内控是企业开展风险管控的一种重要工具,财务管理风险管控是其重要构成,可见国企内控管理与财务管理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通过内控管控可以对国企开展的业务项目进行合理监控,从而保证国企运营发展更加合规、高质高效。因此,作为内控管理的重要内容,国企应该加强财务管理风险防控工作,及时识别国企面临的财务管理风险类型,针对每一类风险,制定相应的防范3Ww2snEEGzuzYxL6jNFvbw==策略使财务管理风险得到有效化解或转移,以确保国企财务安全,推动国企稳定发展。

1国企内控管理对财务管理的重要影响

1.1内控管理可提升财务管理的合规性

内控管理的开展可以为国企提供稳定、安全的监控环境,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加透明、合规,借助国企构建的内控管理制度,能够有效避免财务管理工作出现失误和欺诈,从而有效降低财务管理风险,确保国企开展的财务管理符合国企规制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使国企资产安全得到保障[1]。同时只有确保财务管理具备合规性,才能够使国企财务管理工作正常开展,将财务管理在国企中的作用充分发挥。

1.2内控管理可提升财务管理开展的效率

内控管理可以有效、严格的对业务项目开展的流程进行控制,确保财务管理人员在进行业财融合时,能够更加高效的开展业务与财务融合,避免因内控不足造成的业财融合程序混乱、冗杂,可以提升财务管理开展的质效。在此过程中,内控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发挥优化财务管理流程的作用,并且能够确保财务管理工作开展中的每一个环节均能够得到kkRfpd7zxbxxaY8+b9k02w==有效控制,从而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化开展。

1.3内控管理可为财务决策提供重要支持

内控管理作用下,企业开展财务管理的准确度和质效均能够提升,可以为财务数据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提供有力保障,企业在开展财务决策时,需要依据必要的数据信息开展决策,内控管理为财务数据信息的准确性提供保障后,可以提升财务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更加有利于企业财务决策的开展,确保管理层做出的财务决策更加科学合理,从而促进国企获得更加稳定的经营成果。由此可见,国企通过开展内控管理可以为财务决策提供重要支持。

2内控视角下国企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风险

国企财务管理存在的风险比较多,常见的财务管理风险主要包括预算风险、资金风险、人员风险以及制度风险等,这些财务管理风险对国企安全、稳定的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国企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识别,具体财务管理风险内容如下。

2.1预算风险

国企财务管理工作中,预算管理是重要内容,此项工作开展中存在一定的风险。预算在国企经营项目开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南作用,如果预算出现出入,将会造成国企经营项目实际成本与预期出现偏离,从而造成国企易出现财务风险。国企出现预算风险一般是因为企业的预算未得到有效执行、预算编制欠缺准确性、预算未能及时做出调整、缺乏预算监控等等[2]。首先,若国企在开展预算编制时没有对今后的收支进行准确预测,将可能会造成预算失准,从而造成企业决策受到影响,进而造成企业未能将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企业的利润也无法计算;其次,国企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过于严重的偏差也属于预算风险,国企在经营发展中通常会出现各种难以预见的情况,导致国企经营所产生的实际结果和预算之间出现一定的差异;再次,如果国企未能及时调整预算,也可能会导致预算风险增加,国企运营时需要依照企业实况对预算进行调整,若未能及时调整,将会造成预算的价值和意义丧失,从而无法对国企经营项目的开展予以有效指导;最后,若国企对预算执行进度未能够及时有效的了解,将会造成国企预算执行后的实况与预算之间出现差异,例如,国企开展经营项目时预期支出提前发送,或是预期收入出现延后,均会造成国企财务状况受到影响。

2.2资金风险

资金风险在资金的筹集、投入使用以及管理等方面均有所设计,当国企出现资金短缺所致资金链断裂、资金肆意滥用、使用效率低、管控不力等情况均容易造成资金风险发生。资金短缺这种风险表现非常直观,若国企未能筹集自身运营发展所需资金,将会造成国企资金链断裂,无法支持国企运营发展,从导致国企长期生存面临威胁,若国企资金十分短缺,并因此开展高利率借款,从而造成国企的财务负担增加。与此同时,国企资金使用效率过低同样会造成资金沉冗,若国企未能将企业资金有效管理,将会造成资金浪费问题,从而使国企经营效率得以降低,这不仅会造成国企盈利水平受到影响,而且也会对企业价值与信誉度产生影响[3]。此外,国企对资金肆意滥用会直接引发资金风险。若国企对资金监管方面出现漏洞,将会造成资金被滥用,从而引发资金风险,造成国企财务的信誉度、稳定性受到影响。此外,如果国企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不足也可能会造成资金风险,若国企未能做好风险识别、分析、评估以及控制工作,将会导致其无法对资金风险予以合理防控,从而严重影响国企财务管理有序开展。

2.3人员风险

国企财务管理风险中包含人员风险,该风险一般是受财务人员职业道德、专业能力等方面因素影响,财务人员是否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会对国企财务管理质效产生直接性影响,会造成国企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增加。财务人员所具备的专业能力往往是人员风险的主要表现之一,若财务人员缺乏专业能力,将会造成财务管理质效受到影响,引发财务报告中的数据信息不够准确,从而对管理层开展各项决策产生影响。例如,财务人员若未能够对会计准则和财务规制进行充分、准确的理解,则非常可能造成财务报告中的相关数据出现错误,从而对国企经营决策产生影响[4]。与此同时,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和品行素质也会成为人员风险形成的因素,若财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与品行素质,将可能会利用职权和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从而造成国企出现财务风险。除此之外,财务人员也需要在岗位上能够稳定工作,如果财务人员出现过大的流动性,将会导致财务管理工作断断续续,处于不断交接之中,从而对财务信息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产生不良影响,严重造成财务管理因此受到影响,并且容易引发财务风险。

2.4制度风险

现阶段,国企财务管理存在的制度风险也是比较普遍的,制度风险出现的原因主要与国企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落实不彻底等因素相关,制度风险会对国企财务管理造成直接影响,对财务管理工作正常开展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使国企财务风险得以增加。首先,一些国企财务管理制度仍不完善,由于财务管理工作处于不断变革中,相关制度的建设并未能紧随财务管理变革开展,导致企业财务制度不完善,从而造成国企各项财务活动的开展未能获得规范和有效管控,进而容易引发财务风险[5]。例如,企业在制订财务报告规制时,规制内容不完善或是存在漏洞,造成企业财务报告质量存在问题,对企业各项决策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造成外部投资者对企业缺乏信心,导致企业投资受到影响;其次,财务管理制度落实不彻底,若企业未能保证财务管理相关制度得到充分落实,将会造成财务管理制度失效,致使财务管理未能实现预期。例如,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若走形式化路线,在实际上并未得到落实,则该制度作用无法得到发挥,财务风险仍会未能获得有效防控;最后,制度风险也可能受组织架构不完善影响,很多国企虽然建立了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但在制度落实时没有完善的组织提供保障,内控部门并未建立,无法保证制度全面落实,企业员工对制度落实也不够重视,从而造成财务风险。

3内控视角下国企财务管理风险的防范策略

国企出现的各类财务管理风险均会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对国企运营决策以及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国企财务管理风险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在内控视角下,积极制定并落实财务管理风险的防范策略,使财务管理风险得到有效防控,具体防范策略如下。

3.1构建并完善预算风险防范机制

针对国企存在的预算风险开展相应的防范工作,是国企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关键,防范工作开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国企财务预算编制、实施以及管控的效果,使预算中各类风险得以减小,因此,应该构建并完善预算风险防范机制,从组织、流程、执行监控、预算控制以及考评方面建立相应的架构和机制,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1建立并完善预算风险防控组织和流程

国企组织体系庞大,开展的预算工作也比较复杂,针对此项工作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将预算管理工作予以高度重视,明确相应的管理体制和执行部门的职责,授予相关部门对应的权限,确定预算授权审批流程,促使预算工作能够通过建立的组织架构协调开展。例如,国企可以设置预算管委会,同时下设管理机构负责预算管理,该机构由投资部、财务部、工程部以及生产部门构成,确保这些部门之间能够协调开展预算风险防控工作,提升预算风险防控效果。

对于预算风险防控流程必须构建完善、有效的预算编制机制,这是防控流程的首要步骤,是国企针对预算风险开展防范工作的重要基础。国企必须结合自身业务需要、生产经营目标和所处外部市场环境,对预算进行合理制定,确保预算既不要保守又不要松散,从而避免预算风险发生。企业开展预算编制时,必须确保编制依据充分,做好基础控制工作,预算目标需要依据国企战略确立,同时还要依据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预算编制,确保预算编制标准化,以细化的基础数据作为预算编制的核心依据。

3.1.2建立并完善预算执行监控机制

预算执行监控是预算风险防范的重要节点,在开展预算执行时,预算超支、滞后等问题极有可能出现,这些问题均会对国企财务管理形成负面影响,因此,只有构建和完善相应的预算执行监控机制,才能够对预算执行进行实施监控,通过开展有效的监控可以使国企预算执行时出现的预算超支以及滞后等问题得到有效防控,确保预算执行顺利开展,同时还能够保证预算执行的效果,使预算风险得到有效规避。

3.1.3建立并完善预算控制机制

预算风险防控需要构建和完善预算控制机制,该做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预算执行能够和预算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国企必须结合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对预算展开及时调整,以免预算出现严重的偏离问题,从而避免预算失效。预算控制的具体措施包含以下几点:①强化资金收付预算管控,促使资金收付实现平衡,避免出现支付风险;②构建预算执行动态化监控机制,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发现的偏差及时发现并纠偏;③针对国企重大项目开展,应该对此类项目展开密切跟踪,掌握项目开展的进度以及完成情况;④针对预算执行开展预警,对预警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使预算管理预警走向信息化发展方向,并将预算执行预警能力提升;完善预算分析、报告、调整以及内部反馈等规制。

3.1.4建立并完善预算评估与考核机制

预算评估对于国企掌握预算的实施情况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将预算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找出,从而为下一周期开展预算编制工作奠定基础,国企应该对预算实施情况开展定期评估,对预算实施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促使企业将预算管理的质效予以提升。此外,还要重视开展预算考核工作,构建预算考核机制,避免预算考核缺乏合理性,同时保证预算考核工作能够严格开展,进而避免预算目标无法实现,使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由形式化转变为实质化。还要保证考核程序完善,将考核标准得以全面制定,并强制落实。

3.2加强资金管理

资金风险防控是重要的内控工作,其主要目的为了确保国企资金安全,并且保证资金使用效率提升,提高资金流动性,减少资金风险。针对强化资金管理工作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

3.2.1完善资金管理制度

开展资金管理工作必须坚持制度先行,需要构建完善的制度开展资金管理工作,为了确保企业资金收支、调节、分配能够获得明确的指引,以免资金出现浪费以及滥用的情况,国企必须将资金审批流程以及相关政策予以明确,具体流程和政策必须包含审批权限以及审批流程的确定,还要对审批标准进行合理有效的设置。全部审批活动均需要配有详细记录,从而便于日后审查。在记录内容中必须包含审批日期、金额、原因、人员等相关信息,从而确保资金管理走向完善。

3.2.2加强资金监控

通过对国企资金状况进行实施监控,国企可以将自身存在的资金问题及时掌控和解决。例如,国企开展经营项目时出现的资金短缺以及闲置等,国企必须定期开展资金分析工作,对国企的盈利能力以及资金使用效率进行全面了解,将资金管理工作持续优化。企业在开展资金监控工作时,应该结合业财融合,对企业开展的业务活动也一同监控,确保资金的使用与业务活动的开展能够一一对应,促使国企资金能够获得有效的监控。

3.2.3制定精细化资金规划

资金风险若要实现有效防范,必须制定详细的资金计划和预算,并对项目开展后的资金供需展开预测,从而便于企业开展资金筹划工作,以免出现资金紧张或闲置情况,要求企业必须根据市场环境以及业务项目的发展合理制定精细化资金规划,从而使资金风险得到有效防控。在资金规划中,企业也可以采用担保、保险等方式提升资金安全性,若企业出现闲置资金,可以将资金通过购买理财产品或是定期存款的方式获得额外收益,避免资金闲置造成损失。

3.3强化人力资源管理

3.3.1完善薪酬福利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当前国企出现人员风险因素中,人员流动性是重要因素之一,国企员工之所以流动性高,主要是因为员工享受的薪酬福利与同行业其他国企相比较低或是未能达到员工期望值。财务人员频繁流动将会直接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开展的效果,易发生财务风险,因此,必须完善财务人员的薪酬福利,确保企业薪酬福利待遇能够达到财务人员的期望值,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开展薪酬福利调查工作,确定国企平均薪酬福利工作,在薪酬福利方面进行创新,例如,可采取阶段薪资对财务人员进行激励,同时配合其他激励措施,将财务人员的薪资福利待遇予以完善。

3.3.2提升员工素质

员工素质会对国企运营的质效产生直接影响,国企应该采取教育、培训等措施将员工的职业素养和技能素质全面提高,从而为国企运营提供支持。与此同时,国企还需要防范员工出现不道德行为、不正当行为,避免企业出现道德和法律风险。此外,国企需要全面规范员工行为,构建相应的处罚规制,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全面监察,避免员工不规范行为引发的财务管理风险。

3.3.3增强员工应急处理能力

国企财务管理开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突发情况,造成财务管理风险发生,对此企业必须加强员工素质,提升其应急处理能力,当发生突发事件的情况下,员工可将其应急处理能力予以发挥。因此,国企必须定期开展财务应急演练,时员工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应急处理能力,从而有效降低人员风险。

3.4重视制度管理

3.4.1重视制度落实

国企必须依照自身实况构建相应的财务内控监管部门,严格控制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同时国企还需要结合自身运营的主要特点以及在业务项目层面的具体需求,定期开展制度检查工作,对国企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实时更新,从而保证制度具备良好的适应性,提升国企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性。制度完善后必须全面落实制度,加强制度监管工作,为制度落实提供保障。

3.4.2保证制度合规

制度风险若要得到有效防范,必须保证国企财务管理制度具备合规性,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相符,同时符合行业准则和规范,以免出现法律风险。国企必须对制度开展定期审查工作,保证制度与现行法律法规内容以及行业标准规范保持高度一致,从而降低制度风险,避免因制度风险引发财务管理风险。

3.4.3持续改进制度

国企对制度风险进行防范必须将制度的持续改进作为重要内容,国企制度必须结合国企实际运营状态以及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进行适时调整,国企必须针对制度改进构建完善的反馈机制,对制度落实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以及相关建议进行收集整理,形成反馈信息,从而为制度改进完善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充分依据。

4结论

综上所述,国企应该在内控视角下全面开展财务管理风险识别和防范工作,重点关注国企财务管理风险中易出现的预算风险、资金风险、人员风险以及制度风险,结合这些风险类型出现的原因,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策略,从而保证国企财务管理得以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焦杨.内控视角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点及防范研究[J].财经界(学术刊),2022(13):128-130.

[2]魏晓丽.基于内控视角的企业财务管理优化研究[J].中国产经,2022(24):85-87.

[3]苟燕霞.内控视角下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及防范探微[J].品牌研究,2023(30):233-235.

[4]寇淼.内控视角下国有企业改革的财务管理问题[J].上海商业,2023(3):120-122.

[5]葛艳华.财务内控制度以及财务风险防范工作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经济管理,2023(4):182-185.